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痘病与混合感染病例诊断鉴别及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2025-02-16李响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鸡体鸡痘病原体

鸡痘病作为养鸡业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鸡痘病毒引起,主要侵害鸡的皮肤和黏膜,造成鸡体表面出现痘疹,严重时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鸡群的健康与生产性能,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播和环境污染等途径,在鸡群中迅速蔓延,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鸡痘病往往不是单独发生,而是常常与葡萄球菌感染、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病原体形成混合感染。这种混合感染病例的出现,使得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诊断难度增加,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准确诊断鸡痘病与混合感染病例,并制定出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成为当前养鸡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鸡痘病的临床症状与类型

鸡痘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其临床症状因其感染部位和病程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分为皮肤型、黏膜型、眼鼻型及混合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各具特点,且对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皮肤型鸡痘病

作为最为常见的类型,此病症主要影响鸡体无毛或少毛区域的皮肤。发病初期,这些区域会出现少量至大量的结节状痘疹,初始形态为白色或淡黄色的小丘疹,直径约为2—5mm。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小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干燥结节,形如“痘痂”,大小可增至1—2cm。病情严重时,多个痘痂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疣状肿块,导致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甚至出现龟裂出血的现象。受影响的鸡可能因皮肤受损而感到不适,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产蛋性能。

2、黏膜型鸡痘病

该类型主要侵袭口腔、咽喉、食道和气管等黏膜表面。发病初期,黏膜上出现黄白色小结节,直径约为1—3mm。这些小结节迅速扩大并相互融合,形成一层难以剥离的黄白色假膜,覆盖在粘膜上。这层假膜质地坚韧,强行剥离会导致黏膜暴露,露出红色的出血性溃疡面。病情严重时,假膜可能完全堵塞口腔或食道,导致鸡呼吸困难、采食和饮水困难,甚至因窒息而死亡。

3、眼鼻型鸡痘病

此类型较为少见,但同样不容忽视。病鸡主要表现为眼部肿胀,严重时眼睑黏合,导致失明。此外,鼻孔周围也会出现小痘疹,影响鸡只的呼吸和采食。眼鼻型鸡痘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发病,对鸡的生产性能影响极大。

4、混合型鸡痘病

混合型鸡痘病是最为严重且复杂的类型,即同时出现皮肤型、黏膜型和眼鼻型等多种症状。这种混合感染使得病情更为严重,治疗难度加大,死亡率也相应提高。混合型鸡痘病不仅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能力,还可能对整个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混合感染病例的病原分析

1、常见并发感染病原体

在养鸡业中,鸡痘病常常与多种病原体并发感染,形成复杂的混合感染病例。这些并发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等。了解这些常见病原体的基本特性及感染机制,对于准确诊断混合感染病例至关重要。

(1)细菌类病原体

①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常在鸡体有外伤或免疫力低下时趁虚而入。当鸡体出现外伤,尤其是鸡痘病造成的皮肤破损处,容易引发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导致化脓性病变的发生。②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污染率在不同养鸡场中差异较大,这些细菌可随环境污染(如粪便、垫料等)、饮水不洁等途径侵入鸡体,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肠炎、败血症等。③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在养鸡场,沙门氏菌的感染率因管理水平和卫生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沙门氏菌可引起鸡群的肠炎、败血症等,对鸡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沙门氏菌也是蛋制品中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当鸡痘病发生时,由于鸡体免疫力下降和皮肤破损,沙门氏菌的易感性可能增加2—3倍。

