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提质增效栽培管理精细操作及相关技术的改进探究
2025-02-17陈维军
连翘又名黄花条、一串金、连翘花、金连翘等,为木樨科连翘属落叶灌木。其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区。连翘是常见的林木品种,应用比较广泛,以其独特的枝叶和美丽花朵深受喜爱。连翘早春先花后叶,可单株也可连片栽植。若是与花期相近的紫丁香、榆叶梅、锦带等配植在一起,花朵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更是备受大家好评。同时,连翘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草药,在当代医药领域因其独特的治疗特性备受推崇。其果实和干皮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苷类、酚酸和黄酮等,常用于制造具有清热、消炎和利尿功效的药物。连翘耐旱、耐涝、耐贫瘠,适宜在荒山荒坡种植,种植成本低、易生长,市场需求空间大,可以作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发展,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兼得的绿色产业。本文偏重阐述药用栽培管理技术。当前,连翘栽培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耕智慧,在现代农业管理中尚未实现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在种植和管理技术上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土壤贫瘠、病虫害的频繁侵扰、不断演变的气候条件,对连翘的生长和药用品质累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不仅削弱了连翘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翘产业的长远进步与绿色转型。因此对连翘种植策略与管理技术进行深度探究,利用创新科技来引导连翘的种植管理,以促进种植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一、连翘栽培管理现状
1、连翘种植区域概况
连翘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其特有的药效物质及功能,在现代药理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连翘种植面临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及天气多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连翘的生产与质量,成为制约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连翘作为一种关键的中草药,在我国的药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土高原是我国连翘的主要产地之一,普遍在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域种植,如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份,这些地方为连翘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合适的海拔、充足的日照山坡以及能适应干燥和寒冷气候的土壤。特别是海拔在200~2000米,阳光充足的山坡被认为是连翘生长的理想区域。连翘展现出显著的适应性,能抵御干旱、寒冷、贫瘠和洪涝,使其成为理想的野外造林选择。在诸多地区中,包括河南省的卢氏县以及山西省的陵川县、新绛县、安泽县、屯留县和长治市等地,因其丰富的连翘产出而备受瞩目。其中,山西省作为关键产地,其连翘产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60%以上,确立了其在国内连翘产业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地区的气候独特,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4~15℃,年降雨量在500~90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多变,既有沙质土壤又有粘土,且酸碱度适中,介于6.0~7.5之间,这样的生态环境对连翘的茁壮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连翘对土壤的适应性极强,虽然各种土壤类型都能生长,但其最佳种植环境往往在光照充足或者地势平缓的区域。在育苗阶段,推荐使用富含养分且疏松多孔的沙壤土,这种土壤有助于其根系深入并保持良好的排水。对于播种时间,春季和冬季皆可,具体时间需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灵活调整。在连翘的生长周期中,适宜的水分和肥料管理至关重要。确保土壤适度湿润并保持通风,这将有助于其健康生长。尽管连翘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支持大面积的种植,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一些挑战也随之而来。据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的连翘种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000公顷。然而,土壤质量下降和病虫害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连翘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管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实现连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现行栽培管理实践
