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原因及科学防控策略的探讨

2025-02-17王莹莹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5期
关键词:猪只母猪仔猪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持续性的病毒性疾病,对猪只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害,并导致其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由病毒(蓝耳病毒株、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细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寄生虫(肺弓形虫、肺螺旋体属)引发,该病具有病因复杂、致病机制多样化、传播途径广泛的特点,大大降低猪只防御力,影响猪类健康和生长发育,明确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病因,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发病因素分析

1、传染性病原因素

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的主要病原有病毒、支原体、细菌、寄生虫,以及不良饲养管理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发生联合感染和协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该病多以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形式存在。

(1)细菌性病原感染

①细菌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率30%)和猪支原体肺炎(感染率29.63%)。

②病毒性。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感染率50.86%)、蓝耳病病毒(PRRSV)(感染率38.29%)、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率39.2%)、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23.73%)、猪瘟病毒(16.87%)。下面以猪圆环病毒Ⅱ型和蓝耳病病毒为例进行介绍:

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主要存在于肺泡巨噬细胞、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在淋巴组织中的复制可导致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溃疡,进而引起支气管周围和细支气管周围显著的纤维素性肺炎以及轻微的间质性肺炎。此外,该病毒还会降低白细胞数量,导致淋巴细胞衰竭,特别是在育肥仔猪中引发浆膜病变。感染PCV-2后,病毒会干扰抗原递呈,诱导细胞凋亡,并双向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造成免疫抑制。

蓝耳病病毒(PRRSV):其为一种带有衣壳的单链、正链、非分段RNA病毒,内部核衣壳直径约为25-30nm,具有20面体对称性,有多种致病性、高度传染性、遗传变异性和周期性。多通过感染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传播,空气、家禽传播,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该病毒在扁桃体、上呼吸道、肺泡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快速复制,12h后,产生病毒血症,破坏呼吸道黏膜及纤毛、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和血管内巨噬细胞。导致成年猪、仔猪肺脏和浆膜病变,出现PRRSV、PRV混合感染,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失败,发生协同作用后,降低机体免疫机能,增加细菌性肺炎的发病率。

以上2种病毒,都以原发性病原感染破坏呼吸道黏膜及纤毛开始,造成呼吸道多重感染,致病因子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吞噬机能、改变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免疫抑制等方式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使病原在局部及全身快速繁殖,加快病原的感染与并发,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发烧、昏睡、呼吸困难、采食减少)。

(2)继发性病原感染

即在其他致病因素的辅助感染下才能诱导产生实质性损伤。如:猪肺疫、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属Ⅱ型、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蛔虫、猪附红细胞体等。这种合并和继发感染叠加,大大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死亡率高。

2、非传染性因素

(1)环境因素

猪舍内外环境的温差大,气温、湿度、贼风、空气质量(氨气正常值35-50ppm、灰尘正常值10mg/m、二氧化碳gt;1300-1500mg/m)等均为非传染性因素,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暴发PRDC。

(2)饲养因素

①饲料质量。猪饲料的稳定性差,饲料营养不均衡、原材料质量变异、霉菌毒素含量高、加工工艺落后、饲料配方不合理等,都会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感染该病。

②饲养密度。过高的饲养密度,以及将不同日龄、不同来源的猪只混合饲养,会导致通风不畅和排泄物处理不当,从而增加病原体传播的风险和生长竞争的压力,进而减缓生长速度。尤其是在夏季,当饲养密度过大且空间过度拥挤时,通风条件恶化,猪只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此外,粪便发酵产生的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直接威胁到猪的呼吸健康,显著提高了感染的风险。

二、综合防治措施

1、猪场生物安全

(1)定期驱虫

结合猪只健康状态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定期驱虫,可有效控制猪体内外的寄生虫滋生和其他病原体传播。

(2)接种疫苗

猪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展现出遗传和抗原的多样性,其毒力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与病毒复制、炎症反应的诱导或抑制相关,影响特异性免疫的产生和细胞凋亡,导致保护力不足,异源保护性不明确。因此,该病毒在猪密集养殖区域广泛传播。为了有效防控,必须做好重要病原的免疫工作,包括使用灭活疫苗、改良痘病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下文将分别以这3种疫苗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①灭活疫苗(IV)。不存在散毒现象,无毒性,适用于预防感染或传染病,具有高安全性、便于储存和强大的运输能力,对母体抗体的干扰相对较小。例如,PRRS弱毒活疫苗,它被用于防治种猪、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繁殖障碍,攻毒效果显著。例如,预防蓝耳病和呼吸综合征,后备母猪在120-140日龄时,可免疫蓝经灵1头份,间隔21-28周后,再加注华泰蓝2mL;预防圆环和支原体综合征,以经产母猪为例,可免疫圆环康2mL,每年3次。

