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增产优质种植策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5-02-17殷守刚
小麦属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满足群众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为区域间农业生产提供对应的保障。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粮食压力问题也越发显著。若想在提升小麦生产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小麦稳定生产,则要对小麦增产优质栽培策略,及其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行研究,为小麦创造稳定生长环境的基础上协助其高质量生产。
一、多种因素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及机械化种植运作进入小麦种植流程当中,带动小麦种植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小麦品种的有效扩充,帮助更多种植户,高质量种植小麦的同时获取更多经济收入。但是从现阶段小麦种植工作实际推进情况来看,小麦的整体种植生产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着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气候极端现象频发,干旱、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问题均会对小麦的播种、出苗、灌浆等关键生长阶段造成影响。许多地区在播种时遇到土壤干旱情况,在发芽期又面临突如其来的降水,造成小麦出苗不整齐,损伤后期种植管控效果的同时,增加小麦减产甚至绝产的风险。部分地区由于长期的单一耕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内养分配比结构严重失调,土壤酸化、盐碱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对小麦自身的生长能力造成制约的同时,还会损伤小麦根系发育能力,处在这类土壤环境中的小麦整体产能也会受到影响。从种植管控的角度来看,农民对于科学种植技术的认识不足也是一大问题,许多小麦种植者依赖传统的种植经验,缺乏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尤其是在小麦种植田间水肥管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贫乏,使得农民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小麦种植当中出现的各类田间管控问题,且整体种植流程缺乏科学化管控,最终导致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面临水分不足、肥料匮乏等压力。并且近年来农业产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同时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员压力,在这种情况,农民会受自身认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新技术学习及应用当中产生偏差,进而降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二、小麦增产优质栽培技术
1、筛选符合山东地区种植条件的优质小麦品种
小麦是山东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在正式播种之前,需要按照山东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来筛选出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小麦品种。山东省聊城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节则相对温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降水及光照等气候条件的要求相对严格。因此,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应当以气候特性进行调整,确保所选小麦品种具备优良抗旱能力的基础上,在春季温度逐渐回升后快速生长。同时,该品种应具备良好的耐干旱性和耐涝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小麦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生长。山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病虫害种类繁多,极易对小麦的生长能力及其产量造成直接威胁,在进行小麦品种的现代化筛选工作时,需要分析当前所选小麦种类是否具备优良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小麦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发病率较低且拥有较强的抗虫害能力,这不仅能够减少农药的总使用量,还能有效降低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风险。筛选小麦品种的过程当中还应注重品种的经济性状,尤其是在小麦的产量、粒重、蛋白质含量及面粉质量等方面,这是由于高产量是小麦品种选择的核心指标之一,只有确保小麦具备较强生产能力才可以为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保障,避免因粮食作物供应短缺而引发各类问题。
2、筛选小麦种植田