在种植与维护策略上,各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性而略有不同,但核心步骤却保持一致性。首要的是品种选育,强调选用那些疾病抵抗力强、生长旺盛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连翘品种。例如,河南省农业科技界的创新品种,如豫连 1 号和豫连2号等新品种的诞生,它们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具备显著的抗逆性。根据相关规定的建议,理想的连翘播种时间通常在春季的3月中旬至下旬,或者秋季的9月份,种植密度需设定在每公顷45000~60000株之间,这样的配置旨在确保植物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良好的空气流通环境。在农田管理作业方面,连翘的早期生长阶段,确保土壤维持适当的湿度,灌溉的频率和灌溉量应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和天气状况灵活调整。为了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能,建议适时施用有机肥料和复合化肥。此外,定期执行深层耕作,有助于优化土壤结构。连翘可能遭遇的疾病包括根腐病和枝枯病,对抗疾病可以通过合理轮作、科学施肥以及及时清理患病植株来综合防控。对于蚜虫、红蜘蛛等虫害,优先推荐采用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的环保策略,如果情况必要,可以适度使用化学农药作为补充手段。
二、连翘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连翘作为一种关键的药用植物,其种植管理环节面临着多重挑战,显著影响着连翘的产量及品质。①土壤退化问题。随着连翘栽种时间的延长,土壤的肥力呈现递减趋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有机物质含量降低。这种因连续种植引发的土壤贫瘠现象已经成为限制连翘增产提质的关键因素之一。②病虫害的威胁。连翘常常受到诸如根腐病、枝条枯萎病、蚜虫及红蜘蛛等病虫害的侵扰。由于防治策略的不足,这些病虫害导致连翘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其质量。③影响因素的多元性。种植实践中的技术差异,如灌溉策略的不当执行、肥料施用的偏差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不足,都可能构成对连翘生长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气候环境的变化引发的突发气象事件,如罕见的干旱或洪涝,显著地干扰了连翘健康生长和产量品质。市场的需求波动同样在决定着连翘种植的规模和经济效益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种植策略的不当。一些连翘种植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并不恰当,从而引发了土壤质量下降和频繁的病虫害问题。②管理方法的落后。尽管连翘的种植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有部分地区坚守旧有的耕作方式,忽视了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比如精确灌溉、合理施肥和高效病虫害控制等,这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滥用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再者,种植活动的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种植流程中的诸多步骤缺乏必要的监管,影响了整体的生产效果。③环境变量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现象日益频繁,对连翘的健康生长构成挑战。温度和降水的不规则变化显著影响着连翘的生命周期、病虫害的发生率,以及药用成分的积累。连翘的种植管理面临多元化的难题,涵盖土壤条件、技术应用、管理策略及气候条件等多个层面。为应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实施全面的策略,提升连翘种植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程度,从而保障连翘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
三、连翘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1、种植技术
①选种
决定连翘栽培成功的关键在于种子的选取。优质的种子是保障连翘高产和高品质种植的基础。在选种过程中,优先考虑那些纯度高且遗传稳定性好的品种,例如,豫连1号和豫连2号,它们凭借其显著的高产优势和强大的抗病特性,成为最佳的选择。理想的种子需具备出色的发芽活力和茁壮的生长潜力,其发芽率需严格遵循国家对药用植物种子的规定,要求达到90%以上的标准。在播种前,种子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必须进行严格的病虫害筛查,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干净无害,以此减少后续田间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和经济负担。
②播种时间
连翘的生长和产量与其播种时间密切相关。春季播种宜在土壤冰封解除后进行,通常在3月下旬,此时气温逐日回暖,这种条件对种子迅速发芽及幼苗茁壮成长极其有利。秋季播种的理想时机则是在9月,此时气候温和,土壤水分适度,有利于种子在入冬前构建坚实的根部系统。
③种植密度
连翘的种植布局对其生长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包括光照和空间利用,从而影响其产量与质量。种植密度的确定需依据土壤养分状况灵活调整。在土壤肥力充足的情况下,可增大种植密度;相反,若土壤贫瘠,应适度降低密度,以减缓植物间的养分争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连翘品种对光照和空间的需求各异,对于生长快速的品种,应适当放宽种植间距,防止资源过度竞争。对于高密度栽种的连翘地块,需实施更为精细的农田管理措施,如精确灌溉、合理施肥及有效的病虫害控制。
2、土壤和水分管理
在连翘种植中,土壤与水对连翘的生长发育及药用物质的累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水肥调控措施,可明显改善连翘的高产品质。
①土壤改良
据研究,持续单一耕种可能引起土壤营养耗竭及病虫害的频繁出现。因此,周期性地使用有机肥料成为恢复和提升土壤肥沃度的重要策略。有机肥料不仅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同时有助于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土壤的酸碱度(pH值)对连翘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最适宜的范围在6.0~7.5之间。通过持续进行土壤检测并依据配方精准施肥,可以适时调整土壤pH值,确保土壤酸碱度的适宜平衡。在含有碱性的土壤环境下,推荐使用硫酸铵或硫磺作为调节剂;相反,在酸性土壤条件下,可适当施加石灰以调整土质。连翘的茁壮成长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连翘更有效地吸取营养,并能提升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实行科学的轮作制度以及定期深耕土壤,对于优化土壤微生态条件具有显著效果。