②弱毒活疫苗(MLV)。初次免疫需用活疫苗,能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受感染在猪中的传播,诱导对同源野生型菌株晚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接种MLV毒株,特别是初产母猪,在首次配种前免疫2次MLV,7-21天产生抗体,抗体缺乏中和能力,无法预测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同源中和抗体被动传输,3-4周后,疫苗诱导的免疫刺激有助于继发体液反应,清除感染,确保进群前高免疫力。4周后阴性仔猪,可每年3-4次全群免疫,使猪群统一免疫,实现不再应答和免疫无能。

③基因缺失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切除毒力菌株,能有选择性地删除或突变与毒力相关的基因,将高传染性病毒改造为弱化病毒,得到减毒活疫苗。确保疫苗免疫原性,防止病毒恢复毒力。例如:基因缺失疫苗株TJM-F92,该疫苗可在猪的任何生长阶段接种,保护率为80%-20℃避光保存。TJM-F92疫苗免疫后(以7、14、28天为宜),攻毒的猪没有明显的体液免疫反应增强,诱导产生的CD8T细胞显著增多,产生的IFN-γ起到交叉保护作用,采血检测,或采集脾、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组织等,没有检测到异源中和PRRSV抗体。接种对象为:4周龄以上健康猪,阴性猪群、种猪和怀孕母猪禁用。规格为5头份/瓶(盒),10头份/瓶(盒)。

(3)接种阶段

①接种后3-4个月,同源强毒攻击,猪只可得到完全保护,对妊娠后期的母猪能激发保护性免疫应答,排毒时间减少,肺部病变减轻,流产率、断乳前仔猪死亡率下降,存活仔猪数稳定上升。

②对公猪疫苗接种(连续接种2次,间隔时间为21天,半年后再接种1次)同源强毒攻击后,套式PCR未检出精液排毒。

③lt;15天的仔猪,需要接种喘气病疫苗。在接种疫苗后的15天内,不得使用土霉素,并需注意观察仔猪是否出现不良反应。8周龄的仔猪,则可以接种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

2、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1)饲料质量安全监管

优质的饲料是保障猪只健康和促进生长的关键。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猪只的健康状况和免疫能力。因此,应定期对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以及生物类饲料进行质量检查,并对饲料成分进行安全抽查,包括检测饲料中的非法添加物、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大剂量药物补充剂和精料等。确保所提供的饲料不含任何有毒或有害物质,满足营养需求和安全标准。同时,应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并优先考虑使用植物提取物、植物性饲料原料、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和发酵饲料。此外,科学地控制饲喂量和饲喂频率,可以有效预防猪只生病和过度肥胖。

(2)水源管理

①健康饮用

清洁、纯净的水源对于猪只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饮水量的多少也是衡量猪只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猪场的水源管理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自动饮水器,确保猪场提供持续的清洁饮用水。为了保障水源的质量和适宜的水温(例如,在夏季猪只的饮水温度应低于27℃),以及饮水的消毒和饮水频率,需要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进行细致的饮水管理。具体而言,21日龄的哺乳猪(平均体重6kg/头)每天的饮水量大约在0.19-0.76L之间,流速为500 mL/分钟;42日龄的哺乳猪(平均体重10kg/头)每天的饮水量应控制在1.45-4.16L,流速同样为500mL/分钟;成年猪(平均体重25kg/头)每天的饮水量大约在1.9-4.5L,流速为700mL/分钟;体重更大的成年猪(平均体重50kg/头)每天的饮水量大约在3-6.8L,流速为1000mL/分钟;怀孕期的母猪每天的饮水量大约在15-25L,流速为2000mL/分钟;而泌乳期的母猪每天的饮水量则需要达到25-45L,流速为4000mL/分钟。

②严防水源污染

传统养猪场需钻凿深水井,并采取防渗措施,同时预先设定周边3km范围内的安全防护区,以防止雨水倒灌猪舍。为确保饮水安全,应使用过硫酸氢钾和次氯酸(浓度为0.4ppm)对通槽饮水水源进行消毒。具体消毒比例应根据温度和pH值调整:在25℃和pH值为2.11时,稀释比例为1∶1000;pH值为2.42时,稀释比例为1∶500;在16℃时,若pH值为2.15,稀释比例同样为1∶1000;若pH值为2.45,则稀释比例为1∶500。

