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饲养中高热症状疫病的全面了解与有效防控手段

2025-02-16蒲小林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蓝舌病牛肉牛

肉牛在舍饲条件下,因运动不足致免疫力下滑,易受多种疾病侵扰,特别是传染性疾病,这对肉牛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威胁,并伴随着明显的经济损失。高热症状疫病,作为一种难以有效管理和精确诊断的感染性疾病,本文将详细阐述其特征,并概括其有效防治策略。

一、高热症状疫病的病因

在国内肉牛养殖实践中,多种疾病问题凸显,对肉牛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牛蓝舌病和牛病毒性腹泻尤为显著。这些疾病的成因可分析如下:

1、牛蓝舌病由蓝舌病毒所致,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波动显著,尤其在动物疾病疫病高发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所攀升。病牛体温升高明显,口腔黏膜水肿并伴有出血现象,口腔内部、舌头及齿龈等处可见溃疡形成。

2、牛病毒性腹泻则以高死亡率和相对较低的总体发病率为特征。一旦感染,病牛体温急剧上升,并维持较长时间,形成典型的高热症状。该病不仅削弱肉牛食欲,导致采食量减少,还伴有眼睛、鼻孔等部位体液大量分泌,以及严重腹泻等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相关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若患病肉牛处于妊娠状态,高热症状疫病可能导致其流产,这不仅给肉牛带来极大痛苦,还严重影响了养殖者的经济收益,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阻碍。

二、肉牛高热症状疫病的临床症状

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进程中,针对肉牛高热症状疫病的发生,体温升高是首要且关键的指征。通过体温测量,可以准确判断肉牛是否罹患高热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热症在日常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染性。一旦牛群中出现病牛,若未能及时采取处理与隔离措施,极易导致整个牛群遭受感染。因此,在短时间内准确识别病牛,防止疫情扩散,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对肉牛进行全身细致检查,并结合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风险。

1、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当肉牛感染高热症状疫病时,会迅速出现体温升高并持续发热的现象。在病情较为严重时,还可能并发严重的呼吸道炎症。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肉牛的体温变化,并进行24小时持续监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除体温升高外,肉牛高热症状疫病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患病肉牛会出现食欲下降、体能减退、活动量减少等表现。部分肉牛甚至可能出现运动失调、肌肉震颤等问题。这些症状在肉牛饲养过程中十分明显,若饲养者密切关注肉牛的生长状态,便能够及时发现病牛,从而有效防止疫病扩散,降低经济损失。对于已经确诊的患病肉牛,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导致死亡,进一步减少饲养者的经济损失。

三、针对常见高热症状疫病的治疗

1、传染性鼻气管炎引发的牛高热症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发的普遍易感疫病,不受年龄、性别约束,小牛群体尤为敏感。疫病的传播源主要为病牛及携带病毒的奶牛,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途径实现病毒扩散。依据感染部位及临床表现差异,该病可分为呼吸道型、肠炎型和流产型等,其中呼吸道型以高热为主要症状。染病肉牛体温可迅速攀升至40℃以上,并伴有频繁咳嗽、泪眼朦胧、呼吸困难、流涕不止、鼻黏膜充血红肿、鼻镜发炎等一系列症状。若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肉牛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且病情恶化会直接导致死亡率升高。预防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免疫接种是核心策略,需定期为肉牛接种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疫苗(C1株),接种后约2周产生抗体,有效保护期约6个月。对于哺乳阶段的小牛,可通过母体免疫传递抗体,降低其感染风险。但需注意,妊娠母牛应避免接种此疫苗,以防流产风险增加。此外,优化肉牛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营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减少应激因素,同样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同时,建立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引种管理,严格卫生清洁与消毒流程,构建坚实的生物安全防线。鉴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病牛进行隔离、淘汰或扑杀处理。对于重症病牛,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可考虑采用中药治疗,如麻黄、升麻、马勃等药材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有助于降低病牛死亡率。

