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养殖模式下仔猪白痢发病原因及诊断和防治技术分析

2025-02-16贾北平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白痢病猪病原菌

仔猪白痢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仔猪患病后会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黏腻且含气泡的粪便,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也会直接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患病仔猪在发病期间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此外,仔猪白痢还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脱水等,进一步加剧疾病的危害。随着近年来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仔猪白痢的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从仔猪白痢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病原学特征以及诊断技术,探究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仔猪白痢的发病原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

大肠杆菌感染是仔猪白痢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仔猪饲养环境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一旦通过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仔猪体内,便会迅速利用肠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细菌在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系列毒素,具有强烈的破坏力,能够直接损害肠道黏膜细胞,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损。受损的肠道黏膜不仅失去了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能力,还无法有效阻挡病原菌的进一步入侵,从而加剧了肠道的炎症反应。肠道功能紊乱,加上毒素对肠道的直接刺激,共同作用导致了仔猪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即仔猪白痢。

2、饲养管理因素

猪舍内若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状态,通风不良,会导致空气污浊,湿度过高,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为病原微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其生长与繁殖。同时,粪便的堆积与清理不及时,不仅会加剧环境的恶化,还为病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进一步增加了仔猪感染的风险。此外,品质低劣、配比不合理的饲料,难以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长期食用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突然更换饲料,由于不同饲料的营养成分、物理性状等存在差异,突然更换可能导致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引发消化不良和白痢等症状。此外,在有限的空间内饲养过多的仔猪,会限制仔猪的活动范围,增加相互间的接触机会,使得病原微生物在群体中的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和迅速。

3、母猪体况因素

母猪饲养的不当,乳汁质量不佳,表现为过稀、过浓或分泌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仔猪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能力。乳汁过稀难以满足仔猪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导致仔猪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乳汁过浓则会增加仔猪的消化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乳汁分泌不足会影响仔猪获取初乳中重要免疫成分,导致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此外,若母猪本身患有某种疾病,如乳房炎、子宫炎等,其乳汁中会含有病原体或毒素。当仔猪吮吸这样的乳汁时,有害物质摄入体内,进而引发肠道感染,导致白痢等疾病的发生。

4、仔猪体质因素

首先,仔猪的体质相对虚弱,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使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弱。生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仔猪在面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更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引发白痢等肠道疾病。此外,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风险。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而仔猪由于日龄较小,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都相对不足,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有限。

二、仔猪白痢的病原学特征

1、病原菌种类及特性

溶血性大肠杆菌是引起仔猪白痢的主要致病菌。首先,大肠杆菌在形态上呈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无芽孢,具有数根鞭毛,有助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和扩散。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溶血性大肠杆菌能够迅速生长,形成湿润、光滑的菌落,颜色会因培养基种类而异,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溶血性大肠杆菌能够产生溶血素,能够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现象。毒素不仅加剧了仔猪肠道的炎症反应,还使得病情更为复杂和严重。如果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治,溶血性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不同地区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可能对不同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盲目用药,导致加速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2、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首先,母猪作为仔猪的主要营养来源和密切接触者,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母猪在分娩前后,若乳房或体表受到病原菌的污染,会在哺乳过程中将病原菌传递给仔猪。而且,母猪的粪便中也可能存在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若粪便处理不当,堆积在猪舍内未及时清理,会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污染周围环境,进而感染仔猪。猪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等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存活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在潮湿、阴冷、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原菌容易滋生和扩散。同时,猪舍内的设施、用具等也可能成为病原菌的载体,例如饲料槽、饮水器、垫料等被病原菌污染后,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此外,由于仔猪喜欢群居,且活动范围有限,相互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一旦有仔猪感染病原菌,就会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等方式将病原菌传染给其他仔猪。

三、仔猪白痢的诊断技术

1、临床症状观察

仔猪白痢的诊断过程中,临床症状观察非常关键。病猪排出的粪便多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质地为糊状或浆状,有时会带有泡沫或黏液,且伴有强烈的腥臭味。由于肠道内大肠杆菌感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从而影响粪便的正常形成。病情较轻的仔猪仅表现为轻度腹泻,但症状较重的仔猪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甚至导致粪便失禁。病猪通常表现出精神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不像健康的猪群活泼好动,更多情况下蜷缩在角落或躺卧不动。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和腹泻导致的不适感,病猪的食欲会明显下降。采食明显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加剧病情。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会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口舌干燥等。同时,由于腹泻导致的营养流失和水分丧失,病猪的身体会逐渐消瘦,皮毛失去光泽,杂乱无章。部分病猪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通过对仔猪腹泻特征及行为、体态变化的仔细观察,初步推测是否患有白痢。为了确诊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等进一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方法

