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撬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2025-02-17任学宝
摘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还能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从价值导向、实质内容、定位等多个维度解决学理问题,并通过确定单元主题、设定目标、构建驱动性问题、设计探究任务群和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突破实践困境。未来,应继续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其持续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改革;价值导向;实践困境;突破策略
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时代需求,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撬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提出的背景、学理上需澄清的问题、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等方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深入探讨。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的背景
(一)新课程方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求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方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求。在新课程方案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被明确设置为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减轻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以及学科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割裂程度。这一设置不仅传承了在学习方式上推进综合学习的理念,还强调在学习内容上通过主题学习实现学科间的联结与整合。
从国家课程标准层面来看,许多学科都进行了跨学科的顶层规划与设计。例如,在2022年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中,都明确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1]。这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2023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攻坚的重难点问题之一[2]。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我国已从个别区域和学校的先导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整体要求和系统推进的重要任务。
基于学科,打破学科界限[3],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教学回归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革新上。它顺应了全球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国家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旨在推动各领域的创新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适应时代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工程思维和计算思维等综合能力。他们将学会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理上需澄清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引入使得基于真实情境的综合学习从个别教师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全体教师的必要技能。然而,调查发现,教师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存在一系列模糊认识。这导致了无效的跨学科尝试、错误的跨学科实践,甚至出现了为跨学科而跨学科的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澄清。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导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作用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面临着从牛顿力学体系到量子力学体系的范式转变[4]。在这种转变下,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视角,以一种全面系统的思维来理解世界。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培养这种视角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微观层面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专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解析、比较和评价来源多样的信息,进而形成有根据的观点或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涉及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以产生新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在于,它基于学科知识的同时又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它展现了实践思维的深化以及知识的扩展和迁移。
跨学科主题学习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的终极目标。在学习内容的组织方面,它强调以主题为中心,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它提倡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实践和反思等手段进行深入学习[5]。至于学习的终极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介于学科内综合学习与综合课程学习之间,构成了一条独特的第三路径[6]。它既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也不完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而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综合问题。
这种定位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而且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它能够在不改变教师现有学科立场的基础上,鼓励更多教师跳出舒适区、超越学科本位,积极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中。同时,它也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均强调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但两者在学习目标和实施策略上存在差异。跨学科主题学习着重于学科间的融合以及实践学习经验的积累。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强调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深入学习和反思。
相比之下,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创新和应用的能力。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确定研究主题、规划研究方案、执行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其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五)每门课程总课时中10%与90%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每门课程应至少包含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7]。这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孤立,而是与剩余90%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单一学科的理解,促进对其他学科的掌握,并增强对跨学科的综合理解。它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助力学生构建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这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是基本要求,更是推动90%学科基础知识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手段。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效。因此,10%与90%的学习内容是互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整合各学科知识与方法,推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扩展,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二者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六)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问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区别
问题化学习更倾向于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它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则侧重于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需要围绕一个明确的项目或任务进行学习,通过规划、执行、评估等环节来培育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项目式学习虽然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但更强调项目的完成和成果的呈现。
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化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在学习目标和执行策略上各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来实施教学。
三、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存在领导困境、观念困境和实施困境,这三重困境彼此交织,从而限制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成效[8]。具体到教师层面,实施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选择跨学科单元主题、如何设定单元目标、如何构建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跨学科评价等。为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成效,教师需在以下关键点上寻求突破。
(一)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
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的首要问题。一个优秀的跨学科单元主题应具备跨学科性、社会适切性、意义性和生成性等特征[9]。跨学科单元主题的确定需要从学生视角和社会视角两个维度综合考量。
一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以实现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可挑选与社会热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作为跨学科单元主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养。
二是要与学生的心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相契合。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挑选适宜的主题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并有效学习。
除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跨学科主题之外,教师也可以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互动,输入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当地社会生活、学生发展特点以及期望融合的领域方向。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多样化案例和思路启发,教师能够突破自身学科的局限,尝试从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视角来构思主题,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综合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特点。
(二)界定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
界定学科概念与跨学科概念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的核心议题。学科概念涉及某一学科内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跨学科概念则指那些能够跨越不同学科界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和原理。在确定这些概念时,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通之处,从而在不同学科间架起桥梁。
一是深入研究和分析所选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为后续的跨学科整合奠定基础。
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挖掘和整理跨学科概念,并明确它们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方式。教师可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阐述本学科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跨学科关联分析,拓展思维视野。例如,教师可从数学的逻辑思维、历史的时空观以及生物学的生态观等视角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以促进对跨学科概念的深入渗透和理解。
