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优质小麦种植技术和常见病害防治方法的科学应用
2025-02-16杨宝珍
小麦,作为关键的粮食作物,对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小麦的种植正遭遇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有效控制常见的病害,推广和实施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变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优质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以及多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目的是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山东省单县地区属于北温带,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平均气温为13.9℃,无霜期长达213天,年均降雨量为737.1mm。单县的自然环境开阔平坦,物产丰富。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该地区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小麦产业的发展。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不仅提高了小麦的种植品质和产量,还在病害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麦是单县农业的主导作物。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单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以综合农事托管服务为手段,积极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致力于推动当地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推广优质品种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选品种的影响,这一点在农业实践中得到了普遍认可。若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优质品种显得尤为关键。选择小麦品种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预期产量以及小麦的用途等关键因素。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主导品种,并据此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活动。以单县为例,当地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包括多个优质选项,如镇麦12、扬麦25、农麦88、镇麦9号、扬麦23、宁麦资126以及扬麦24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麦种,推荐的品种也有所不同:对于强筋小麦,推荐选择“镇麦12”、“镇麦9号”和“农麦88”;对于中筋小麦,则推荐“扬麦25”和“镇麦9号”;而对于弱筋小麦,则推荐“扬麦30”和“扬麦24”。这些品种之所以适合在单县地区广泛种植,主要得益于它们的优良品质、高产量、良好的综合抗性以及适宜机械化收割等特点。这些优势不仅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种子处理
在小麦种子的预处理阶段,播种前1周的晒种步骤显得尤为关键。这一过程通常持续1-2天,目的是利用光照激活种子内部酶的活性,为接下来的发芽过程打下坚实的生化基础。晒种完成后,种子需要经历温水浸泡的处理,以促进发芽。具体操作是使用40℃-45℃的温水,对种子进行4-6小时的浸泡。当种子吸收的水分达到其干重的40%以上时,应立即将其捞出,并转移到35℃的水中继续浸泡10分钟。之后,将种子取出,置于保温环境下进行催芽,直至种子表面出现白芽为止。
完成催芽后,种子还需经过拌种处理以增强其抗逆性和生长潜力。可以使用40%拌种双,按照1.5g/kg的比例与种子混合均匀;或者选用15%多效唑粉剂,按照1g/kg的剂量进行拌种。拌种后,将种子堆闷5小时,以确保药剂被充分吸收并发挥效果。经过这一系列的预处理措施,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苗齐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幼苗根系的发展。对于晚播的小麦来说,这一处理尤为重要,它能有效缓解因茬口紧张或播种时间延迟导致的生长期缩短问题,为小麦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科学选择产地
①气候条件至关重要。小麦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因此选择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的地区种植小麦较为理想。避免极端气候,如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的地区。
②土壤质量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小麦适合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土壤的pH值最好保持在6.0-7.5之间,以确保小麦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
③选择水源充足的地区。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靠近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的地区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④考虑病虫害的控制。选择病虫害较少的地区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也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综合以上因素,选择小麦的产地时,应优先考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且病虫害较少的地区。
4、土壤耕整施肥
在小麦播种前进行的整地作业对于确保其正常和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它是种植前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以山东省单县黄岗镇为例,我们将详细探讨在整地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核心要点。
①一旦前茬作物的收割工作结束,应立即采取“秸秆还田”的措施。紧接着,使用翻地工具对小麦种植地的土壤进行深度处理至关重要。整地深度的控制是关键,最低要求为25cm,但不得超过30cm。如果整地深度低于25cm或超过30cm,将无法满足种植地土壤的需求,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一点。
②如果种植地已经连续2年种植小麦,则需要每隔2年进行1次彻底的翻整。在这一过程中,应使用深松机进行作业,以打破因连续种植而形成的犁底层。此时,整地深度的最低要求提升至30cm。经过这样的深翻和更新,土壤在整平后将达到“松而不散”的理想状态,这标志着整地工作的成功完成。
③施肥工作也极为重要。为了确保小麦幼苗期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应在整地过程中向土壤中施加肥料。具体来说,应将有机肥、氮磷钾肥以及尿素进行科学配比,这种混合肥料在业内被称为“底肥”。在整地过程中施用底肥,不仅有助于小麦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在推广技术应用时,必须综合考量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湿度、种植规模、地理地形等关键因素,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深入理解种植地的自然环境对于掌握该地区的物理特性和气候特征至关重要。例如,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分析山东单县的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长等气候数据,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制定灌溉计划和施肥策略;对土壤湿度进行详尽的调查同样不可或缺。掌握土壤的质地、结构、养分及水分保持能力,对于土壤改良、施肥和水分管理等措施的确定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小麦的生长条件。此外,种植规模和地理地形对于推广策略的制定也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规模的种植可能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技术支持。