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植技术及不同肥料对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分析
2025-02-16张士伟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和肥料选择对冬小麦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冬小麦种植技术,提升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文章对于龙麦169这一品种,分析了不同肥料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提出科学选择肥料、整地、适时浇灌播前水、科学播种、加强查苗疏苗工作等冬小麦种植技术,提升冬小麦产量,改善其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冬小麦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其种植技术及肥料施用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科学的转变。通过肥料施用以及种植技术优化,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改善冬小麦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
一、测试区概况及试验方案
本次试验的试验田海拔为449米,利用泉水和试验站的井水进行灌溉,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试验田的土壤类型为中壤土,其田间持水率达到了25.7%。在地下0~100厘米的土层中,土壤的平均干容重为每立方厘米1.42克,而地下水位位于3米以下。试验田所处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历年平均气温为12.1℃,年降雨量约为486.7毫米,蒸发量则达到了1568毫米。试验中使用的冬小麦品种为龙麦169,所用的尿素肥料,其含氮量不低于46.4%;磷酸二铵,简称为二胺,其比例是N∶P2O5∶K2O(18∶46∶0),总养分不低于64%;硝硫基复合肥,比例为N∶P2O5∶K2O(15∶15∶15),总养分不低于45%;硫酸锌ZnSO4·7H2O,纯度不低于99.5%。
二、不同肥料对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在基肥中增加尿素用量
在施加肥料的时候,基肥中增加尿素用量可以提供更多的氮素,这是冬小麦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有助于提高产量,足够的氮素供应可以促进冬小麦早期生长,增加分蘖数,从而提高最终产量。但是过量的氮素可能导致作物生长过旺,影响后期生殖生长,反而降低产量,过量的尿素通过土壤侵蚀、径流或挥发等形式流失,降低肥料利用效率。对于品质的影响,适量的氮素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品质,而过量氮素可能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过高,影响口感和加工品质,尿素过量也可能增加作物对病虫害的敏感性。从经济效益影响来看,如果增加尿素用量能有效提高产量,品质得到提升,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增加收入。例如,将分蘖肥提前至基肥或推迟至促花肥后,均显著增加了有效穗数。具体来说,龙麦169的有效穗数增加了0.9万个/亩。在产量方面,龙麦169在施肥时,适量增加尿素,实现了0.8%的增产,但增产并不显著。当尿素增加过多时,龙麦169的产量略有下降,减少了3.4千克/亩,减产了0.7%。所以,总的来说,在冬小麦种植时,增加尿素用量可能在短期内提高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长期过量施用尿素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和盐碱化,降低土壤肥力,进而降低了产量,所以需要对尿素的施用量进行控制,保证冬小麦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促花肥追施复合肥和二胺
复合肥通常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能够全面满足小麦在花期的养分需求,合理的复合肥施用可以提高小麦的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而且复合肥的施用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品质,因为它们能提供均衡的营养,有助于籽粒的成熟和品质的改善。由于复合肥提供了多种营养元素,可能降低肥料成本,并且由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可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铵主要提供磷和氮,磷肥有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花器形成,氮肥则能促进小花分化。适量施用二胺可以促进小麦穗数的增加,从而提高产量。过量施用二胺可能导致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影响口感和品质。因此,二胺的用量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特点进行精确控制。
例如,在本次试验田内,使用促花肥施用复合肥和二胺后,龙麦169这一品种的冬小麦,最终产量相较于常规种植方式都有所提升,这种提升主要在于穗粒数和千粒重量的提高。在对复合肥和二胺这两种肥料的追施中,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效果,龙麦169的增产率为4.3%。相比之下,龙麦169的增产幅度为1.3%,增产效果相对明显。适量施用复合肥或二胺均可提高冬小麦产量,但复合肥可能由于提供更全面的营养而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复合肥有助于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整体品质,而二胺的施用需要谨慎,以避免品质下降。
3、增加锌的含量
锌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增加土壤中的锌含量可以促进冬小麦的根系发育,增强其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可以在播种前,通过施用锌肥(如硫酸锌)来改善土壤的锌含量,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抽穗期),进行叶面喷施含锌的叶面肥,可以直接补充植株对锌的需求,促进籽粒的形成和饱满,提高产量。锌是植物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施用锌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其品质。锌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包括抗病性和抗倒伏性,从而提高小麦的总体品质。通过提高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增加锌的含量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提高种植者的收入。通过提高冬小麦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可能减少农药和肥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在缺锌土壤中,施用锌肥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增产幅度可在5%~30%之间。由于锌肥的使用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的总使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锌能提高籽粒中矿物质的含量,改善面粉的质量。
三、冬小麦种植技术对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科学选择肥料
在施肥前,应进行土壤分析,以确定土壤的肥力水平、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微量元素状况。例如,在此次试验田中,土壤的干容重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42克,地下水位则是位于3米以下,有机质含量为1.8%,全氮含量是0.12%,磷酸二铵含量为15毫克/千克,氧化钾含量200毫克/千克,pH值6.8。其中,锌的含量是0.5毫克/千克,硼的含量为0.5毫克/千克,钼的含量是0.1毫克/千克。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就需要补充氮肥,施用尿素作为氮肥,每公顷150~180千克。补充氧化钾,把硫酸钾作为钾肥,施用的数量为每公顷100~120千克。
此外,在选择氮肥时,应考虑肥料的释放速率和持续期,以及氮肥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磷是小麦生长的关键元素,选择易溶于水的磷肥,如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用量为每公顷120~150千克。钾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籽粒品质,应选择含钾量高且释放缓慢的肥料,所以每公顷就要施用100千克左右的钾肥。还要根据土壤分析结果,选择含锌、硼、钼等微量元素的肥料,例如,硫酸锌作为锌肥,每公顷7.5~15千克;硼砂作为硼肥,每公顷1.5~3千克;钼酸铵作为钼肥,每公顷0.15~0.3千克。
