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农业技术在东北地区水稻优质种植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2025-02-16杨薇薇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秧苗苗床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东北地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扮演着重要推动作用和关键角色。而在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条件下,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正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因素干扰性强、劳动力短缺与成本上升、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下降等。因此如何利用各种先进农业技术手段增强当地农业生产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保障和支撑意义。

一、东北地区的水稻育苗与智能化技术

1、水稻品种的选择

水稻的耐寒性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所需要考虑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东北地区低温天气较为常见,特别是在水稻种植的育苗期和移栽初期,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发芽活力的水稻品种,保证幼苗能够顺利度过短暂低温环境,削弱冻害对其产生的生长影响。另外,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也对成熟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是东北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种类,种植人员可以选择体内防御机制较强的植株抵御相关病虫害的侵染,避免叶片、茎秆和穗部出现发育不良等问题。

2、苗床准备

①苗床选址与土壤处理

种植人员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大规模地块作为苗床位置,这类地块不仅能够保证灌溉水和排水的顺畅性和均匀性,减少因局部积水或干旱现象导致的水稻发育不良,还能在播种后的发芽期和幼苗前期为苗床供应充足的水源和其他营养物质。与此同时,还应选择背风向阳的种植环境来为苗床营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苗床温度,进一步催生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对种植地土壤的前期处理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对种植地土壤进行深耕细作,为保证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能够得到改善,从而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更加疏松的土壤,耕地应打破犁底层且耕翻深度一般在15~20厘米;其次,要在深翻过程中清除种植地土壤中存在的杂草等杂物,防止病虫害在此处滋生或土壤肥力的均匀性受到影响,同时还要将深耕后的土壤进行平整处理,保证苗床表面无明显起伏,以此来增强播种深度的一致性;再次,要通过土壤检测的方式来确定种植地土壤当前的酸碱度并对其进行适当调节。针对酸性过高的土壤,可以采取在种植地内适当施加石灰的方式进行改良,保证水稻能够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的环境中吸收更多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的营养成分;最后,还要根据土壤当前肥力状况适当添加有机肥和磷肥,以此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水稻幼苗抗逆性的目的。

②智能传感器的辅助作用

为保障水稻苗床水分适宜,可以在苗床准备阶段使用智能传感器设备作为精准管理的支撑和辅助。具体来说,种植人员可以将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多个探头埋在种植地苗床不同深度位置上,以此来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由于该类传感器的运行是基于电容原理和时域反射原理,因此当土壤湿度低于预设最低值时,传感器能够将相应信号准确传输给中央控制系统,提醒种植人员及时进行灌溉。

3、播种与育苗管理

①播种时间与播种量的确定

东北地区水稻育苗的最终效果受当地气温和所选水稻品种特征的双重影响。由于东北地区冬季较长,春季气温回升缓慢且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种植人员在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必须确保当地平均气温能够稳定在5~10℃时才能开始播种。这一温度区间能够有效保证水稻种子顺利发芽,减少因气温波动大或低温导致发芽率降低和幼苗受损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基因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水稻品种对播种时间的要求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早熟水稻品种能够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完成发芽,且对低温有着较强的耐受性,因此可以采取适当早播的方式;而晚熟品种则更需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最晚可能要等到5月上旬才开始播种,确保能够满足其在生育期生长的足够热量。

播种量的确定则需要综合考虑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千粒重、移栽密度等关键因素。其中发芽率高的水稻品种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品种有更多的种子能够正常发芽,因此可以适当减少播种量;而对于千粒重较小的品种来说,由于单位重量的种子数量较多,因此可以在保证水稻苗数充足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播种量;移栽密度则代表每平方米苗床所需要培育的水稻幼苗数量,与千粒重有着内在关联性。以平均发芽率在90%以上,且千粒重为25克左右的水稻品种为例,若其在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移栽密度为每平方米25~30株,则相对应的苗床播种量一般在每平方米200~300克左右。合理的播种量能够为水稻幼苗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过于拥挤导致光照不均匀营养成分吸收度不平均的问题。

②育苗期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够在温度、湿度和光照三方面对处在育苗期的水稻进行环境调节。