②水分管理
连翘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恰当的水分管理,过度或不足的灌溉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灌溉的量应当依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土壤的湿度以及天气状况来灵活调整。在生长早期和开花前的关键时期,连翘对水分的需求较大,需确保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水肥一体化的灌溉技术是一种创新方法,它可以在灌溉过程中同步施肥,从而更准确地掌控水分和营养的供给。此技术能有效提升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减少营养损失,同时节约水资源,对提升连翘的产量和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极端气候情况,如严重的干旱或洪水,连翘的水分管理方案应具备适应性。在干旱阶段,需增强灌溉的次数和灌溉量,确保植物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生长。相反,面对持续降雨或水涝,迅速排水至关重要,以防止根部过度浸泡引发疾病。土壤管理和水分调控在连翘栽培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科学的土壤优化和精确的水分控制,不仅可以优化生长环境,还能增进其药用价值成分的积淀,提升质量,从而为连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防治
及时发现疾病的迹象是实施高效防控策略的核心,这通常依赖于定期的农田检查和先进的病害监控体系,以确保在问题出现时能迅速响应。比如,当观察到连翘的根部呈现棕色,伴有萎蔫现象,这可能是连翘根腐病的警示。生物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常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放线菌等拮抗微生物来遏制病原体的繁殖。此外,农业管理措施如适当的作物轮作和深层耕作土壤,也能有助于降低土传疾病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将连翘与豆科作物交替种植能显著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在疾病暴发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化学防治手段。不过,化学农药的滥用或误用可能导致药物残留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务必依据病害特性及危害程度实施精确的化学防治,并严格遵守安全施药和定量控制的规定。
②害虫防治
为了应对害虫问题,可以采取物理防控策略,其中包括运用黄色粘虫板和性信息素诱捕器,这些工具能有效地引诱并捕获像蚜虫这样的小型害虫,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生态平衡的方法,如释放天敌如瓢虫来制约蚜虫的繁殖,也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选择。种植者应当深入理解各种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以增强病虫害管理的成效。当害虫爆发的时候,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慎重。可以把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害虫防治对策。在用药过程中,要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建议的用量及方法合理用药。
4、收获和后期处理
连翘的采收及后期加工是保障其品质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科学数据与生产实践经验,严格控制连翘品质。
①收获
连翘的药效物质含量受收获时期的影响显著。研究指出,选择在花期附近采摘,连翘的功效可达到最优。具体来说,通常在每年的4月末~5月初进行收获,此时其含有的苷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采集过程中,务必采用干净的器具,以防止对植物造成污染或损害。采收时,需自连翘的基部剪断,确保根、茎、叶的完整性得以保持。
②后期处理
后续加工程序涵盖干燥、分选、封装等环节,对保证连翘活性成分的稳定性至关关键。在连翘采收后,应即刻采用自然阴干或温和的低温烘干技术,坚决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防止珍贵的药用成分遭受不必要的损耗。干燥完毕的连翘需储存在干燥、空气流通且防虫的特定条件下,同时采用精心的包装措施,确保产品免受湿气和杂质的影响。
综上所述,连翘不论应用于林业造林,还是作为传统的中草药材,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依赖于其栽培和管理的精细操作。通过精心挑选高产品种,精确控制播种的时机和密度,采用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精确灌溉与水分调控,以及全面的生物防治策略来抵御潜在威胁,同时规范的采收和后续加工流程也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综合措施能够优化连翘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药用成分的累积,最终实现连翘产量和品质的显著提升。连翘栽培养护技术的改进与探究,对于推动和发展连翘种植产业、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旅游景观建设至关重要。在适宜栽培地区的农村,大力发展连翘的科学种植,发动家家户户参与连翘种植,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116041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园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