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种子处理与播种密度提升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的探索

2025-02-17张学玲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5期
关键词:间作间距药剂

连续种植单一作物,极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采用多样化种植模式已经成为常态,轮作、间作等种植技术也得到广泛利用。玉米大豆间作是提高玉米大豆种植效率的有效方法,十分有利于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间作这种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推广期间发现提升种子处理水平和控制播种密度能有效提高种植产量和质量。所以,围绕种子处理与播种密度探索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优化路径十分可行,对深入研究优化种子处理和提升播种密度的策略意义重大。

一、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期间的种子处理优化技术

以玉米大豆间作为基础的种植方式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依托玉米与大豆之间的互补作用,让两种农作物都拥有充足养分和优越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如今,进一步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成为人们关注重点,提高种子发芽率、植株生命力,对提升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尤为关键。为此,要从优化种子处理的角度出发,对提升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的技术要点加以探究。优化种子处理是从源头着手提高作物栽种质效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选择以及精细化处理提高作物种子利用率。

1、选择优良品种

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质量乃至经济效益直接受到作物品种影响,综合性能优越的品种更有利于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践行因地制宜原则选择良种,确保被选中的玉米或大豆品种适应种植区域环境。

选择玉米品种时,优先选择适宜密植、果穗大且种子发芽率高的品种,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机械化作业适应性、植株高度、株形紧凑度。为避免玉米和大豆生长期间相互干扰,要尽可能避免选择植株高且株形松散、叶片平整的玉米品种。当然,玉米品种选择不必过度追求高产、超高产,而是要以实际种植需要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品种。山东滨州地区可选择郑单958、登海553、京农科728、济糯33等适合密植、耐热抗倒伏且便于机械化收割的玉米品种。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所处的田间光照环境无法与大豆净作模式相比,大豆长势也相对较弱。所以,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必须优先选择适应能力与生命力强的品种,被选中的大豆品种应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抗倒性、耐荫性和高产性特征。当然,间作模式下种植的大豆也要尽可能选择不会出现炸荚现象、不易发生病虫害的品种。山东滨州地区可栽种中黄系列、齐黄34、潍豆系列等品种。

2、选晒种子

播种前7-10天进行选种和晒种,选种方法主要分为三种:①人工精选;②风选;③水选。剔除虫粒草籽是精选种子的重要标准,主要起到减轻病虫杂草来源的作用。晒种是以阳光暴晒方式杀菌消毒的种子处理手段,暴晒后既可消杀细菌又能减少种子水分,在提高种子发芽率方面拥有突出价值。

3、药剂处理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种子处理还要重点关注药剂处理方式。进行药物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处理方式,二者可同时使用。种植期间,优先选择拥有药物包衣的玉米种子,可以对包衣种子进行二次拌药,以便达到更好的药剂处理效果。

①玉米种子

玉米种子包衣需在种子表面包裹药剂,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包衣种子往往具备更为强大的抗病虫害能力,保证种子较高发芽率以及安全性。为种子进行药剂包衣时,主要使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可对玉米螟、棉铃虫、矮化叶病、大小斑病进行有效预防。种子包衣技术主要使用在播种前,按照种子量的0.3%-0.5%比例使用包衣剂。玉米种子的药剂拌种环节,可按照干种子量的0.2%选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以按照干种子量的0.4%选配15%三唑酮拌种,可分别起到防治玉米黑穗病和黑粉病的作用。

玉米播种前,也可以使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用量为3克/公斤;或按种子重量的0.5%-0.7%为用药剂量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也可预防这种病害;使用萎锈灵同样可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要按照1∶5的比例使用20%萎锈灵与水配置拌种溶液,将玉米种子拌入其中堆闷4小时,而后晾干备用。药剂拌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其1000倍液浸泡种子24小时,防治玉米干腐病。在防治虫害期间,可利用50%辛硫磷乳油防治地下害虫;药剂、水以及种子用量比例为1∶100∶1000,拌种后同样需堆闷,待到4-6小时后可播种。为提升玉米产量,可采用生物钾肥进行拌种处理。具体配比为500克水+250毫升肥料,以满足1亩地玉米种子的拌种需求。为提高种子抗旱性,可利用桐油拌种,按照1∶12的比例配制药剂与种子。