(2)病毒类病原体

①传染性鼻炎病毒。传染性鼻炎病毒是引起鸡传染性鼻炎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播迅速。一旦感染,鸡群将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等,以及面部肿胀,尤其是眼眶周围的肿胀。当传染性鼻炎病毒与鸡痘病混合感染时,呼吸道的损害将进一步加剧,影响鸡的呼吸功能,导致死亡率增加。②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禽类病毒病,其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一旦爆发,鸡群的感染率可迅速达到90%以上。新城疫病毒可引起鸡群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如扭颈、转圈等)死亡率极高。③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同样是养鸡业中需要高度关注的病毒之一。禽流感病毒具有多种亚型,不同亚型之间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但普遍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一定的致死率。在鸡群中,禽流感病毒的感染率因亚型、季节、管理条件等因素而异,但一旦感染,可能导致鸡群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等。当禽流感病毒与鸡痘病混合感染时,将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防控难度,可能导致死亡率上升10%—20%,同时增加治疗成本和恢复时间。

(3)真菌类病原体及寄生虫

在混合感染中,真菌类病原体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同样不可忽视。如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可通过饲料、垫料等途径侵入鸡体,引起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在鸡痘病导致的皮肤或黏膜破损处,真菌易于定殖并引发继发感染。寄生虫类病原体如蛔虫、球虫等也可与鸡痘病形成混合感染。这些寄生虫通过侵占鸡体营养、破坏组织结构等方式,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加鸡痘病及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

2、混合感染的病因与机制

(1)病原体间的协同作用

葡萄球菌可能通过分泌毒素或降解宿主组织中的抗病毒因子,如干扰素等,从而降低宿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据研究,当葡萄球菌与鸡痘病毒共同感染时,葡萄球菌可增强鸡痘病毒的致病力,导致病情加重。反之,病毒也可能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状态,如诱导细胞凋亡或抑制免疫细胞功能,为细菌的侵入和繁殖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例如,新城疫病毒可使鸡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增加大肠杆菌等继发感染的风险,此类混合感染可使死亡率上升。

(2)免疫抑制与混合感染风险

鸡痘病本身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鸡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显著降低,混合感染的风险随之增加。据统计,鸡痘病发生期间,其他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继发感染率可提高至原来的2—3倍。除了自然发生的免疫抑制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如某些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或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可能进一步削弱宿主的免疫功能,促进混合感染的发生。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耐药菌和机会致病菌的感染风险。

(3)环境因素对混合感染的影响

养鸡场的环境卫生状况是混合感染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情况会增加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提高混合感染的风险。饲料和饮水的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能成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导致鸡群大面积感染。因此,在养鸡场管理中,应高度重视环境卫生、饲养密度和通风条件的控制,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注重营养均衡,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混合感染的风险。

三、鸡痘病与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1、临床诊断方法

(1)鸡痘病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时,首要关注鸡体无毛或少毛区域,特别是头部(尤其是眼睑周围)、翅膀内侧及腿部等易感部位。检查这些区域是否出现直径约为2—5mm的痘疹,痘疹初期为灰白色小结节,随后逐渐增大形成丘疹,最终可转变为棕黑色痂皮。进一步检查口腔、咽喉等黏膜部位,注意是否有黄白色假膜形成,这些假膜大小不一,直径可能在1—3cm之间,覆盖于黏膜表面,严重时会影响鸡的进食与呼吸。观察眼部是否出现肿胀、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在鸡痘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与某些病原体混合感染时更为严重。鼻孔周围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肿胀与分泌物增多现象。

(2)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

在混合感染病例中,鸡可能同时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消化道症状(如腹泻、食欲减退)、神经症状等多种复杂症状。相较于单一感染,混合感染往往导致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例如,呼吸困难的鸡只中,混合感染可能表现出更为急促的呼吸频率,且持续时间更长,腹泻症状也可能更加频繁和剧烈。

