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反季节草莓栽培过程中幼苗死亡的原因及其预防策略

2025-02-16王通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死苗反季节害虫

草莓凭借其亮丽的色泽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在种植旺季,能显著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在反季节草莓栽培实践中,管理措施的缺失常导致植株死亡,严重制约了草莓的产量与品质提升。

传统露地草莓栽培模式投资成本低,但生长周期长,果实一般在4-5月份成熟。相比之下,设施草莓(如大棚栽培)能显著提前上市时间,通常在元旦前后即可上市,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北京、河北保定、安徽合肥、山东潍坊、辽宁丹东等地,大棚草莓栽培已广泛推广。当前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为草莓的增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在日光温室环境中,由于设施的隔离效应,室内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及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室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栽培方式。在设施草莓生产中,不当的环境条件往往导致苗期生长受阻、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对草莓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本文深入剖析了反季节草莓栽培中的死苗成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反季节草莓栽培死苗原因

反季节草莓栽培,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受自然气候条件,如气温、光照等的制约,草莓的生长环境需依赖人为调控来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莓的自然抗逆性,进而增加了死苗的风险。以下从温湿度控制、水分调节、肥料施用管理、病害防控以及害虫治理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数据,对反季节草莓栽培中的死苗原因进行详尽剖析:

1、温湿度控制不当

草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区间为15-25℃,开花结果期则要求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5℃。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草莓的生长和授粉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畸形果的产生,甚至引发死苗。根据一项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棚栽培环境中,冬季棚温低于5℃时,草莓的死亡率为15%;当温度在5-1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5%;当温度在10-15℃时,草莓的死亡率为1%;当温度在15-2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0;当温度在20-25℃时,草莓的死亡率为2%;当温度在25-3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3%;而当温度高于3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8%。因此得出,草莓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区间为15-25℃。此外,草莓花药开裂和柱头受精所需的相对湿度分别为30%-50%和50%-60%。大棚内环境相对密闭,若通风换气不及时,会导致湿度过高,进而产生畸形果,严重时同样会导致死苗。因此,需强化大棚的保温性能,确保白天棚温维持在20-25℃,夜间保持在15-20℃。

2、水分调节失衡

草莓对水分的需求较为严苛,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草莓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死苗。根据一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0%时,草莓的死亡率高达20%;当土壤含水量在40%-6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5%;当土壤含水量在60%-80%时,草莓的死亡率为1%;而当土壤含水量超过80%时,由于根系缺氧,草莓的死亡率为10%。这表明,草莓种植时需保持土壤处于湿润,但不可过湿的状态,墒情不足时应及时浇小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和根系受损。同时,采用无滴膜和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进而调节土壤湿度。

3、肥料施用管理不当

草莓对肥料的需求具有特殊性,缺肥或施肥不当均会导致水分和养分供求失衡,进而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产生畸形果,严重时还会导致死苗。根据肥料试验结果得出,肥料施用情况对草莓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当底肥不足时,草莓的死亡率为15%;如果追肥不及时,草莓的死亡率会达到10%;若肥料种类选择不当,也会导致5%的死亡率。相比之下,当肥料用量适宜时,草莓的死亡率仅为1%。这表明,在草莓种植过程中,合理的肥料施用管理至关重要,缺肥或施肥不当都会增加草莓的死亡率。因此,在草莓种植前,应追施充足的底肥,重施有机肥,如腐熟的粪肥或含腐植酸的有机肥配合复合肥进行施用。同时,在草莓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阶段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如磷、钾肥,以促进草莓的健康生长。

4、病害防控不力

在反季节草莓栽培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草莓容易感染各种病害,如叶斑病、白粉病、炭疽病等。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草莓的生长和品质,还会导致死苗现象的发生。根据一项病害调查结果,病害防治情况对草莓的生长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在未进行病害防治的情况下,草莓的病害发生率高达30%,其中死苗率占到了10%。而采用农业防治方法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率为20%,死苗率为5%;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将病害发生率降低至15%,死苗率为3%;化学防治方法则可以将病害发生率控制在10%,死苗率为1%。因此,应加强病害防控工作,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同时,及时清理枯枝烂叶,保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5、害虫治理不足