②大豆种子

大豆种植期间,同样面临病虫害侵袭,病毒病以及根腐病会对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豆天蛾、象鼻虫、大豆食心虫、蚜虫等虫害也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提高种子发芽率、防治病虫害、提高植株生命力是大豆间作种植期间大豆种子药剂拌种的主要目标。此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用针对性药剂。比如,选用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可预防大豆根腐病,按照每公斤大豆使用2-4毫升药剂的比例,将药剂与50-100毫升水混合后拌种,待大豆种子表面均匀沾上药液后阴干播种。预防大豆根腐病时,也可以使用62.5克/升的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公斤大豆的拌种药剂需求量为3-4毫升,药剂与50-100毫升水以及种子混合后浸泡、搅拌后阴干备用。为避免发生大豆种皮皱缩或脱落问题,对大豆播种以及后续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使用75%乙醇+专用成膜剂充当药剂稀释液,即使用上述介质替代水稀释药剂。此时,按照1000克种子使用8-10毫升专用成膜剂的比例使用。被稀释的药剂主要包括吡虫啉、噻虫嗪以及噻虫胺等用于防治大豆苗期蛴螬、蚜虫和蓟马等害虫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每100公斤种子的有效成分用量为200-400克。为增强大豆种子的抗旱、耐荫以及抗倒伏能力,还可使用烯效唑拌种;或选择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按每1000公斤大豆15毫升药剂的比例使用。

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期间的播种密度控制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固氮作用能够为玉米提供更多的氮肥营养供应,使玉米产量质量提升;为真正实现玉米和大豆“双赢”必须严格控制种植行间距,合理调控播种密度。这一期间,无需采用等行种植方法,应当结合玉米大豆生长需求构建宽窄行种植方法。通常来说,玉米种植行距应控制在40-160厘米之间;其中40厘米为小行,160厘米为大行;大行内种植大豆,后者与玉米植株应当保持60厘米间距,所以玉米大行中往往可以种植2行大豆。以优化播种密度提升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的过程中,要以进一步提高田间配置合理性为抓手,科学调整间作种植技术参数,以便找到既能满足大豆增产又能保证玉米不减产需求的关键技术。

在此环节,可着力缩小种植区域内的玉米行间距以及玉米大豆之间的穴间距,通过提高种植密度为实现产量最大化提供有力支持。缩小间距时不可盲目调整,必须根据种植地的土壤肥力情况完成针对性调控。调整玉米种植间距时,可按照4000株/亩控制玉米种植密度;若玉米种植穴栽种单株苗,则按15-18厘米设计穴间距;若玉米种植穴内栽种双株苗,则按30-35厘米设计穴间距。大豆种植环节,可按照6000-12000株/亩控制大豆种植密度,每个大豆种植穴中栽种2-3株豆苗,以15-18厘米为间距控制大豆种植穴密度。目前,较为常见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形式如下:

1、“6+2”间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2行玉米间种植6行大豆的方式进行间作。其中,玉米按照50厘米的行间距栽种,2个玉米种穴之间拥有30厘米的距离,按照2株/穴栽种。此时,玉米穴位布置密度为1600个/亩,玉米苗栽种密度为3200株/亩。这一种植结构下,大豆与玉米之间拥有40厘米行间距,大豆自身的行间距和穴间距分别为40厘米与20厘米,同样以2株/穴方式种植。此时,大豆种穴的密度为7000个/亩,大豆苗密度为14000株/亩。

2、“4+2”间作模式

这种大豆玉米种植带的宽度为2.9米/个,按照每2行玉米之间种植4行大豆的形式构建间作结构。该模式下,大豆与玉米的行间距都是40厘米,而大豆与玉米之间的间距为65厘米,两种作物的植株间距也都控制在10厘米。这种模式的玉米带宽较窄,但拥有良好的边行效应,可以满足单株玉米增产和大豆光照需求。“4+2”间作模式下玉米的种植密度≥4600株/亩,大豆的种植密度≥9200株/亩,具体株数视作物品种而定。

3、“4+3”间作模式

这种复合种植模式当中,大豆与玉米主要按照3行玉米种植4行大豆的结构,分布在3.5米宽的种植带当中。此环节,大豆与玉米的行间距分别为40厘米和50厘米;大豆带距离玉米带65厘米,而大豆自身的株距被控制在10厘米。3行玉米的株距并不相同,其中边行以12厘米为玉米株距,中间行则以15厘米作为玉米株距。这种种植结构的作物种植密度如下:大豆种植密度≥7600株/亩,玉米种植密度≥4400株/亩。