(3)营养管理

针对猪只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体重,科学地调整饲料配方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乳猪断奶前后,应提供营养丰富、适口性的饲料。例如,在饲料中加入畜小牧的多维太保,其富含的蛋白质、糖类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猪只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保障免疫系统的健康。对于断奶后的猪只,建议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呼利欣(45%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200g+喘贝安(甘草颗粒)1kg,连续使用7-15天,能有效预防母猪断奶应激反应和条件性病原菌的感染。

(4)合理的饲养密度

为了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长,合理控制猪群密度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考虑猪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避免过度拥挤不仅能促进猪只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夏季,还能减少猪只散热和细菌繁殖,从而有助于防暑降温。例如,体重在30-60kg的猪只,应保证每头至少有1.5-2m2的活动空间;体重在60-100kg的猪只,每头至少需要0.8-1.2m2;种公猪每头应有2m2的空间;而哺乳母猪则需要至少3.3m2。通过这样的空间分配,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母猪和公猪应实行单圈饲养,育肥猪群的数量应控制lt;15头,而仔猪群的数量则不应gt;25头。此外,栏位的布局也应合理规划,依据风向来设置,确保最优质的仔猪位于上风口,而中等质量的仔猪则安置在中间位置。

(5)隔离饲养

①修建隔离舍

对感染重的病猪,应尽快隔离,隔离舍要选在距离猪群在500m以外的地方,隔离舍内部要防止密度过大,容纳的猪只lt;8头/栏,猪只有效使用面积lt;1.4m2/头。使用前,高压冲洗、熏蒸、消毒。

②封群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检测阳性后,需要立刻推迟后备母猪引进,或引进双阴后备母猪,避免多批次、多来源、大批量引种。做好彻底清洁和消毒;精液由外部供应,猪场应设置独立的区域管理,即种猪区(妊娠和分娩)、保育和育肥区、后备母猪区,并限制各区域人员和物资流动,消除交叉感染的可能,猪只和粪便需单向运出,不可有回返路线,直至转阴。

③消毒

空舍彻底消毒,并要消毒到位,消毒药剂可选用5%碘酒和碘甘油、70%酒精、来苏儿、氢氧化钠、生石灰、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雷夫诺尔、新洁尔灭等。安灭净1∶1000倍稀释,带畜喷雾消毒,每周2次,可降低环境中病原体密度,减少内源性感染。或雨后喷洒杀虫剂,增加消毒频次,提高消毒浓度,加强防鼠措施,及时处理死鼠、死鸟等动物尸体,进行集中焚烧,切断病原体传播的可能途径。

3、环境控制

(1)温度控制

为减少高温、温差的应激反应,控制好猪只各发育阶段温度。哺乳仔猪适宜温度为29-32℃,断奶仔猪适宜温度为21℃-22℃,育肥猪适宜温度为19-22℃,怀孕母猪适宜温度为18-21℃,公猪适宜温度为19℃左右。

(2)空气质量

做好通风工作,及时排除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分别控制在:15mg/m3、1500mg/m3、10mg/m3。同时,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3)控湿

①强化防雨排涝措施,填平坑洼路面,猪舍地势不能太低,为避免积水倒灌,需要配备抽水泵。

②确保排水畅通,节约用水,扩大并加深排水沟,以防止大雨时积水现象。

③在潮湿的猪舍(包括产房和保育前阶段)中,可以铺设生石灰以干燥空气,并发挥吸湿和除菌的作用;也可以采用烧烤铺板和为仔猪铺设的木垫;或者安装火炉和空调。

④舍内排风能排出多余水汽,或加大猪舍透气窗面积,增大风量,提高猪舍干燥度。

4、有效控制继发感染

在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治过程中,需警惕包括蓝耳病、圆环病毒、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以及寄生虫等多种疾病。这些病原体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感染猪只,并在应激反应后侵入呼吸道。当猪只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体内共生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导致继发性感染。在治疗时,推荐使用长效头孢噻呋制剂。例如,仔猪出生后10天可进行肌肉注射,剂量为0.6mL;母猪在产前7天肌肉注射15-20mL。对于体重1kg的猪只,建议注射量为0.12-0.16mL。

(作者单位:465400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猪只母猪仔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