反季节草莓栽培过程中,同样容易受到各种害虫的侵袭,如红蜘蛛、蚜虫、白粉虱等。这些害虫会吸食草莓的汁液,导致草莓生长不良,严重时甚至造成死苗。根据一项害虫调查结果显示,害虫控制情况同样对草莓的生长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在未进行害虫控制的情况下,草莓的害虫发生率高达25%,其中死苗率占到了5%。而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可以将害虫发生率降低至20%,死苗率为3%;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将害虫发生率降低至15%,死苗率为2%;化学防治方法则可以将害虫发生率控制在10%,死苗率为1%。因此,应加强害虫治理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方法,对于降低草莓害虫的发生率和死苗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还需要注意轮换交替用药。

二、反季节草莓栽培死苗的预防措施

1、温度影响

①在种植规划上,应当提前深耕土壤、施足基肥,使土壤肥沃疏松;起垄做畦以便于灌溉和排水;检查温室或大棚的透光性和排风设备,以便于调节温湿度;在种苗选择上,选用休眠期短、抗低温、成熟早的草莓品种。

②为促进苗期健康生长,移植前1周,可喷洒翠康苗壮(富含高磷、锌)300-500倍液,以及果乐藻(泡叶藻提取物)300-500倍液,连续喷洒3次,以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

③对于自育苗木,草莓苗生长初期,白天温度应当控制在20-25℃,夜间应当保持在10℃以上;发芽分化期的草莓苗,夜间温度可适当降低,保持在8-10℃,适当低温有助于促进草莓苗发芽分化。如购买草莓幼苗,可采用翠康苗壮300-500倍液、果乐藻300-500倍液及精甲霜灵·咯菌精混合液进行浇苗,既能防病又能促进根系生长,有效减少死苗现象。

④幼苗移植初期对温度把控很重要,气温波动较大不利于幼苗生长。当遇到低温天气,可增加大棚覆盖物以保证温度;如温度过高,需及时喷水保湿,并搭建遮阳设施,避免高温对秧苗造成灼伤。移植后1周内,继续喷洒翠康苗壮300-500倍液、果乐藻300-500倍液、英格(14%氟唑菌酰胺·29%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875倍液及精甲霜灵·咯菌精,连续3次,以促进根系健壮发育,提高植株抗逆性,减少因高温引起的死苗。此外,在冬季或早春温差较大的情况下,若温室温度过低,夜间可采用麦秸或棉被进行覆盖保温,室内增设炭炉以提升温度;白天则揭开棚顶,增加日光直射,提高室温,为反季节草莓的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2、水分

①起垄栽培时,应适时适量浇灌定根水,定苗后减少灌溉量,保持土壤适度湿润。根据幼苗生长情况,适时补充水肥,避免植株徒长。

②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间,要根据天气变化、土壤墒情以及作物的生长需求,灵活调整灌溉计划。遇到干旱天气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以防作物因缺水而生长受阻;而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则要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造成根系腐烂。同时,合理的水分管理还能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3、肥料

在反季节草莓的栽培过程中,基肥的过量施用、有机肥的未完全腐熟或肥料分布的不均匀,均可能对肥料的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病害严重时,草莓植株易表现出枯萎、叶缘发黑等症状,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烧苗”现象,即植株死亡。在土壤准备阶段,应适量追施缓效性肥料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每亩推荐用量为4000-5000公斤,并与其他肥料协同施用。此后,每亩土地需定期追加5公斤肥料,2次施肥间隔为15-20天。为了预防“烧苗”,在草莓的生长中后期,应以磷肥和钾肥为主要施肥方向。一旦发现烧苗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喷施磷酸二氢钾等,以减轻损害。在生长初期,叶面喷施0.01%结晶性14-羟芸薹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含磷、锌),有助于促进缓苗和壮苗。此外,将翠康苗壮300-500倍液及果乐藻300-500倍液混合使用,通过连喷带灌的方式施用3次,能有效促进草莓苗的健壮生长。

4、病害引发的死苗及防治措施

①草莓炭疽病防控

草莓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等真菌引起,对草莓的叶片、叶柄及匍匐茎等组织造成严重破坏。发病初期,匍匐茎和叶柄上会出现细小的红色斑点,随后迅速扩大成黑色、凹陷且坚硬的病斑。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斑中心可观察到淡粉色的孢子堆。叶片上则会出现棕色斑纹。随着病害的发展,植株将逐渐干枯直至死亡。

