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防治技术在蔬菜栽培中具体应用的实践效果分析
2025-02-16赵璐璐
农业防治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方法,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和改善生产环境等途径,能够营造出不利于病虫害生长和繁殖的条件,进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系统阐述了农业防治技术在蔬菜栽培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抗性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栽培管理优化、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等,同时以辽宁省某蔬菜种植基地番茄培育为例,验证了农业防治技术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实践效果,旨在为蔬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趋势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领域。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但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业生产亟需转型,采用更为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农业防治技术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绿色防控手段重新受到关注。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业防治技术概述
农业防治技术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病虫害防控方法,其根本目标是营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存和繁衍的环境。这种技术通过系统性地改善种植条件和优化栽培管理,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与传统依赖化学农药的方法相比,农业防治技术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展现出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特性,它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防治技术涵盖了多个环节,包括选用抗性品种、科学处理种子、优化栽培管理、应用生物防治方法以及采取物理防控措施等。这些环节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病虫害防控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不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此,农业防治技术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可持续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农业防治技术在蔬菜栽培中的具体应用
1、抗性品种的选择与应用
抗性品种的选择和应用是农业防治技术的基石,对于减少病虫害发生和降低农药使用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体系,通过系统性筛选,确定适合本地种植且具有优异抗病虫性能的品种。这种筛选过程通常包括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测试,全面评估品种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结合现代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培育出综合抗性更强的新品种。在实际应用中,农户可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情况,选择相应的抗性品种。例如,在辽宁省某蔬菜种植基地的实践中,基地就选用了“辽园多丽”这一抗性番茄品种。该品种能够抵抗多种常见病害,包括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和根腐病,同时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抗性,显著提高了番茄的生存能力和产量。一般条件下亩产可达7000kg,在高架长季节栽培条件下甚至可突破每亩10000kg。这一选择充分体现了抗性品种在农业防治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指通过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和内部潜藏的病原菌、虫卵等有害生物,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通过种子传播的途径,为作物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起点条件。常见的种子消毒处理方式主要有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大类:
①物理防治
包括热熏蒸、烘干等,利用高温、低湿等物理方式杀灭种子上的病菌和虫卵。如上述辽宁省某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种植实践中,就采用了物理防治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将番茄种子放入55℃热水中浸泡15分钟进行消毒,随后用温水浸泡6—8小时以提高发芽率。这一步骤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确保种子质量,为番茄的健康生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则是将种子浸泡或拌种于特定的化学药剂溶液中,利用药剂对病原菌的杀伤作用达到消毒目的。目前,多种高效低残留的种衣药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蔬菜种子的消毒处理中,如咪鲜胺、多菌灵等。这些药剂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等特点,能够有效控制种传病害。
在实际应用中,农户可根据种子的类型和当地主要病虫害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例如,对于易感病毒病的瓜类种子,可采用热水浸种法;而对于易感细菌性病害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则可选用温和的化学药剂处理。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严格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以确保种子的安全和处理的有效性。
3、栽培管理技术的优化与应用
①轮作与间作
轮作和间作是农业防治技术中重要的栽培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两种方法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顺序和空间配置,达到优化种植结构的目的。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种植不同作物,如采取水旱轮作、蔬粮轮作等方式。这种做法可以打破病原菌和害虫的生活史,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存活率。例如,连续种植茄果类蔬菜通常容易导致土传病害的积累,通过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有效抑制这些病害的发生。
间作则是在主要作物之间种植其他作物,特别是在蔬菜作物行间种植芳香草本植物(如薄荷、香薰等)。这些植物挥发的精油具有驱虫作用,可以很好地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
在实践中,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轮作间作方案,以达到既提高产量又减少病虫害的双重目标。上面提到的该蔬菜种植基地就实行了番茄与大蒜的3年轮作制度,同时在番茄行间间作薄荷。这种做法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减少了土传病害的积累,而且利用薄荷的驱虫作用,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②灌溉与施肥
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措施,对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至关重要。
在灌溉环节,可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不但可以精确控制水分供应,还可避免地面过于潮湿而导致病害流行。同时,应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调整灌水量和频次,如在幼苗期应适当控水以促进根系发育,而在果实膨大期则需增加灌溉量。
在施肥方面,合理的养分供应不仅能促进作物正常生长,还能显著提高其抗性。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配比有机肥和无机肥,确保作物获得充足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此外,适量补充硼、锌、硅等微量元素同样重要,这些微量元素能够增强植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在实践中,该蔬菜种植基地在番茄种植中采用了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措施,充分体现了精准农业的理念。在灌溉方面,基地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根据番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性,精确控制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坐果前,基地注重控制水分,避免秧苗徒长影响熟期和产量。这种精细化的水分管理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有效抑制了真菌类病害的滋生。在施肥策略上,基地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亩施用有机肥5000kg左右,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植株的抗逆性。在定植时,每亩施用复合肥20kg,为幼苗提供均衡的养分。追肥时机的把握也十分关键,基地在第1穗果长至鸡蛋黄大小时开始追肥,并适当灌水。到第3花序开放时,进一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生长和果实发育。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肥水管理策略,不仅满足了番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还有效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施肥可能带来的问题。