2、蓝舌病引发的牛高热症

肉牛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与牛流行热病在流行季节、临床症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该病可通过精液传播至母牛,再由母牛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肉牛蓝舌病多发于春夏季节,尤其在池塘、河流周边的牧场更为集中。染病肉牛体温升高至39-41℃,以高热为主要表现,同时口腔、鼻孔出现炎症反应,伴随水肿、舌部发绀、无毛区域出血、食欲显著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重症病牛可能因蹄冠炎而行走困难,死亡率高达5%-30%。预防肉牛蓝舌病,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畜舍环境管理,定期清理排泄物,更换垫料,保持畜舍清洁干燥,减少病原体滋生环境。其次,做好驱虫工作,预防蚊虫传播,定期为肉牛喷洒防蚊药物,降低蚊虫叮咬风险。同时,加强卫生防疫措施,彻底消灭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此外,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减少自然交配频率,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还应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使用鸡胚肾移植弱毒疫苗或牛胚肾组织移植疫苗,增强肉牛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对于发病肉牛,应及时扑杀处理,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对于轻症病牛,可早晚使用高锰酸钾液清洗口腔,并涂抹碘甘油以减轻炎症。对于蹄部病变的肉牛,可将20%的氯化铵溶液与水混合后浸泡蹄部,促进恢复。为预防继发感染,可肌肉注射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12小时1次,确保病牛得到有效治疗。

3、病毒性腹泻引起的牛高热症

肉牛病毒性腹泻,作为一种由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诱发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在各年龄段肉牛间广泛传播,特别是对幼龄肉牛构成严重威胁。疾病的蔓延主要依赖与病牛或其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染病后的肉牛会表现出39-42℃的高烧,并伴有剧烈腹泻、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腹泻极易引发肉牛脱水,进而导致死亡。在发病初期,大约1周的时间内,约30%的肉牛可能会受到感染。对于怀孕的肉牛,感染后极易发生流产。在肉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过程中,需着重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具备良好的适口性,并定期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肉牛的免疫力。同时,饲料的科学储存同样重要,以避免因霉变而引发腹泻。圈舍卫生管理也不容忽视,应彻底清理排泄物,用清水冲洗牛舍及其周围环境,并定期使用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从而维护良好的饲养环境。此外,建立科学的免疫计划,及时接种NM01株牛病毒性腹泻灭活疫苗,能够为肉牛提供长达6个月的有效保护。对于已经发病的肉牛,应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服用单宁酸蛋白20克、次硝酸铋10克、碳酸氢钠40克以及淀粉浆1升。在医生指导下,还可以使用50克碳酸氢钠与水进行抗炎治疗,或选择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中药治疗同样具有显著疗效,如采用陈皮、白术、木香、乌梅、诃子、椿白皮、生地、玄参、泽泻、白扁豆、穿心莲、苦参、茵陈、秦皮、黄柏、黄芩、黄连、白头翁等药材,加水煎煮后滤去残渣,每日口服1次,能够有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4、疫热引发的牛高热症

肉牛疫热,是一种由牛疫热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能够感染各品种、性别的肉牛,尤其是3-5岁的健壮肉牛和母牛更易感。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同时也可通过寄生虫进行传播。该病在高温、潮湿、多雨且蚊虫易滋生的季节尤为多发。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病牛的病死率相对较低,仅为1%-3%。染病后的肉牛会出现39.5-42.5℃的高烧,持续3天后体温逐渐降低。病牛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皮肿胀、频繁打呼噜、食欲大减、咀嚼困难、口吐白沫等症状。部分肉牛还会出现关节肿大、跛行的情况。发烧时,尿量减少且尿液呈深棕色。对于怀孕的肉牛,一旦染病极易发生流产或死亡;而泌乳的肉牛则可能停止泌乳。病程大约持续4天,耐力较差的肉牛易因跛行或瘫痪而被淘汰。在发病前,应进行肉牛疫热灭活疫苗(JB76K型)的免疫接种工作,每次注射4毫升疫苗并间隔3周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已经发病的肉牛应立即采取检疫隔离措施。然而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特效药物,因此应着重加强对症处理,以降低病死率。对于发烧的肉牛可以肌肉注射50毫升的氨基比林注射液或使用安痛定注射液进行降温治疗。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300万IU、链霉素300万IU并静注500毫升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毫升的20%安钠咖注射液以及20毫升的维生素B1和20毫升的维生素C进行辅助治疗。对于出现呼吸障碍的肉牛可以肌注尼可刹米10毫升并给予静脉滴注治疗。对于伴有肿胀和疼痛症状的肉牛可以采用20%的水杨酸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于患有肺水肿的肉牛则可以采用20%的甘露醇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