在温度调节方面,基于智能温控功能的环境控制系统借助分布在苗床内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和其中的温度感应元件,能够有效感知苗床内的温度变化,当环境温度低于下限值时,控制系统将会向电热线加热系统等加热设备发送指令进行自启动,为苗床提供格外的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上限值时,控制系统将会向电动通风扇等通风设备发送指令进行自启动,通过增加空气流通的方式带走一部分热能,保证温度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在湿度调节方面,基于电容式或电阻式原理的湿度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当前苗床所处空气环境湿度。当环境内相对湿度平均值低于60%时,传感器则会将数据指令传输至控制系统端并启动喷雾设备,同时还能对喷雾喷出形状进行控制与调节,避免水滴过大对幼苗造成损害;当环境内相对湿度平均值高于80%时,则会在传感器的数据传送条件下采取通风降湿的方式,切断各种真菌病害在高湿度环境下的传播途径。

在光照调节方面,光照传感器能够对苗床的日照强度和光照时长进行明确,在光照不足时启动补光灯,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调节蓝光和红光的比例来保证幼苗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二、东北地区的水稻插秧与智能化技术

1、确定插秧时间

气温因素是东北地区进行插秧和后续管理作业所需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为避免低温环境下秧苗根系活力不足,导致其在土壤中的扎根和返青速度下降,东北地区的水稻插秧时间通常在5月中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这个时期的气温相对稳定,能够满足水稻秧苗生长对温度的基本需求。

除此之外,秧苗的自身生长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插秧的进行时间。秧苗生长至3~4叶期时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根系和叶片,抗逆能力也较幼苗时期有所提升,对种植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此时插秧能够保证秧苗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生长环境并恢复较强的生长状态。

2、确定插秧密度和深度

①合理密植的确定因素

合理的插秧密度是影响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种植人员对水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灌溉施肥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从水稻品种特性的方面来看,对于杂交水稻等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来说,插秧密度一般维持在每平方米25~30穴,以保证每个分蘖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应,使每株秧苗都能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足够多的有效分蘖;而对于部分分蘖能力较弱的常规水稻品种来说,为保证单位面积的水稻穗数应适当将密度提升至每平方米35~40穴。

从土壤肥力的方面来看,由于高肥力土壤内部富含大量营养成分,能够为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持续进行养分供给,因此在此种土壤条件下的插秧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从而激发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确保其能够形成较大的穗形和较多的粒数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这种合理密植的方法更适合在肥沃的黑土地区内开展;中低肥力土壤则需要通过适当提升插秧密度的方式来弥补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的不足,确保单位面积上有足够多的健康穗数,以实现当季相对稳定的水稻产量。

从灌溉施肥条件的方面来看,由于水稻在灌溉条件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地区能够得到长期且稳定的水分供应,因此可以通过适当提升插秧密度的方式,保证该种植范围内多数植株的生长需求同时得到满足;而对于灌溉条件较差或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种植区域来说,应适当在一般基础上降低插秧密度,避免因水分竞争导致水稻植株生长不均衡问题的出现和蔓延。

②智能插秧机的实际应用

智能插秧机在东北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增强了插秧作业的高效和精准程度,种植人员能够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辅助下实现对种植范围内的自动导航,使智能插秧机能够按照预设路线进行插秧,在保证插秧横直、株距均匀的基础上,为后续田间管理和收割作业提供了方便。

不仅如此,种植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水稻的种植密度要求,对智能插秧机的株距和行距进行参数调节。由于搭配了相应的传感器设备,智能插秧机能够通过传感器实时信息反馈和自身精准的机械传动,将插秧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种植地内每平方米的插秧数符合设定要求。

与此同时,种植人员还可以将压力传感器和深度调节装置安装在智能插秧机相应位置上,从而保证智能插秧机的插秧深度维持在2~3厘米,秧苗根系与种植地土壤的接触提供有利条件,促进秧苗快速扎根并返青。而智能插秧机插秧爪插入土壤的阻力则主要通过压力传感器的感应来实现。当传感器监测到插入阻力发生变动时会将变动数据以及结果预测反馈给深度调节装置,从而实现对智能插秧机插秧爪下降高度的自动调整,增强插秧深度在整个种植地范围内的移植性和平均性。

