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用机械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升策略分析
2025-02-17覃知友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还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但是,农业机械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面对目前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提升农机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高效率的农机作业能够缩短农作的时间,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进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高质量的作业还能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机技术创新应用,优化农机作业质量,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农机技术因素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农机技术因素占据核心地位。首先,农机类型的选择直接关联到特定作业任务的适应性和效率。例如,针对不同作物种类、地形条件及作业需求,需要选用适宜的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收割机等,才能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其次,农机运行过程中的功率、转速、作业幅宽等,直接决定了作业能力和效率水平。高性能参数的农机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大面积的作业,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最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是现代农机技术的重要趋势,通过引入自动驾驶、精准作业、远程监控等智能技术,农机能够实现更精准、高效的作业,同时减少人为操作误差,从而提升作业质量。
2、农机作业环境因素
作业环境因素对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土壤类型是影响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土壤的湿度、紧实度、酸碱度、养分含量、颗粒大小以及层次分布不同,需要农机具备相应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才能确保作业效果。气候条件同样重要,极端天气下,如高温、低温、干旱、湿润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农机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还会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状态和作业窗口期的选择,进而对作业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也决定了农机作业的具体方式和要求,不同作物的高度、密度、抗倒伏能力等,都会影响农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3、农业机械操作因素
操作因素在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农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高技能的操作人员能够准确判断作业条件,合理调整农机参数,减少误操作,确保作业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科学的作业规划也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的关键。通过合理的作业时间安排、路线规划以及作业顺序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驶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此外,定期对农机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故障,确保农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作业中断和效率降低。操作因素通过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优化作业规划以及加强农机的维护保养,共同作用于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升。
4、经济与政策因素
农机购置成本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采用先进农机设备的直接因素。高昂的购置成本使得部分农民购置压力加大,导致依然使用老旧、低效的农机,从而限制了整体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升。但是,政府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购机成本,提高农机设备的普及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市场需求也是推动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市场对高效、精准、环保的农机设备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农机制造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市场竞争促使农机销售和服务环节不断优化,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机使用体验。经济与政策因素通过影响农机购置成本、补贴政策以及市场需求,从而间接促进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升。
二、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提升策略
1、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为了提升农机生产效率,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农机具不断涌现,现代化的农机集成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各类农业作业。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结合GPS导航系统和传感器技术,使农机能够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收割,大幅提高作业精度和资源利用率。同时,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农机生产效率的飞跃提供了更多可能。智能农机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技术,能够自主学习、优化作业参数,并根据实时环境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减少人为干预,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因此,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推动新型农机具和智能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作业流程优化
推进作业流程优化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的关键策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机作业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的规划和执行。精准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得农民能够依据土壤条件、作物生长状况及气候环境等精确信息,实施变量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作业,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作业路径规划也是优化流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路径设计,减少农机在田间的空驶距离和重复作业,确保作业过程的高效连贯。此外,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农机作业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作业中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通过推进作业流程优化,融合精准农业和作业路径规划等先进手段,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的有效策略。
3、合理选择农机设备
在农机设备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的具体需求、作业环境、作物种类,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根据农田的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及作物生长特性,选择适合的农机类型和规格,确保农机能够稳定、高效地完成作业任务。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智能化、自动化农机设备逐渐成为主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具备智能导航、精准作业、远程监控等功能的农机设备,能够有效提升作业精度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此外,综合考虑农机设备的耐用性、维护成本及售后服务等因素,确保所选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合理选择农机设备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4、明确农机作业速度
作业速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机的作业量,还会影响作业质量和能耗。因此,合理设定和调整农机作业速度至关重要。首先,作业速度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土壤条件及天气状况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土壤湿度较大或作物密集的区域,适当降低作业速度,避免对土壤和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在土壤干燥、作物稀疏的区域,可以适当提高作业速度,提高作业效率。其次,农机驾驶员的经验和技能也是影响作业速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训和指导,提升驾驶员对农机性能和作业要求的熟悉程度,能够准确判断并调整作业速度,达到最佳作业效果。此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部分先进农机已经具备自动调整作业速度的功能,能够根据实时作业环境和数据反馈,自动优化作业速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明确并合理调整农机作业速度,是提升农机生产效率、保障作业质量和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
5、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提高农机使用的便捷性和效率。农机租赁服务的完善,使得农民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农机设备进行作业,避免高昂的购置成本,同时也能促进农机设备的有效利用。农机维修服务的强化,确保农机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维修,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损失。此外,农机培训服务的普及,不仅提升农民对农机设备操作和维护的技能水平,还增强了操作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为农机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机租赁、维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机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提升措施
1、强化设备维护与保养
强化设备维护与保养是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关键措施。农机设备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性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机设备维护与保养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农民树立定期保养的意识,按照农机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厂家建议,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调整和更换易损件等工作,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次,加强农机设备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设备维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设备故障,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当导致的设备损坏和作业质量下降。此外,建立农机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购买、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为设备的后续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应加大对农机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农机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强化设备维护与保养,不仅可以延长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提升作业质量,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操作人员培训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直接决定了作业效果的好坏。因此,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是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关键。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涵盖农机设备的操作规范、维护保养知识、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等内容,熟练掌握农机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3、提升标准化作业规范
制定并执行统一的作业标准,不仅有助于减少人为误差,提高作业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还能为农机作业质量的评估和监督提供明确依据。根据不同作物、不同作业环节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制定的标准应涵盖作业前的准备、作业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作业后的检查和验收等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加强作业标准的宣传和培训,使操作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标准要求,形成自觉遵守标准的良好习惯。此外,建立健全的作业质量监管机制,对农机作业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作业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作业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通过提升标准化作业规范,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作业质量的影响,提高农机作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4、落实精准作业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作业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变量施肥、精准播种等精准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环境的精确感知和作物生长需求的精准满足,从而提高作业精准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变量施肥技术能够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求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实时调整施肥量、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确保作物获得恰到好处的养分供给,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精准播种技术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种子播量的精确计算和播种深度的精确控制,确保种子在田间分布均匀、深度适宜,为作物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精准作业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灌溉、植保等领域,通过精准控制灌溉水量、药剂用量等参数,实现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因此,积极推广和应用精准作业技术,不仅是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5、做好农机运行状态检测
做好农机运行状态检测可以保障农机作业质量稳步提升。随着农机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复杂化,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精准检测对于预防故障、减少停机时间、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机运行状态检测应贯穿于农机使用的全过程,从启动前的例行检查到作业中的动态监控,再到作业后的全面评估,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通过安装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农机的运行数据,包括发动机转速、油压、水温、作业速度、负荷情况等关键指标,为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和性能偏差,为预防性维护和优化调整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加强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对农机运行状态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做好农机运行状态检测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农机设备的性能特点、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确保在作业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保障农机作业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做好农机运行状态检测是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的提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推进作业流程优化、合理选择农机设备、明确农机作业速度、强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落实精准作业技术应用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同时,加强农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以及做好农机运行状态检测,也是保障农机高效稳定运行、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以及控制技术,农机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农业高质量的生产以及作业。
(作者单位:530402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