若想要确保小麦保持优质高产的生长状态,充分发挥各类栽培技术的作用,则需要根据所选小麦品种的生长需求,来筛选对应种植田,配合轮作的方式,来避免长期种植小麦而对土壤结构及其肥力造成损伤。筛选小麦种植时首先要考虑地理位置的适宜性,这是由于种植田的地理位置,能够直接决定小麦全生长周期所能够获取到的各类生长要素,并且处在发芽、分蘖和灌浆阶段的小麦更是对种植田内水分供给、光照总量以及土壤养分配比提出更高要求,若能够为小麦提供足够优质的生长条件,则可提高小麦的能量转化率,以此来提升小麦生长速度及其综合产量。因此,选择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的区域进行小麦种植,可为小麦的高产奠定优质基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高,最适合生长在肥沃、结构良好、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进行生长,而土壤所具备的透气性,可为小麦根系的呼吸作用提供相应条件。因此,进行种植田筛选工作时,应优先选择土质相对疏松且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为后续小麦种植区灌溉工作创造相应条件。种植户需要整合上一轮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及秸秆处理方案调整土壤肥力整合工作,确保土壤内各类微量元素配比均衡的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氮、磷、钾肥料总量,为小麦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小麦虽具备较强的耐旱能力,但是其根系生长发育极易受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小麦种植田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地势较高的田地,提高灌溉效率的同时,避免土壤中水分含量过高而损伤小麦根系生长能力。
3、种植区整地处理
小麦的生长质量及其产能,会直接受到种植地内部整地处理效果的影响。因此,种植户在确定具体种植区域后,需要配合小麦生长需求推进对应的整地处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推进方面,整地处理的第一步是对种植田内土壤进行全方位清理,由于种植区域往往存在杂草、残留作物和其他障碍物,若未对种植区进行全方位整地处理,则会降低小麦的生长能力。因此,在进行整地处理时首先要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石块、杂物及其他残留物进行彻底清理,为后续的耕作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使得小麦在发芽、出苗阶段能够有效利用种植田内具备的水分及养分条件,帮助小麦保持健康且稳定的生长状态。其次,完成土壤清理工作后应当推进深翻,改良土壤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土壤通气性及其蓄水能力。经过深翻的土壤,能够使其下层土壤的养分得以有效应用,使表土与底土之间的养分及水分保持稳定的交换状态。深翻也有助于打破土壤的硬层,帮助小麦根系深入土壤从而更为有效地吸收水分与养分,提高其抗逆性和生长潜力。再次,种植户可在整地的过程中,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地施入土壤,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从而促进养分的释放与利用。施肥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配比,以确保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能够得到充足的养分支持。并且经过深翻和施肥后的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总量较少,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带动水分在土壤中均匀分布的同时,避免出现水分过量集中或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小麦生长提供更为稳定的水源供给。最后,进行现代化的整地处理时,种植人员还应当按照当前种植区内部环境条件与土壤特性,进行动态化调整,将土地现状、历史管控状况,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为小麦后续生长创造优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提升整地处理质量。
4、合理施肥
小麦自身所具备的生长能力及其生长情况,本身会受到施肥方案的影响。因此,种植户需要根据种植田内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施肥计划,最大限度满足小麦全生长周期当中,对各类营养物质所产生的需求。在施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麦的生长规律和发育特性。一般而言,小麦在早期生长阶段,需要大量氮肥以促进快速生长和根系发育;孕穗期和开花期则要增加磷肥与钾肥在其中的占比,避免小麦因缺乏营养物质而出现开花能力及灌浆能力方面的缺陷。常见的施肥方式包括基肥、追肥和种肥,其中基肥通常在播种前施入,为小麦的萌芽和初期生长提供基础营养,从而确保种子能够健康发芽并健壮生长。而追肥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其生长的实际需要进行的追加施肥,通常可在小麦的关键生长阶段,叶面施肥或根部施肥,迅速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并增强小麦的抗逆性。种植户推进针对小麦的施肥管控工作时,需要引入科学施肥技术,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的养分流失、土壤酸化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施肥方案应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辅以化肥以保持土壤的肥力与微生物活性。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肥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及透气性能,提升小麦生产能力的同时,多方位稳定土壤中原有生态结构平衡,带动区域间农业生产向着更为持续化的方向发展。针对小麦的种植工作,还需要重视施肥技术在其中的综合应用效果,配合采取如深施、分层施肥、合理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段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深施可以使肥料更好地与根系接触,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分层施肥方法则能够根据小麦根系的分布情况,针对不同土层施用需求确保营养有效供给;在此基础上施用水溶性肥料和叶面肥,能够使小麦在生长关键时期迅速吸收各种养分,避免小麦因养分吸收不到位而出现产能下滑的问题。
5、小麦防倒伏处理
