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对策优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5-02-16冯洪超赵国营刘凤娇信红亮孙岭楠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水生动物苗种水产品

水产养殖病害往往具备无规律暴发、影响范围广、耐药性强的特点,对水产养殖领域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影响了产量和生产效率,还可能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探讨水产养殖疾病的特点,制定防控对策,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水产养殖病害特点

1、影响范围广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大量养殖户为提高水产品的生长速度、生产效率,采取在较短周期实施高效率的水肥及营养管理,不尊重水产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本生物规律、生命特征,导致水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病害。在批量化、集中化、短周期的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在相同水域中,往往会养殖多种水生动物,一旦发生疫病,则会导致水生物之间交叉感染,尤其在春夏交替时,会暴发大规模的病害,而大部分在较短周期快速发育的水产品,不具备较强的疾病抵抗力,极易被传染。由于缺少专业化的防治措施,还无法对其中的病害根治。水产品一旦染上病害,便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真菌,从而导致水体环境中的致病菌进一步增加,其生长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发病周期延长,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如出现水、空气和土壤污染。

2、耐药性强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养殖户采取一边养殖一边育种的方法,以求降低养殖成本,极易导致水产品中的病毒病菌出现较强的耐药性,部分病原菌出现变异,而当其通过上一代防治性药物的筛选之后,大部分存留下来的病原菌也逐渐呈现耐药性,当其遗传到下一代时,便会导致水产品的病害进一步增多,此时再使用同样的防治措施以及防治药物,将无法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养殖户需要寻求新的防治药品,增加了养殖成本,造成多样化的环境污染。

二、常见发病原

1、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有三大特征:首先,潜伏期长短不一;其次,疾病类型繁杂;最后,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显著的致死率。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动物中具有显著的危害,现有的预防手段主要是采用科学且有效的策略,以此减少病毒性疾病的传播和相关的危险性。在病毒性疾病中,有许多常见的,如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虹彩病毒病等。

2、细菌性疾病

在水生动物的饲养过程中,细菌性疾病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问题。当水生动物被感染时,它们常常会展现出表皮破损、鳃和鳍破损等不良症状。在解剖时,经常可以观察到如肝脏、肾脏和脾脏等脏器出现肿大、充血和坏死等异常状况,并且如果状况进一步恶化,还可能有脏器糜烂和血性腹水的出现。常见的疾病中,如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和赤皮病等,这些疾病都容易发生感染,导致并发症。

3、真菌性疾病

真菌种类的多样性和它们的致病模式导致疾病。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性致病性真菌感染和真菌性中毒不仅影响水生动物的幼崽和成年体,还对鱼的卵造成伤害,导致感染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淡水鱼养殖经常受到的真菌感染,包括水霉病、鳃霉病和流行性溃疡综合症等病症。现行的防护措施大多数采用预防及早期的医疗干预。

4、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生物的数量庞大并且品种繁多,有的甚至是人和动物的共患病症。在水分较多、流动性差的条件下或者是季节变化时期,这都有助于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也可能导致水产品遭受感染发生疾病。然而,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中,鱼苗面临的危害则相对更明显。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病毒性疾病或细菌性疾病发作相比,寄生虫性疾病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损害或死亡,但受到寄生的水产动物在经济性和观赏性等方面通常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

三、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病害频发

近年来,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害频发,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至今,大面积流行的鱼类越冬综合征、虾蟹类虹彩病毒病等疾病频发,导致绝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不仅对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养殖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沉重打击了养殖从业者的信心。究其原因:①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生动物时刻面临病害入侵的风险;②养殖水生动物个体普遍自身免疫力低下;③外力作用导致水生动物受伤而感染发病;④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加大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2、管理水平

水产养殖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较多,从池塘清整消毒、水产苗种培育或购买、苗种放养、日常投饵管理、水质调控管理、水产品病害防治、日常巡塘、防偷防盗防毒、捕捞上市和养殖尾水排放等。大部分养殖户依据以往经验和习惯,重点环节管理水平欠缺。如缺乏苗种检疫意识,购买的投入品(如饲料、药品等)质量不佳,过分追求价格便宜,忽视了产品质量,如有些养殖户在网络平台购买水产药品,其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年底集中上市现象较为普遍,而高温错峰捕捞上市的情况则相对较少。尽管辛苦忙碌一整年,但养殖效益却并不理想;尾水直排现象普遍,特别在水产病害高发期,导致附近养殖水域塘口感染病害的风险加大,造成水域污染的可能性增加;塘口记录等养殖档案不完善。

3、机械装备

大多数水产养殖户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仍然依靠人工进行投饵、用药、巡塘、捕捞等,水产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较低,不仅费时费力,还产生了较高的人工成本,从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提升。主要原因包括:①养殖规模偏小,零散户多,不具备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条件;②适合水产养殖的机械装备特别是巡查、捕捞机械有待进一步研发推广;③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条件无法达到配齐所有养殖机械的能力;④水生动物生活环境特殊,个体化差异大,对机械装备的要求高。