三、东北地区的水稻田间管理与智能化技术

1、灌溉管理

①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

处于不同生长周期内的水稻对于水分的需求有明显的阶段化和差异化特征,为保证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当期产量与质量,种植人员应根据不同生产阶段采取不同的水分管理措施。

返青期是水稻在经过移栽处理后进入的第一个关键生长时期,此时需要保证水稻田内的水层不宜过高。这种浅水环境能够帮助秧苗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从而促进幼苗快速返青。另外,种植人员在此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浅水层蓄水情况进行查看。若在水稻返青期出现缺水问题,秧苗根系与土壤结合率将会大大降低,根系也可能会因无法正常吸水导致叶片发黄枯萎。

对于处在分蘖期的水稻灌溉管理来说,应着重采取以浅水勤灌为主要原则的水分管理措施,由于水稻植株会在此阶段开始进行大量分蘖,因此适度的潜水层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分蘖所需的足量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还能使阳光更好的照射到水稻根部,进一步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若浅水层水位过高,则可能会导致种植地土壤内养分含量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已发生的水稻分蘖芽死亡。

拔节孕穗期是水稻需水的临界期,种植人员需要将水层高度维持在6~8厘米,这样才能保证水稻茎节迅速在水中伸长,幼穗也在此阶段开始分化发育。同时,深度适中的水层还能避免稻穗分化受阻问题的出现,在为水稻植株提供良好支撑的同时,杜绝因茎节伸长程度过高而出现的倒伏现象。

生长至抽穗开花期的水稻对水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需求度,因此需要将水层高度控制在5~7厘米左右。控制在该高度范围内的水层能够同时实现对田间湿度的维持和促进花粉的传播受精两种效果。

对于处在灌浆成熟期的水稻来说,种植人员需要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与灌溉方法,秉持先湿后干的原则,在灌浆初期以较为丰厚的土壤湿度满足水稻籽粒的灌浆需求;在灌浆中后期要适当降低土壤湿润度,必要时让土壤保持适度干燥,并将该状态保持至水稻成熟阶段,这样才能有利于水稻根系活力的维持和营养成分在其内部各位之间的有效运转,从而实现籽粒品质的提高和收获后存储性能的增强。

②智能灌溉系统

常见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智能灌溉系统由土壤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气象站、灌溉设备等多个关键设施组成。

土壤湿度传感器通常被安插在种植地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并基于时域反射仪技术和频域反射仪技术来实现对土壤介电常数和湿润度的精确计算。

常用于监测稻田水位变化作业中的水位传感器主要有超声波水位传感器和静压式水位传感器两种。其中,超声波水位传感器主要是通过向水稻种植区的水层发射超声波脉冲的方式,来计算从发射到接收反馈这一过程所消耗的时间,从而得出相应的水位高度信息;静压式水位传感器则是根据对液体压力和液位高度的关系来评判当前种植地内水位的合理性。

自动化灌溉设备包括喷灌系统、滴灌系统等多种形式。根据当前水稻所处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实际灌溉需求,灌溉控制器能够对更适合当前水分管理特征的设备发送自启动指令,并按照预设好的灌溉量进行灌溉。

2、病虫害防治

各种智能化技术和先进设备在东北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还着重体现在病虫害管理方面。比如,可以使用农业机器人或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对大面积稻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定时拍摄高清晰图像,技术人员可以分析当前水稻叶片的颜色,纹理等特征是否正常,由此判断稻田内是否出现能够影响叶片表面颜色和形状的稻瘟病等,并基于现有数据信息,再结合历史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病虫害识别模型,从而实现对病虫害流行趋势、发生区域和严重程度的精准掌控。另外,还可以采用搭载了热红外成像技术的检测型无人机对不同阶段的水稻植株进行温度测量,通过明确水稻植株是否出现表面温度异常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

综上所述,智能化农业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中,并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效。基于传感器和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新型水稻种植方式,不仅实现了东北地区对水稻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还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当地的种植环境矛盾问题。因此种植人员应尽快转变原有传统种植方法,推动当地农业朝着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秧苗苗床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农民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术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