部分情况下,小麦在生长当中会出现大面积倒伏的问题,损伤其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会增加病虫害的暴发风险。因此,种植户在实际工作当中,严格管控小麦生长状态,及时发现小麦倒伏预兆从而推进针对性防倒伏处理。在防倒伏的管控措施中,合理的栽培密度与科学的播种方式是关键。一方面,适度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小麦植株间的良好通风和光照,增强植株的生长力,以此来降低由叶片过密所导致的病虫害问题;另一方面,合理的播种深度与适宜的土壤温度,也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根系生长,提高根系的土壤抓握能力,以此来在生长过程中抵抗外界影响。施肥管控在防倒伏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小麦种植方面的工作时,应按照均衡原则合理使用肥料,切忌单一施用某一类肥料,特别是氮肥。氮肥的施用量过高容易使植株过于繁茂,导致徒长进而增加倒伏风险。种植户在推进施肥方面的工作时,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所处生长阶段的各项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确保各项肥料达成合理配比的基础上,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将科学合理的灌溉管控方案应用到其中,同样可提升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搭建灌溉机制的过程中,应以小麦生长特点为原则进行调整,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适时灌溉,在帮助小麦根系健壮生长的基础上,提高茎秆的坚挺度,充分提高当前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
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充分提升小麦的病虫害抵抗能力,种植人员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常见病害类型,筛选出与之相适配的药剂类型,帮助小麦稳定生长,从而助力区域间农业可持续生产。种植户必须充分了解小麦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主要病虫害,根据病害、虫害的种类、发生机理以及它们的潜在威胁,制定对应的拌种方案。根据具体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和生物学特性选择,对其有抑制作用的农药,确保在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初期,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药效。选择时还需考虑农药的残留特性,帮助小麦在种子萌发阶段及初期生长阶段,保持较为稳定的生长状态,减少病虫害集中爆发的风险。进行农药拌种操作时,首先需要确定种子与农药的比例,通过合理调配农药配比,来带动农药在种子表面有效附着,延长药效从而对抗潜在的病虫害风险。混合过程需确保农药与种子之间充分接触并均匀覆盖,以避免因拌种不均而导致防治效果产生差异。其次,拌种后种子可通过晾晒、风干等方式使农药和种子之间的结合更为牢固,提高药效持久性。
2、轮种间歇管控
若要有效管控小麦病虫害,应根据小麦生长周期来调整种植方案,通过轮种来打破病虫害的生活周期。连作模式下病虫害的发生,会因宿主植物的积累和接连种植而加剧,通过与非宿主作物轮作,可有效减少特定虫害和病害的存活率与繁殖能力,进而降低其对小麦的威胁。并且在轮种间歇管控中,不同作物间的轮换不仅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生物多样性。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和根系的布局不同,利用轮作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均衡土壤养分消耗总量,减少某类养分过度流失。并且优质的轮作机制能够为土壤提供恢复机会,帮助土壤积累足量有机物,满足土壤内各类微生物的生长需求,以此来提高土壤整体的生产能力与抗性。多样化的作物种植还可以吸引多样的有益生物,有利于引入自然天敌形成自然生物防治体系。
3、对病虫害问题进行实时监测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农业气象站、土壤传感器和气候分析软件等技术手段,在小麦种植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田间有关温度、湿度、降水量以及土壤水分等重要数据,根据数据变动来判断小麦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可以快速获取并分析病虫害信息,这方面工作在推进当中不但涉及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农村合作社的各项数据管控,还应让每位农民了解病虫害的基本情况,鼓励农民发现病虫害时主动报告,形成自下而上的数据收集网络。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机制,不仅能让农民及时掌握周围病虫害情况,也可以为基层农业管控部门提供对应的数据来源,提升针对病虫害问题的综合性管控效益。最后,除了对小麦生长环境展开实时监测,对病虫害生物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同样属于现阶段防治流程当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基层农业生产管控部门,可对小麦病虫害的种群结构、遗传变异及生态适应性进行研究,获取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信息。配合对害虫种群数量、生物学特性和活动规律的监测,来充分掌握病虫害的行为模式,以此来落实针对性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在对小麦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时,需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种植管控要求,及其常见的病虫害种类,调整种植方案,以促进小麦增产,提高农户种植收入。
(作者单位:252300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