2、鉴别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是确保准确识别鸡痘病及混合感染病例不可或缺的步骤。在临床和实验室的细致诊断过程中,鉴于可能会遭遇与鸡痘病症状颇为相似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因此,执行严格的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潜在可能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鉴别诊断的初步阶段,应着力排除由非病原体因素所诱发的疾病或损伤。具体来说,需仔细检查鸡体,确认是否存在明显的创伤或伤口,尤其是在头部、翅膀内侧及腿部等鸡痘病易感部位。评估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饲料配比不当、营养缺乏等问题。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鸡出现生长迟缓等症状,与鸡痘病的某些表现相似。需了解鸡群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中毒可能导致鸡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与鸡痘病或某些混合感染的症状相似。其次,在鉴别诊断的深入阶段,应着重排除那些与鸡痘病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需与毛囊炎等区分。通过观察痘疹的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可作出准确判断。与口腔溃疡、食管炎等区分。通过检查假膜的颜色、质地及所在部位,结合病原学检测,可明确诊断。最后,在混合感染病例的鉴别诊断中,应特别关注各种病原体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仔细观察鸡群的临床表现,如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等,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如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及流行病学信息(如发病历史、饲养管理情况、疫苗接种记录等),可准确判断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及感染情况。

四、鸡痘病与混合感染病例的综合治疗方案

1、鸡痘病预防策略

针对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有效预防是保障养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预防策略应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环境控制、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面的防控体系。

(1)保持鸡舍环境

保持鸡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预防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首要基础。应每日清扫鸡舍,确保至少每2天清除1次粪便、垃圾等污物,以减少蚊虫、苍蝇等传播媒介的滋生。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舍内湿度至60%—70%和氨气浓度至20ppm以下,保持空气新鲜。在夏季高温季节,当温度超过30℃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如使用遮阳网覆盖鸡舍顶部,以防止鸡因高温高湿而引发疾病。

(2)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高效手段。应根据当地疫病和养殖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质量可靠的疫苗,确保每批鸡群在开产前至少接种1次鸡痘疫苗,接种率应达到100%,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同时,对于混合感染高发的地区,还应考虑接种其他相关疾病的疫苗,如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等,形成联合免疫效果,联合免疫的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

(3)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关键环节。应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鸡只每日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量应分别达到推荐量的95%、90%和98%以上;控制饲养密度,以避免鸡只过于拥挤造成相互啄伤;加强饮水管理,保证水质清洁无污染,每日清洗饮水器并更换新鲜水源;每周至少消毒鸡舍和用具1次,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

2、鸡痘病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发生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鸡群,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感染情况及鸡群状况等因素综合制定。

(1)及时隔离治疗

一旦发现鸡痘病或混合感染病例,应立即将病鸡隔离至距离健康鸡群至少50m以外的隔离区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扩散。隔离区应配备独立的饲养用具,确保不与健康鸡群交叉使用。同时,要加强隔离区的环境消毒,每日至少消毒1次,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消毒效果应达到95%的杀灭率;并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病鸡得到良好的治疗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

(2)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针对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的不同症状,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对于皮肤型鸡痘,可用消毒液(如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痘疹部位,每日清洗2次,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或抗病毒药膏,每日涂抹1—2次;对于黏膜型鸡痘,可用生理盐水或0.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口腔、咽喉等黏膜部位,每日清洗3次,并涂抹抗生素药膏,每日涂抹2次;对于眼鼻型鸡痘,可用眼药水或眼膏进行治疗,每日滴眼或涂眼2—3次;对于混合感染病例,则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种类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按照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用法进行使用,并确保治疗周期不少于5天。

(3)支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病鸡的支持治疗。通过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每日补充1—2次)、维生素(如维生素C,每日补充1次,剂量20mg/kg)等营养物质,提高鸡的抗病能力和恢复能力;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如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60%—70%)和饲料条件(如确保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量);注意观察鸡的病情变化,每日至少巡视2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更换药物或调整药物剂量等。

综上所述,鸡痘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具传染性的家禽疾病,其复杂多变的特点,特别是与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给养鸡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有效防控鸡痘病及其混合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控制、定期疫苗接种、优化饲养管理以及科学的诊断与鉴别。同时,针对已发病例,应及时隔离、对症和支持治疗,以降低损失。通过构建全面的防控体系,确保养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鸡体鸡痘病原体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蛋鸡羽毛覆盖度计算及其与体温关系研究
鸡皮肤型鸡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鸡痘的诊断与防控
鸡日粮中为啥要加食盐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鸡日粮中为啥要加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