APP下载

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

2025-02-17宗克香

关键词:时间跨度古画腊八粥

本期学习任务:“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我们阅读《北京的春节》时,会发现老北京的春节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而在《腊八粥》里,一家人围坐共尝腊八粥的场景又是那么温馨。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中华传统民俗中的人情美、文化美吧!

任务一:品读词语,感受腊八粥的香甜。

“叹气”一词寓意深

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中,“叹气”一词多次出现,别具深意。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从本义看,“叹气”是指心里感到不痛快而呼出长气,发出声音。而在课文中,“叹气”的并非是人,而是锅中的腊八粥。腊八粥在锅中“叹气”,实则是指熬煮过程中,腊八粥咕嘟咕嘟冒泡。作者将腊八粥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与动作。这样写,生动地展现了腊八粥熬煮时的状态,它仿佛在迫不及待地呼唤人们来品尝,又好似在诉说自己的独特美味,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翻滚的粥,闻到浓郁的香气。

但对于八儿而言,腊八粥的“叹气”则蕴含着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八儿对腊八粥充满期待,那“叹气”声如同召唤声,使他愈发急切地盼望粥快点煮好。另一方面,八儿又有些焦急无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粥在锅中熬煮,却不能马上吃到嘴里。腊八粥的“叹气”,精准地反映出八儿内心的焦灼。

“叹气”一词,生动地呈现出腊八粥熬煮时的状态,深刻反映出八儿的心情。通过赏析这个词,我们能更好地领略沈从文先生的文学魅力和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任务二:学习方法,体会详略得当的妙处。

详略得当话佳节

《北京的春节》一课,作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精当的取舍,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场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我们可以重点抓住以下两方面进行学习。

清晰的主线。《北京的春节》一课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从“腊月的初旬”写起,直至“正月十九”。这么大的时间跨度,若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相串联,文章就会显得零乱。我们学习课文时,可以重点关注“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等表示时间的语句,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

精当的取舍。春节里要描述的内容极多,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失去主次。因此,老舍先生做了精当的取舍,以浓重的笔墨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作为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其他日子,如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四,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学习时,可反复阅读详写的部分,了解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民俗活动,进一步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情。

任务三:欣赏古画,体悟独特民俗风情。

细品古画中的年味

《太平春市图》由清代宫廷画师丁观鹏奉旨而作,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新春市集,表现出春节期间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以及清代京城内外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下面,我们来欣赏画作中的局部场景,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吧。

猜你喜欢

时间跨度古画腊八粥
古画中的梅(视频)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说说腊八粥
古画中的梅花
电视剧《父母爱情》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浅谈回顾性成就报道的创作思路
古画中的那些猴
腊八节
传感器网络分簇时间跨度优化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