要平衡施肥,在进行肥料配比的时候,主要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同时,施肥的时候,底肥与追肥结合,底肥应施足,以供小麦前期生长所需;追肥则在小麦关键生长期进行,如拔节期和抽穗期。对于微量元素来说,叶面喷施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尤其是在土壤中难以吸收的情况下采用这一喷施方法,可以保证微量元素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在播种前施用底肥,特别是磷肥和钾肥,以促进小麦早期生长;在拔节期追施氮肥,以促进小麦茎秆和叶片的生长;在抽穗期追施氮肥和钾肥,以促进籽粒的形成和饱满。
在选择肥料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肥料,过量施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小麦品质。所以,就要科学地选择肥料,保证冬小麦种植的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都能得到提高。
2、整地,适时浇灌播前水
通过深耕细翻,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中空气、水分的流通。整地过程中可以结合施用有机肥和底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例如,在整地的时候,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备的深耕犁或旋耕机进行深耕,深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30厘米,按照预定路线进行深耕,确保土壤翻动均匀,无遗漏。深耕后,使用耙子或旋耕机进行破碎土块,使土壤细碎,有利于根系穿透和空气、水分流通。并且在播种前,按照预定行距和株距,将底肥条施或穴施于土壤中,也可以将底肥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优良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小麦根系深扎,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土壤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小麦良好生长,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品质。通过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可以增加冬小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也要进行播前浇灌,增加土壤水分,为小麦发芽和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在浇灌前要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无雨或少雨的天气进行浇灌,避免浇后下雨导致水分流失。对于冬小麦播前浇灌,通常采用浅层浇灌,即浇灌深度达到土壤表层以下10~15厘米即可,使用浇灌设备均匀地浇灌整个田地,确保每一块土地都得到适量的水分。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小麦播种密度来控制浇水量,一般每亩地浇水量在30~50立方米左右。浇灌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积水,特别是在低洼地带,以免造成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缺氧。浇灌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播种前浇灌不宜过晚,以免影响小麦播种和出苗,播前浇灌可以减少因干旱导致的出苗不齐和生长不良。
总之,整地和适时浇灌播前水是冬小麦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对土壤条件的改善、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而对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
3、科学播种
在对土壤进行整理和浇灌后,就要进行科学播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此次试验田主要是以龙麦169这一品种为例。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一般是在秋季,以当地平均气温降至12~15℃时为宜,过早或过晚播种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过多会导致植株过于密集,影响通风透光;过少则可能导致缺苗断垄,影响产量。一般播种深度为3~5厘米,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出苗。在实际播种的时候,调整播种机,确保播种深度、播种量和播种行距符合要求。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15千克之间,行距一般为20~30厘米,使用播种机进行播种,确保播种均匀,避免出现疏密不均的情况。在播种后及时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时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与小麦竞争养分和水分,防止土壤干燥或积水。
科学播种可以确保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提高出苗率,从而为高产打下基础。保证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光能和养分的均匀利用,减少资源竞争,提高整体产量。科学播种有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扩展,增强植株的抗旱、抗病能力,提高产量稳定性。此外,科学播种可以保证植株生长整齐,有利于后期管理和收割,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适期播种和合理的播种量有助于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的籽粒品质。并且通过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避免出现品质下降和产量损失等情况。
4、加强查苗、疏苗工作
查苗是确保小麦苗全苗匀、及时发现和处理缺苗断垄的重要环节。在小麦出苗初期进行第一次查苗,通常在播种后7~10天。小麦进入拔节期时进行第二次查苗,此时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苗问题尤为明显。在实际查苗的时候,主要是沿着麦田的行间逐行进行查苗,确保每行都检查到,观察小麦苗的生长状况,包括苗高、叶片数、颜色等,判断是否有缺苗现象。对于发现缺苗的区域进行标记,记录具体位置和缺苗数量,同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苗。可以使用健康的麦苗进行移栽补苗,或者使用备用种子进行播种,补苗时要注意栽植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补苗后要及时浇水,帮助新移栽的麦苗成活,对于补苗后的麦苗,可以适量施用氮肥,促进其生长,加强查苗后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在查苗时,需要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查苗,避免雨天查苗导致土壤泥泞,影响查苗效果,准备好查苗所需的工具,发现缺苗后要及时补苗,避免错过最佳补苗时间。
查苗完成后,就要进行疏苗,主要是为了确保每株小麦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空间,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疏苗通常在小麦的拔节期到返青期进行,在播种后60~70天左右。最佳疏苗时间是在小麦的分蘖期进行,此时小麦的根系和叶片都已经开始快速生长。在疏苗前,仔细观察小麦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分蘖情况等,选择生长健康、无病虫害的麦苗进行保留。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合适的疏苗行距。一般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在疏苗的时候,要逐行进行,主要是从麦田的一端开始,逐行进行疏苗,确保每行都疏到。保留1株生长最强壮的麦苗,其余的弱苗或病苗予以去除。对于疏下的健康麦苗,可以选择移栽到缺苗的地方,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疏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麦苗的根系和茎秆,确保疏苗均匀,避免造成局部过密或过稀,疏苗不宜过晚,以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通过有效加强冬小麦的查苗、疏苗工作,可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分析冬小麦种植技术及肥料对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以优化冬小麦的种植技术,提升其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分析肥料的影响时,主要是从基肥、促花肥、锌肥等方面入手,优化肥料施用;在分析种植技术的影响时,则是从肥料、播前管理、播种、查苗等技术入手,让冬小麦的种植更高效,增加其产量,满足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