4、养殖、销售模式

养殖模式趋同化,产品同质化,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养殖对象。养殖主体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宗淡水鱼的养殖,只有常规鱼主养或者混养,立体、复合、特种养殖品种模式较少;虾-蟹养殖户也是单一养殖较多,混养、套养、轮养模式不多。上市销售大多数也是采用春放冬捕、集中销售的模式,轮捕轮放、错时上市、线上订单销售等方法运用不够灵活,生鲜净菜、预制菜等深加工销售模式较少。

5、养殖户素质

大多数水产养殖户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创新意识,尝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新模式的意愿不足,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有文化、有资金、敢创新、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导致屡养屡亏、屡亏屡养的恶性循环,浪费了有限的养殖资源和大量的生产资金。尽管渔业主管部门近年来大力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及尾水达标排放明白纸,但部分养殖户还不清楚相关规定,质量安全、环境安全意识比较薄弱,造成了一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环境风险。

四、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优化对策

1、增强环保理念,科学管水用水

水是鱼的基本生活环境,养鱼先养水。优良的水质对水产养殖生产会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生产者要以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为重点,通过水质、底质等调控措施,营造利于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环境。生产过程中,通过定期监测水中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采取加注新水或使用水产养殖调水用品等技术措施,保证各项指标值在所要求的合理范围内。同时,对于养殖尾水要进行合理的调控与监测。比如,主养鲤鱼池塘可以在10%的养殖水面种植水生植物净化养殖水体,避免水质富营养化。当各项指标值(如总氮、总磷等)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时方可排放。

2、强化源头准入,排除风险隐患

产地环境作为水产养殖的源头,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好土好水养好鱼。“好土”是指产地(养殖场)所在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疗机构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等次。“好水”是指养殖区域的水源要水质清新,符合NY5051的要求。养殖生产者在养殖生产前,应当与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联系,抽取一定量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检测,以确定产地用水是否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从源头上进行把控,排除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隐患。

3、树立检疫意识,把住病原关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水产苗种质量的管理是最为基础、关键的。如果水产苗种存在安全隐患,将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最终安全。为从源头上防控水生动物疫病,近年来,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要求各地尽快启动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对此,水产养殖户要树立检疫意识,遵守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有关要求。具体来说,养殖户在购买水产苗种时,①要查验苗种生产企业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水产苗种来源应合法合规;②当跨地区购进水产苗种时,应查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防止将疫病带入自己的养殖场;③养殖户要留存好水产苗种购买发票或凭证,一旦出现问题以便于溯源。

4、精准防治,分类开展疾病防控

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等鱼类在春季易发病,应关注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水霉病等。具体防控技术:春季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时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5、持续做好病害防控和投入品使用

春季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围绕病害常规测报、技术指导、生产日志记录以及养殖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方面开展预防,对池塘水质、透明度、氨氮、pH值等进行监测,根据数据信息分析,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科学防控病害,减少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并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加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及其他投入品的使用,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确保春季水产养殖生产开局良好。

6、无病先防,防患于未然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水生动物疾病。对于水生动物疾病,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特别是对一些病毒性疾病,如鲤春病毒血症、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及鲤浮肿病等疾病,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进行治疗,所以生产中只能是以防为主。在水生动物疾病高发季节,可适当使用中草药(黄芪、大青叶、板蓝根等),通过超微粉碎后加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使用剂量一般为每千克鱼体重0.5g~1.0g,连续投喂4d~6d,以提高水生动物的抵抗力。在高温条件下要切忌过度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同时对病死的水生动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m以上最为有效。

7、加强水产苗的检疫消毒

购买水产苗时,需要对水产苗的品质进行有效抽样检查,评估水产苗的生长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后续可能会面临的生长风险。对水产苗进行群体、个体以及抽样等多元化的检疫控制,对其中存在异常性状、异常病状的水产苗进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以便在后续确定养殖方案以及药物的使用种类。在投放水产苗之前,需要配合检疫部门完成体系化的检疫控制,通过消毒、浸泡等多种方式,对水产苗进行处理,避免其所夹带的致病菌造成交叉感染,提高水产苗的存活率。

8、水产养殖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信息技术将更加成熟和普及,为养殖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养殖管理手段。同时,也将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①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将养殖场各种设备(如水质监测设备、投喂设备、增氧设备等)连接到互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这有助于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并更好地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此外大数据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潜力。大数据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分析和利用养殖数据,以提高养殖效率。例如,通过收集和分析水质、饲料、鱼类生长等数据,可以找出影响鱼类生长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更科学的养殖策略。

②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水产养殖设备也在不断研发和应用。例如,智能投喂设备可以根据鱼类的需求,自动调整饲料投喂量和时间;智能增氧设备可以根据水质状况,自动调节增氧机的工作参数等。这些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养殖效果,降低养殖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推广。例如,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鱼类生长趋势、饲料需求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养殖者的工作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③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养殖者实现对养殖场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信息的全程追溯,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结合水产养殖病害类型及具体表现,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与手段,准确应对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确保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水生动物苗种水产品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柬埔寨可出口四类食用水生动物至中国市场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水生动物免疫学及病原防控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区别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水生动物病毒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