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种植中高产玉米精细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5-02-16白秋鸽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谷物中的主要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玉米不仅是饲料、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研究高产种植技术,可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粮食供应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因此,加强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的意义
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精细的田间种植、合理的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玉米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有效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2、该技术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高产种植技术还能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4、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5、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环保措施,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高产种植技术还能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种植中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精细耕地
精细耕地是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土壤质量、作物根系发育以及后期的水肥管控效果。首先,高产玉米种植需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且排灌方便的土壤。在土壤准备阶段,应进行深耕细耙,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深耕深度一般要求达到30cm以上,确保土壤疏松,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其次,结合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底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为玉米生长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在耕地时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随后通过翻耕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肥料利用率。耕地后,对田面进行精细平整,便于灌溉和排水。平整后的田面应上虚下实,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呼吸和生长,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过快。此外,通过轮作倒茬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2、优选良种
在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优选良种是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玉米品种的全面评估与精心选择,从源头上确保玉米的高产潜力和优良特性。首先,优选良种强调对玉米品种的适应性进行考察。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及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玉米品种,提高其生长稳定性和抗逆性。其次,注重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品质特性。通过对比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籽粒大小、色泽、口感等品质指标,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的经济利益。此外,优选良种还关注品种的遗传稳定性和繁育技术。选择遗传基础稳定、易于繁育的品种,有利于保持其优良特性在后代中的稳定传递,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可靠保障。通过科学评估与精心选择,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抗病提供坚实的品种基础,推动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玉米的出苗率、生长周期及最终产量。通过当地气候条件的深入分析和玉米生长特性的准确把握,选择最佳的播种时机,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创造最有利的环境条件。首先,适期播种要求密切关注当地的气温变化。玉米是喜温作物,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播种过早,可能因低温导致种子发芽缓慢或烂种。播种过晚会缩短玉米的生长周期,影响籽粒灌浆和成熟,降低产量。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温回升情况,选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适宜范围内的时段进行播种。其次,适期播种要考虑土壤墒情。土壤水分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重要因素。在播种前,检查土壤湿度,确保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种子吸水膨胀和顺利出苗。若土壤过干,应及时进行灌溉,若土壤过湿,需要排水晾墒,避免烂种。通过精准把握播种时机,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创造最佳条件,从而提高出苗率、延长生长周期、增加产量。
4、水肥兼施
水肥兼施是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融合了灌溉与施肥两大农业管控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落实,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首先,水肥兼施强调水分与养分的协同作用。玉米是需水量大、养分需求高的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肥的依赖较为明显。通过灌溉系统精准输送水分,同时结合施肥设备将肥料溶解于水中一并施入土壤,既能满足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又能确保养分及时、均匀地供给到根系周围,促进根系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次,该技术注重水肥管控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和养分需求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水肥管控方案。例如,在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是需水需肥的高峰期,应适当增加灌溉量和施肥量,满足玉米快速生长的需要。而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应控制水分和养分的供给,避免贪青晚熟和倒伏现象的发生。此外,水肥兼施还强调与土壤条件的紧密结合。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水肥管控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土壤条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玉米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土壤环境。通过精准、灵活的水肥管控,实现水分与养分的协同作用,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该技术要注重与土壤条件的紧密结合,为玉米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生长环境。
5、适度密植
在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实践中,适度密植直接关系到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通风透光条件以及最终的产量表现。首先,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使玉米植株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不同玉米品种在生长习性、株型、叶片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到植株间的竞争关系和光能利用效率。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要充分考虑品种的这些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其次,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土壤贫瘠、干旱少雨或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此外,适度密植要与田间管控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植株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对玉米植株的危害,保证玉米群体的健康生长。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结合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实现玉米植株的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标。
三、玉米病虫害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1、玉米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在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病害防治是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目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玉米病害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和褐斑病等,这些病害不仅影响玉米的叶片功能,还可能导致整株玉米生长受阻,严重降低产量。大斑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随后扩展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死。小斑病与大斑病相似,但病斑较小且数量多。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方形,边缘呈紫褐色或深褐色,中央为黄褐色或灰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枯死。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浅,边缘深褐色,并带有紫色或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密布,导致叶片枯黄。针对此类病症的防治,首先,通过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实行玉米与其他作物轮作,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及时中耕除草,摘除底部老叶病叶,增强植株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条件。其次,利用生物制剂或天敌进行防治,如利用赤眼蜂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减少害虫对玉米的损伤,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多菌灵、粉锈宁等广谱杀菌剂,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500倍液稀释后喷洒,混合均匀后喷洒于玉米植株上,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要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严格控制用药量,确保农产品安全。
2、玉米虫害发病特点及防治策略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和蚜虫等,对玉米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玉米螟以幼虫钻蛀玉米茎秆和穗部为主,造成茎秆折断、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等现象。幼虫体色多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黑褐色,体背上有3条明显的纵线。成虫为黄褐色蛾子,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蚜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缩、变形,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蚜虫体型小,多为绿色或黄色,具有1对细长的触角和透明的翅膀。在防治上可以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进行诱杀,减少成虫数量,降低产卵量。对于蚜虫危害较轻的田块,可组织人力摘除受害叶片,集中销毁,减少虫源。或者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赤眼蜂能有效寄生玉米螟卵块,降低幼虫孵化率,从而减轻玉米螟的危害。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在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预防玉米螟幼虫的入侵。对于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每亩使用10—15g的有效成分,兑水15kg进行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4次。
四、田间管控与生长调控技术
田间管控与生长调控技术是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贯穿于玉米生长的整个周期,对于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田间管控主要包括中耕除草、灌溉排水、施肥管控等方面。中耕除草能够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减少杂草与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确保玉米获得充足的养分和光照。灌溉排水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天气条件,合理调节土壤水分,避免干旱影响玉米生长,防止涝害导致根系受损。施肥管控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需肥规律,科学制定施肥方案,确保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均衡的营养供应。生长调控技术通过人为干预,调节玉米的生长速度和株型结构,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例如,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乙烯利等,可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同时,合理密植和适时修剪也是重要的生长调控手段,它们能够优化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无效分蘖和空秆率,提高玉米的成穗率和穗粒数。此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的田间管控和生长调控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精准施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状况,为田间管控和生长调控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控和生长调控措施,可以优化玉米生长环境,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高效收割以及储存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效收割技术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现代收割机通过集成先进的导航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精准作业、高效收割。这些收割机不仅具备大割幅、高速度的特点,还能在复杂地形和天气条件下稳定工作,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此外,智能化收割机还配备了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收割进度和机器状态,确保收割作业的安全和高效。
玉米储存技术的关键在于保持其品质、防止霉变和虫害。首先,在收割后,应及时对玉米进行干燥处理,将水分含量降至安全水平以下,是防止霉变的关键。其次,应选择通风良好、干燥、无虫害的仓库进行储存,并定期检查仓库内的温度、湿度和虫害情况,确保储存环境的稳定。此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储存技术,如气调储存、低温储存等,延长玉米的储存期并保持品质。在储存过程中,要合理堆放,避免玉米堆积过高导致发热霉变。定期翻动,防止底部玉米受潮。使用防虫药剂或物理方法防治虫害,确保玉米储存安全。通过采用先进的收割设备和科学的储存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要点,不仅在于科学选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与灌溉,更在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与田间管控的精细化。同时,高效收割与妥善储存技术是确保玉米产量与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精准化的种植技术将不断普及,进而优化种植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