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下科学高效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
2025-02-17赵学伟郭永亮吴丽侠
玉米与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逐渐兴起,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套种模式下作物种类的多样性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使得病虫害的防控成为一大挑战。传统上,农民往往依赖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探索一套科学、高效、环保的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对于保障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分析
1、套种模式概述
套种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其核心在于在同一块土地同时或按一定顺序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玉米作为禾本科植物,具有高大的植株和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而花生则属于豆科植物,其根系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土壤提供额外的氮素营养。这种种植方式的结合,不仅充分利用了不同作物在生长空间、光照、水分和养分利用上的互补性,还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升。此外,套种模式还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多样化的作物种植可以减少单一作物病虫害的流行风险。因此,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病虫害发生规律
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由于作物种类的多样性,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危害也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某些病虫害可能同时危害两种作物,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不同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这也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阶段性。同时,病虫害的发生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在套种体系中,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更加频繁和复杂,从而对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需要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环境条件、病虫害特性等因素,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二、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下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在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模式中,玉米与花生套种,因其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及作物产量而备受推崇。其中,玉米作为这一系统中的核心粮食作物,其健康生长对于确保整体套种系统的产量稳定性和品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问题,这些病虫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叶片上最为常见的两种真菌病害。它们通过侵袭叶片的叶绿体,破坏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叶片功能受损,光合作用效率大幅下降,从而影响玉米的养分积累和产量形成。而锈病则以其独特的黄褐色锈状斑点为特征,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削弱植株的生长势,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除了叶片病害外,根腐病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土传病害。根腐病通过破坏玉米的输导组织和根系,阻碍养分的正常运输和吸收,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甚至整株死亡,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玉米还面临着多种害虫的侵扰。玉米螟和棉铃虫作为主要的食叶和食穗害虫,它们通过取食玉米的叶片、茎秆和穗部,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而蚜虫则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还可能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对玉米生产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因此,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花生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在玉米与花生套种这一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中,花生作为另一关键作物,其生长状况同样对整体系统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叶斑病是花生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中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这两种病害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严重时每株植物可能有超过半数的叶片出现枯黄脱落,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进而降低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根腐病和茎腐病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它们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旦感染,这两种病害会通过破坏花生的根系和茎部,导致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除了病害外,花生还面临着多种害虫的侵扰。蚜虫和红蜘蛛是花生种植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这些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花生生长受阻,开花结果率降低,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等也对花生构成严重威胁。它们潜藏在土壤中,通过取食花生根部和荚果,造成直接的产量损失。因此,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针对花生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措施同样至关重要。通过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从而保障花生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3、套种模式下的特殊问题
玉米与花生这种套种模式,相较于单一作物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然而,这一高效模式也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病虫害防控问题。首先,由于作物种类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类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不同作物间的病虫害交叉感染的风险显著提升,这不仅大幅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控难度,还导致防治成本上升。其次,套种体系中,作物间的生态关系对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花生的固氮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肥力,每平方米土壤中的氮含量可增加约20—30mg,但同时也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得某些土传病害的发生率增加,如根腐病的发生率可能提高。此外,套种模式下作物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竞争也可能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光照不足会导致病虫害滋生数量增加,而养分竞争则可能影响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使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因此,在制定套种模式下的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问题。具体来说,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确保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保持在0.5—1m,以减少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利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每平方米释放5—10只天敌昆虫,并结合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加强土壤管理,每亩施用有机肥200—300kg,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以及合理调控作物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竞争,通过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平衡施肥策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玉米与花生套种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三、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下的具体管理策略
1、农业防治措施
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农业防治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精细调控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提升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及其危害程度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轮作和间作的方式。通过每3—4年轮换1次主要作物,如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轮作,以及在同一生长季节内按照1∶2或1∶3的比例进行间作,有效地打破了病虫害的生命周期,避免因连作而导致的病虫害积累率增加的风险。这种轮作和间作的方式,不仅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还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产量。在品种选择上,优先选用经过验证的抗病抗虫品种。例如,高效抗螟虫的玉米品种和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这些品种利用遗传多样性提升了作物的自然抵抗力,在面对病虫害时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性。此外,在田间管理中,土壤管理与施肥环节至关重要。每年秋季,当作物收获完毕后,进行深度达25—30cm的土壤翻耕。这一举措旨在破坏病虫害的越冬藏身之所,有效减少次年病虫害的基数。同时,为了确保土壤养分的均衡与充足,依据土壤测试结果,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在施肥过程中,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比例为1∶0.5∶0.7,并且每亩施用的氮肥量不超过15kg。这种施肥策略既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求,又避免了因过量氮肥而导致的植株徒长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病虫害的易发风险,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田间管理上,保持田间清洁,每月至少进行1次中耕除草,确保杂草覆盖率不超过5%。这样可以减少杂草作为病虫害的寄主或传播媒介,降低病虫害的传播效率。同时,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灵活调整玉米与花生的播种期,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通过这些农业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成功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为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既环保又高效的策略,在玉米与花生套种的农业模式中,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生物防治技术摒弃了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转而巧妙地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实现了对病虫害的精准控制。在田间每平方米释放5—10只天敌昆虫,如瓢虫、蜘蛛、寄生蜂等。它们不仅是害虫的天敌,更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昆虫以其独特的捕食和寄生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避免了因害虫过度繁殖而对作物造成的损害。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数量,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除了天敌昆虫,还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Bt细菌和木霉菌,这些制剂通过多种途径对病虫害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友好,不会破坏土壤结构,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这些微生物制剂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作物的健康生长,进一步提升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利用现代科技从植物中提取高效杀虫或杀菌活性物质,开发出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这些农药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安全,且降解迅速。它们的使用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生物防治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在玉米与花生套种的农业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种植人员提供了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病虫害防控手段,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物理防治策略
物理防治在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这一模式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完全无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友好,因此备受青睐。为了有效阻止害虫的入侵,在套种区域的四周及上方,安装防虫网覆盖整个农田。防虫网可将蚜虫、玉米螟等害虫拒之网外,大大减少了害虫对作物的危害。除了防虫网,诱虫灯也是物理防治的重要工具。根据农田的面积,每5—10亩安装1盏诱虫灯。这些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每晚都能吸引并杀灭大量夜间活动的害虫,如蛾类、金龟子等。可以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有效降低,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在作物行间或边缘悬挂黄色或蓝色粘虫板。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可以诱捕并黏附大量害虫,进一步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在害虫高发期,还可采用一些特殊的物理手段来应对。例如,通过高温处理或超声波驱赶等方式,直接杀灭或驱赶害虫,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物理防治策略的综合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中的病虫害,还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这些措施也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物理防治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化学防治方法
虽然化学防治因其潜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风险,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尤其是当病虫害严重爆发且其他防治手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时,化学防治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为了确保其应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来规范化学防治的使用。在农药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低毒、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农药,如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等。这类农药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能够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相反,高毒、高残留以及广谱性的农药则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在用药时机和用药量的把握上,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监测数据来做出科学决策。当害虫密度达到经济阈值,如玉米螟每株平均虫口密度超过5只或病害发生率超过10%时,应考虑使用化学农药。同时,用药量需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病虫害种类及严重程度进行精确计算,一般每亩用药量应控制在50—100mL,以确保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农药残留。此外,为避免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还应制定轮换用药计划。
综上分析,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病虫害防控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特别是农业防治中的轮作、间作、品种选择和土壤管理,以及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应用,均展现了显著效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病虫害防治策略,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防控,保障玉米与花生套种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增效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067600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