三是将学科概念与跨学科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点,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和整合点,并通过有机融合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设定跨学科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能够准确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并推动学生进步。在设定单元目标时,教师必须从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出发,综合考虑选定的主题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含义及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第二,结合选定的主题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跨学科单元目标,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第三,细化和分解跨学科单元目标。教师可将总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确定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效。
(四)构建跨学科单元驱动性问题
跨学科单元驱动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兴趣、贯穿学习过程并具有层次性,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构思驱动性问题时,教师应基于主题内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状况。
首先,深入理解主题内容和核心素养要求。主题内容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和基础,而核心素养则涵盖了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主题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设计好跨学科单元驱动性问题。
其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包括感知、理解、记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实际情况则涉及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确保驱动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精心构思和优化跨学科单元的核心问题。教师不仅要专注于提升问题的吸引力,确保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以及问题难度的递进性,还要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洞察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短板,从而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又能融合多学科知识的问题链。
(五)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群
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群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的关键环节[10]。这些任务群应具备持续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实践。在设计时,教师应从主题内容和核心素养要求出发,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
首先,明确跨学科探究任务群的设计思路。任务群应围绕主题内容和核心素养要求设计,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内在联系紧密、递进关系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实践。任务的持续性和探究性是维持学生探究兴趣并促进其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其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跨学科探究任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并据此特点设计任务,确保内容和难度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借助人工智能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它依据学情拆解主题,生成难度适配、类型多样的任务,最后由人工智能按逻辑排序,构建连贯的任务链条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关注任务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和展示空间。
最后,整体规划和优化跨学科探究任务群。这包括关注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确保任务群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还需关注任务与核心素养要求之间的契合度,以确保任务能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整体规划和优化跨学科探究任务群,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实践,提升其综合能力。
(六)设计跨学科表现性评价
跨学科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为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设计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教师应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例如,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口头报告等方法来评估学生的表现,并结合学生实际确立评价标准和权重分配方案,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教师还应关注评价反馈和评价结果的应用,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可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来识别学生在跨学科理解表现上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专业的学习平台,能够全方位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过程性数据,包括文字记录、图片展示、视频呈现等多维度信息。例如,在小组合作进行的跨学科项目探究中,学生的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图像以及成果展示的视频等,均能被详尽地记录下来。基于这些立体化的数据,教师可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过程性评价,深入分析每位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思维拓展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而这一过程性评价结果又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精准调整教学策略,包括重新梳理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活动安排或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进而使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手段,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有效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实现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高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还学会了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了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顺利实施,面对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教师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一)聚焦素养目标,坚守学科立场,有效整合学科内容
素养目标涉及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要品质与关键技能。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明确素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可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工程思维等,以及他们能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立场则强调了各学科在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各学科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例如,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可以注重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的结合;在历史学科中,教师可以注重史料分析与历史情境再现的结合。
基于选定的主题内容和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还应深入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并通过有机融合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整合起来,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例如,在“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下,教师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切实施路径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核心原则。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据此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例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与实际情况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创新教学方法意味着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成效和品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基于上述原则,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探索适切高效的实施路径,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如采取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的策略,逐步推进学习过程;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等。
(三)树立成长型思维,凝聚多方合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成长型思维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它鼓励教师重视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成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勇于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同时,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多方协作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多方协作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需共同参与并支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而利用外部行业专家的视频连线形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视频连线,安排互动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专家分享的最新案例和知识应用实例。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专家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并获得宝贵的建议。教师还可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经验。
为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顺畅开展,学校和教师还应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拟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计划。如争取政策扶持,以确保资金和资源的充足;强化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技能和素质;强化资源构建,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以支撑学习过程等。
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深化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既契合我国国情,又适应教育实际需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和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显著提升学习成效。同时,我们也将拓宽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3-05-26)[2024-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
[3][8]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59-64.
[4][10]詹泽慧,季瑜,赖雨彤.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1):49-58.
[5][6]崔允漷,郭洪瑞.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J].教育研究,2023(10):44-53.
[9] 张紫屏.跨学科课程的内涵、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3(1):66-73.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