四、高热症状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1、强化预防,提升肉牛免疫效能

在防控肉牛高热症状疫病的过程中,免疫接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对预防和治疗该疫病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方法涉及将致病力减弱或已丧失的病原,或特定的病毒组分(例如蛋白质、DNA片段等)引入肉牛体内,以此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机制。这一过程中,肉牛自身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①疫苗选择。疫苗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其与当前流行毒株的匹配程度。肉牛高热症状疫病中存在多种毒株,且这些毒株的地域分布和流行时间存在差异。因此,确保所使用的疫苗能够针对当前流行的毒株提供有效保护至关重要。这要求养殖者与兽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定期的病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疫苗进行适时更新,以确保其保护效力。

②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免疫计划必须根据肉牛的具体生理需求以及疫病的流行特点来制定。在制定计划时,需综合考虑肉牛的年龄、疫病的季节性爆发规律以及疫苗接种史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详尽的疫苗接种方案,明确接种的时间、方法和剂量等关键要素。对肉牛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有助于构建稳固的免疫屏障,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③提升肉牛机体的免疫能力。机体的免疫状态对疫苗接种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维持和增强肉牛的免疫力,应加强营养供应,实施合理的饲养管理,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营养不良、应激反应和疲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因此,养殖者需确保肉牛在接种疫苗前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2、加强卫生管理,做好肉牛养殖环境清洁

保持肉牛体表的卫生、干燥和清洁,是预防肉牛高热症状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措施的落实对于维护肉牛健康、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①卫生管理。为了降低牛舍内的病原体浓度,必须保持牛舍的干燥和清洁。高湿度和不洁的环境为病原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传播。病原体的存活时间越长,肉牛接触到传染源的机会就越大,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定期清洁肉牛、清理垃圾并保持牛床干燥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②排泄物处理。肉牛高热症状疫病的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排泄物中,因此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是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的重要措施。采用适当的堆肥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潜在病原体的活性,防止其继续传播。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肉牛的感染风险,还能改善养殖环境的整体卫生状况。

③饮水设施和食槽的清洁与消毒。饮水和食槽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当肉牛饮用或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饲料时,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养殖者需定期对饮水设施和食槽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消除潜在的病原体污染风险。这一措施对于保障肉牛的健康、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膳食调控,营养补给

在肉牛高热疫病防控的整体布局中,膳食调控与营养补给策略占据着核心位置,其科学性与精准性直接影响到肉牛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是确保肉牛产业稳步前行的关键要素。因此,对该领域关键环节的深入探讨,对于推动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①保障充足饮水。罹患高热疫病的肉牛,常表现出食欲不振与腹泻症状,这会导致大量体液与电解质的流失。因此,为病牛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是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水不仅是肉牛体内生理反应的溶剂,更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充足饮水能够有效调节体液平衡,维持体温稳定,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对于缓解脱水症状、补充流失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积极作用。

②优化饲料配方,强化营养支持。饲料作为肉牛营养摄入的主要渠道,对机体免疫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至关重要。养殖者需与兽医紧密协作,根据肉牛的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及疫病影响,设计出营养均衡的饲料方案。该方案应确保饲料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以满足肉牛的基本营养需求。同时,养殖者还可考虑添加益生素、抗氧化剂等功能性成分,以改善肠道微生态,提升肉牛免疫力与抗病力。在疫病高发期,应根据疫病发展态势与肉牛健康状况,灵活调整饲料配方与饲喂策略。对于高热疫病导致的食欲下降与消化障碍,应提供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如液态饲料或特制软食,以确保病牛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维持体重与体力,减轻肠道负担。

综上所述,肉牛高热疫病的有效防控,离不开养殖者高度的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养殖者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与指导,以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与疫病防控技能。尽管肉牛高热疫病的发病率与感染风险较高,但早期准确诊断与科学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通过实施科学的膳食调控与营养补给策略,结合有效的防控措施,可显著降低疫病对肉牛养殖产业的影响,保障肉牛健康与生产效益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蓝舌病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蓝舌病病毒NS1蛋白的截短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渝西地区牛羊蓝舌病的血清学调查
蓝舌蜥蜴的救命草
保加利亚发现蓝舌病疫情 已致700多只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