为有效防控炭疽病,应在播种前、移植定植前及生长期间,使用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对苗床及田间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同时,在育苗和定植后,采用赢格(14%氟唑菌酰胺+29%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875倍液、翠康苗壮300-500倍液混合喷雾,每隔7天进行1次。当草莓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完全展开后,使用多效唑300-500倍液与翠康苗壮300-500倍液混合喷施2次,以预防幼苗徒长、促进根系健康发育并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②根肿病防控

根肿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播的病害,主要由管理不当、连作、重茬、过量施肥及大水漫灌等因素诱发。

为防控根肿病,可采取高温闷棚、石灰氮土壤消毒、化学熏蒸及施用生物菌剂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同时,使用精甲霜灵·咯菌精、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对草莓幼苗进行根部浸泡处理。发病时,可使用上述药剂对植株周围的土壤进行灌根或喷雾处理,以减轻病害的扩散和危害。

③草莓枯萎病防控

草莓枯萎病由尖镰孢菌属真菌引起,主要侵害根系,导致维管束堵塞、毒素释放等严重后果。发病时,植株表现出萎蔫、枯死等症状。该病害可通过幼苗、土壤、水源及农具等途径传播,主要发生在幼苗期至收获期。

在温室栽培中,一旦发现发病苗,应立即拔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使用药剂灌根。病情较重时,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研究表明,烯唑醇、戊唑醇等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④黄萎病防控

黄萎病主要由大丽轮枝菌引起,主要在苗期发病,花期和果期发病最为严重。感染后,叶片呈现黄绿色、边缘卷曲、失去光泽,两侧小叶不对称,颜色变深至棕色或褐色,叶脉呈现黄褐色。研究发现,在连作4年的设施栽培中,草莓黄萎病的发病率可达10%-15%,严重时甚至可达55%。

为有效防控黄萎病,在种植过程中可使用精甲霜灵·咯菌精、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对草莓幼苗根系进行浸泡和杀菌处理。移植后,可使用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福美双水剂800倍液或美派安500倍液(50%克菌丹)进行根部喷雾防治,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5、害虫引发的死苗及防治措施

在反季节草莓的设施栽培中,由于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对稳定,为部分有害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若管理不当,极易导致有害生物的大量聚集和爆发。对草莓生产构成主要威胁的虫害包括多种类型,但在此重点讨论几种常见的虫害及其防控方法:

①蚜虫

蚜虫偏好取食草莓的幼嫩叶片,导致叶片黄化、萎蔫,严重干扰了草莓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有效遏制蚜虫危害,推荐采用35%联苯·噻虫嗪悬浮剂按1000倍液稀释,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按3000倍液稀释后混合喷雾进行预防性施药。鉴于蚜虫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频繁,易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实施药剂轮换策略,以增强防控效果。

②叶螨

叶螨,又称红蜘蛛,隶属于蛛形门真螨总目,其幼螨、若螨及成虫均在叶片背面活动,通过刺吸叶片汁液获取营养。受害叶片初期在主叶脉两侧出现黄白色小点,随后叶片整体发黄,失去原有光泽。在严重感染情况下,叶片呈现火烧状,干枯、变黑并最终脱落,对草莓植株的生长造成重创。

叶螨防控可采取物理与化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物理手段主要包括摘除受害叶片、利用黏虫板诱捕及设置防虫网等。化学手段则侧重于使用联苯肼酯、阿维菌素、乙螨唑或乙螨腈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鉴于叶螨同样具有强繁殖能力和易产生抗性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灵活采用多种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

③蓟马、茶黄螨

蓟马、茶黄螨等害虫也是影响草莓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防控这些害虫时,除药剂使用外,还可考虑释放天敌昆虫、设置诱虫灯、利用黏虫板、翻耕土壤及进行土壤消毒等措施,以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实现害虫的有效控制。在防控虫害的同时,还需重视草莓田的清洁管理。应及时清除烂根、枯叶等害虫潜在的滋生地,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环境。同时,通过实施科学的水肥管理,培育健壮的草莓秧苗,提升其抗逆性,增强对害虫的抵御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反季节草莓的主要害虫治理,应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对害虫实施有效防控。同时,注重草莓田的清洁管理和科学的水肥管理,以优化草莓生产质量,推动反季节草莓产业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死苗反季节害虫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果园反季节抽水贮存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长根菇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初探
浅析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技术
青年“鹅倌”圆梦反季节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