③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的卫生管理是减少病虫害扩散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及时清理各种病虫害传染源。这包括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病叶、烂果等潜在的病原体栖息地。这种做法能有效阻断病害传播途径,降低整个田块的病虫害风险。同时,在蔬菜生长期间,适当的修剪和绑蔓措施也不可忽视。这些操作不仅能维持植株良好的生长势,还能确保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因植株过于密集而形成适宜病害滋生的微环境。
例如,在辽宁省某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种植实践中,就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在栽植密度方面,基地采用双行或单行栽植,单株定植的方式。对于单行栽植,行株距为50cm×33cm,每亩定植3300—4000株。这种合理的栽植密度不仅确保了植株的通风透光,还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在整枝方式上,基地采用单干整枝技术。当第1花序的花开放时开始打杈,早熟栽培每株留2—3穗果,高架栽培每株留6—8穗果,每穗留4—5个果。这种精细化的整枝管理既保证了植株的通风条件,又优化了果实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些细致的田间管理措施为番茄的健康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显著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4、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自然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高效环保方法。在蔬菜栽培中,这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选择适当的生物防治资源。例如,在该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种植实践中,基地引入了丽蚜小蜂来防治白粉虱,并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适量释放,以控制害虫数量。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白粉虱的危害,还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体现了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同时使用害虫诱惑剂和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形成以天敌昆虫为主的复合型生物防治体系。在病害防治方面,主要依靠拮抗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以防治番茄晚疫病为例,可以施用琥珀酸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制剂。这些有益菌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或分泌抑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活性和扩散。近年来,一些天然物质,如蘑菇多糖、植物源活性成分等也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潜力,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探索生物制剂与其他防治手段相结合的新模式,如将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集成,将是提高生物防治在蔬菜病虫害防控中效果的关键。
5、物理防治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物理防治是一种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无公害技术。在蔬菜生产实践中,这种方法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最适合的物理手段进行治理。例如,针对土传病害和土壤害虫,高温闷棚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控手段。这种方法利用太阳能对覆盖区域进行高温处理,通常将土壤温度提升到60—70℃,持续数小时,从而杀灭土壤中的病原体和虫卵。这种技术不仅操作简单环保,而且可持续利用,对改善土壤环境具有长期效果。
对于成虫型害虫,如蛾类和蝇类,可以借助紫外线灯和黑光灯等物理装置进行防治。这些装置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光的趋向性,实现引诱捕获,有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如该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种植实践中,基地就采用了黄色黏虫板和紫外线灯等物理防治手段。黄色黏虫板主要用于诱杀蚜虫、粉虱等害虫,而紫外线灯则用于防治夜间活动的害虫。此外,太阳能光热、红外线辐射、超声波等多种物理技术手段也在蔬菜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探索。例如,利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对温室进行消毒,或使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贮存的番茄果实以防止虫害发生。
三、农业防治技术在蔬菜栽培中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技术推广与农民接受度
在农业防治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许多综合防治技术相对复杂,超出了传统农耕方式的范畴,使得农民难以迅速理解和掌握。为了克服这一困境,首要任务是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现场演示和经验交流会,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简化技术操作流程也是一个关键策略。开发设计直观、易用的工具和产品,能够降低农民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门槛。例如,可以开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为农民提供简易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指导。
2、成本与效益平衡
许多先进的农业防治技术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但其效果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明显显现,这无疑会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挑战,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支持性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低息贷款或税收优惠等,可以有效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研究机构和企业应致力于开发更加经济实惠的技术方案,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应用成本。例如,可以探索使用本地易得的材料替代昂贵的进口产品,或者开发适合小规模农户的简化版技术套装。
3、技术集成与标准化
目前,不同防治技术之间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也导致了实践中的混乱和效果的不稳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整合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生态学、农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可以开发出更加全面和高效的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防治效果,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个重要对策是制定技术应用规范和标准。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家团队,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出详细而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从病虫害监测到防治措施实施的全过程,为农民提供清晰的指导。
总言之,农业防治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绿色防控模式,通过抗性品种的选育利用、种子处理、栽培管理的优化、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以及物理防治手段的融合应用,为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了多种环保高效的技术路径。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某蔬菜种植基地番茄种植的具体过程可以发现,相较于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这种将多种环保技术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而,农业防治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技术接受度、成本效益平衡和标准化等挑战。未来,应加强技术培训、政策支持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农业防治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蔬菜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