在仔猪白痢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细菌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菌分离与鉴定是确诊仔猪白痢的关键步骤。首先,从疑似病猪的粪便、肠内容物等样本中分离出病原菌。将样本接种到含有生长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培养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具有特定形态和颜色的菌落,例如圆形、边缘隆起、光滑湿润的灰白色或红色菌落,这些特征表示可能有大肠杆菌的存在。随后,通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进一步鉴定,确认是否为引起仔猪白痢的溶血性大肠杆菌。血清学检测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动物体内特定病原体的方法。在仔猪白痢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病猪血清中的大肠杆菌抗体水平来判断其是否感染该病原体。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猪体内的抗体水平,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R等技术在仔猪白痢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病猪样本中扩增出特定病原体的核酸片段,从而实现疾病的快速诊断。在仔猪白痢的诊断中,利用PCR技术检测病猪粪便、肠内容物等样本中的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片段,从而确诊疾病。此外,还可以结合测序技术等手段对检测到的病原菌进行进一步分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都是诊断仔猪白痢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保持环境卫生

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中,保持环境卫生非常重要。首先,圈舍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础。常规清洁流程应涵盖每日的粪便清理、食槽与水槽的清洗消毒,并定期对整个圈舍进行大扫除,确保无死角残留污物。在清洁过程中,对仔猪活动区域和排泄区应重点清理,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其次,消毒剂应具备广谱杀菌、快速有效、无残留或低残留等特点,确保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不会对仔猪造成危害。常用的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季铵盐类等,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正确稀释并充分接触待消毒表面,保持一定时间达到最佳消毒效果。此外,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对于仔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仔猪舍的温度应保持在25℃—30℃之间,湿度控制在60%—70%为宜。为了维持这一温湿度范围,采取保温与通风措施。保温措施包括使用保温灯、保温垫等加热设备,确保仔猪不受寒冷侵袭。通风措施通过合理设计通风口、使用排风扇等方式,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和湿度的积聚,为仔猪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2、免疫预防措施

在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中,免疫预防是构建疾病防线的重要策略。疫苗种类及选择要根据当地病原菌流行株特性及疫苗效果综合考量。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作为新兴技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病原菌的关键抗原基因导入无害载体,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高效、安全、针对性强的优点。此外,传统灭活疫苗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原菌,保留免疫原性,同样在预防仔猪白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程序的制定需科学合理,不仅要考虑疫苗的保护期,还要结合仔猪的生长周期和母源抗体的衰减规律。对于母猪的免疫接种时机,一般选择在配种前或产前进行,确保母猪在分娩时能提供足够的母源抗体给新生仔猪,实施被动免疫策略。母源抗体在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能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袭,为仔猪的主动免疫建立争取时间。此外,仔猪的主动免疫接种通常在母源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时开始,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通过合理的免疫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仔猪白痢的发病率,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

3、药物治疗方法

在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中,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首先,抗菌药物治疗应遵循“早期、足量、对症、联合”的原则。早期干预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病原菌在体内的繁殖和扩散。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必要时采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增强疗效。其次,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药物浪费和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菌高度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仔猪白痢的治疗中,常用的敏感抗菌药物包括硫酸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此外,一些中药制剂如白头翁、黄柏等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治疗。硫酸庆大霉素每头仔猪每次口服4万—8万IU,或肌肉注射1.5—3mL,每日2—3次。该药物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治疗仔猪白痢的常用药物之一。诺氟沙星每头仔猪每次口服100—250mg,每日2—3次。诺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中药制剂如白头翁、黄柏等,可根据具体病情和兽医建议适量使用。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消炎、止泻等多种作用,可辅助治疗仔猪白痢。最后,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及药物特性等因素。对于病情较轻的仔猪,可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仔猪,可采用联合用药或配合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疗程和剂量的控制,确保药物在仔猪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以彻底杀灭病原菌并防止复发。一旦发现仔猪出现腹泻等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同时,为了防止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可采用全窝给药策略,对整窝仔猪进行预防性治疗或免疫接种,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4、辅助治疗与护理方法

在仔猪白痢的辅助治疗与护理中,维护电解质平衡与补液治疗是首要任务。由于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仔猪易出现脱水症状,进而影响其生理功能和康复进程。因此,及时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电解质平衡液,对于纠正脱水、恢复机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在肠道微生态调节中,益生菌的应用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从而改善仔猪的腹泻症状。通过口服益生菌制剂或饲料添加剂,可以有效提高仔猪的肠道健康水平。此外,优质饲料的选择对于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增强其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饲料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同时,适时补铁与维生素也是预防仔猪贫血,促进生长发育的必要措施。通过添加铁剂、维生素预混料等,可以有效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辅助治疗与护理在仔猪白痢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维护电解质平衡、调节肠道微生态、提供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可以加速仔猪的康复进程,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性能。

综上所述,仔猪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保持环境卫生、免疫预防、药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与护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加强圈舍清洁与消毒,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及时治疗,并辅以电解质平衡与补液、肠道微生态调节、营养支持等辅助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仔猪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此外,持续监测疫病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等,对于防控仔猪白痢同样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增强免疫意识,与兽医紧密合作,确保地区流行病学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构建坚实的防疫屏障。

猜你喜欢

白痢病猪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鸡白痢的防控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一起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与预防
仔猪黄白痢防治初探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