4、“4+4”间作模式

在这种间作模式中,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行数相同,需要以每隔4行玉米栽种4行大豆的方式间作。“4+4”大豆玉米间作带的单个宽度为4米,其中大豆拥有40厘米行距,而玉米则拥有50厘米行距。当然,这种结构中玉米也可使用大小行种植,但小行玉米的行间距必须≥40厘米。大豆与玉米之间的间距为65厘米,所有大豆的株间距都控制在8厘米,但玉米株距则因行各异。其中,边行玉米的株间距要控制在12厘米,中间两行的株间距则要控制在15厘米。该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4900株/亩,大豆种植密度≥8300株/亩。

5、“3+2”间作模式

从当前情况来看,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期间最为常见的间作行比为2∶3,在2行玉米之间栽种3行大豆,打造宽窄行带复合种植结构。该结构下,一个完整的种植带多为2米宽,窄行玉米与宽行玉米的间距分别为40厘米和160厘米,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行距控制在45厘米,2行大豆之间的行间距则被控制在35厘米。玉米以及大豆的株距分别为17-19厘米、8厘米,二者的种植密度则分别为3500-3900株/亩、12500株/亩。

三、优化种子处理与播种密度提升种植效率实例

探索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提升的技术,是优化种子处理与改进播种密度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切实提高种植效率,不仅要关注种子播种问题,也要以保证种子顺利发芽生长为抓手,提高对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该阶段,必须重点关注除草与施肥灌溉。

1、田间除草

使用除草剂是防除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杂草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往往与地膜覆盖除草、翻耕除草融合使用。为保证除草剂使用效果,必须在玉米大豆种子播后苗前以及植株长成后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实践中,应当践行“因地制宜、安全”的高效原则,还要秉承“治小治早”的思路,在出苗期和幼苗期及时清除杂草,以免作物营养不足。以土壤封闭处理方式除草的时机是玉米播后苗前,以精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配制药剂抑制土内草籽生长。在尚未播种玉米时,若田间已有杂草,则采用草铵膦喷雾清除;玉米苗后3-5叶期时,也可以使用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烟嘧磺隆等药剂制备除草剂,向玉米茎叶喷洒。大豆播种前也要进行定向除草,播种前3天可使用草铵膦、精喹禾灵、灭草松定向喷雾;播后苗前也要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药剂使用情况与玉米种植土壤封闭处理相同。待大豆3-4片复叶期可再次用药除草,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精吡氟禾草灵、乙羧氟草醚等药剂配制茎叶喷雾。当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工作人员要优先选择可同时满足玉米与大豆除草需要的除草剂。目前主要包括以下7种除草剂:①二甲戊灵;②噻吩磺隆;③乙草胺;④精异丙甲草胺:⑤异丙甲草胺;⑥灭草松;⑦唑嘧磺草胺。选用除草剂时,还要优先选择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品种;若引发除草剂药害,则可使用喷施吲哚丁酸、赤霉酸等药物喷施作物叶面;还可采用控制除草剂喷洒时机、使用加装保护罩的喷杆喷雾机等方式预防除草剂药害。

2、施肥灌溉

从现实角度来看,保持施肥灌溉合理性是保证种子顺利发芽、植株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优化种子处理和有效控制播种密度后,要通过合理设计施肥灌溉方案的方式,提升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效率。此环节,必须以保证土壤肥力充足、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和实现精准灌溉为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施肥与灌溉方案。玉米大豆间作环节,玉米施肥注重氮肥施用,可按15公斤/亩的用量进行玉米苗期追肥;进入大喇叭口期,可按照20公斤/亩以及5公斤/亩的用量分别向玉米田中施用尿素和磷酸二铵。种植环节,要保证玉米拔节、抽雄、灌浆中期灌溉及时性,而大豆不进行单独施肥和灌溉。若土地肥力不足,也要进行大豆追肥。通常来说,大豆追肥时机选定在鼓粒初期以及鼓粒中后期。大豆施肥注重氮磷钾肥施用,追肥时可结合田间灌溉方案,按照3-5公斤/亩的剂量追施尿素。这一期间,也可以采用无人机喷洒方式,向大豆叶面施肥;施放的肥料为磷酸二氢钾(30-60克/亩)和含有硼肥和钼肥的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亩)。

综上所述,优化种子处理与播种密度,可以切实提升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上述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加强玉米大豆间作田间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可通过科学化控制实现种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全面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为切实发挥技术应用价值,必须强调种子处理以及种植密度控制合理性,真正秉承“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原则开展实践。当然,在提升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率方面,也要注重配套技术落实,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生命力,增强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256899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办事处)

猜你喜欢

间作间距药剂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算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