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优质小麦的种植涉及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智能农机等,帮助农民更精确地进行土壤养分评估、施肥和灌溉,从而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量;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技术能够通过育种和基因编辑,培育更具抗病害、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以及品质更优的小麦品种;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作物状况、病害情况等,并精准施药;智能灌溉技术能够基于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气象信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灌溉管控,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利用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决策支持,帮助优化种植方案和管控决策;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可持续的种植技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三、常见小麦病害防治
1、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作为小麦生长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种疾病,由真菌引发,严重损害小麦的根部,进而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倒伏乃至死亡。这种病害在土壤潮湿、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更易发生,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其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加强防治措施。在防治过程中,合理施肥是关键,它能增强小麦的抗病性。优先选择有机肥料,并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以提升施肥的精确度和效果,同时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营养平衡,这有助于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和排水性能,减少土壤过湿,从而降低根腐病的发生风险。此外,控制灌溉的量和频率,防止土壤水分过饱和,尤其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要确保田间排水畅通。在种植时,选择抗根腐病的小麦品种,如山东单县广泛种植的伟隆169、中麦578、谷神19,以及中筋小麦涡麦9号、徐麦35、烟农999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种子。当病害严重时,应及时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在病害初期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10天施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2、白粉病
白粉病是小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防治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种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的基础,这能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在施肥管理方面,合理施用氮肥,并适当配合钾肥和磷肥,有助于优化小麦的生长环境,增强其整体的健康状况。为了进一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改善麦田的通风条件是关键。这包括优化田间布局,确保空气流通畅通,有效降低田间湿度,为小麦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生长环境。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中,拌种环节同样至关重要。使用15%的三唑酮进行喷洒,建议用量达到种子重量的0.3%,可以有效预防白粉病的早期感染。这一措施在病害的防控策略中占据核心地位。若小麦在生长期间感染了白粉病,必须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包括使用20%的粉锈宁乳油和25%的丙环唑乳油进行防治。这两种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需要精确控制,分别为750mL/hm2和450mL/hm2。在实际操作时,应将药剂与1050kg的水充分混合,然后均匀地喷洒在小麦植株上,以实现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目标。
3、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众多小麦病害中发病率居首位,其侵染周期主要集中于小麦的苗期至抽穗期。在发病初期,该病害的特征表现为小麦麦穗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至发病中后期,这些斑点会迅速向整个麦穗及其穗轴蔓延,导致病害范围的显著扩大。此外,环境因素如种植地内的积水亦会对病害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当土壤因积水而处于过度湿润状态时,病变部位会进一步产生粉红色的胶状物质,这是小麦赤霉病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又一典型症状。为了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可采取土壤处理措施。通过适当向土壤中施加拌种灵等药剂,能够显著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从而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而当小麦赤霉病已经发生时,则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当前,多菌灵悬浮剂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是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它们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病害发生后的治疗工作中。
4、锈病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控小麦锈病,除了采取常规的田间管控措施外,还应加强各种药物的科学使用,具体可应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控:
①可应用三唑类杀菌剂。如咪鲜胺等。这类杀菌剂对小麦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并具有较长的防治期,有利于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使用的剂量为40%咪鲜胺8000-100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2-3周使用1次,共喷5-7次,可以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可以和咪鲜胺、多菌灵混用。
②可以应用苯醚类杀菌剂,如氟环唑、噻唑酮等。这类杀菌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并且具有一定的长效性,有助于延长防治期。
③应用生物制剂,如硫酸壮士松孢子悬浮剂等,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制剂在小麦锈病的防治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且对环境友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替代品使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使用50%硫酸壮士松孢子悬浮剂200-4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7-10d使用1次,连用2-3次。
5、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由特定真菌引发的一种主要小麦病害,它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害通常在湿润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病原真菌侵入小麦植株并破坏其组织,导致植株出现黄化、枯死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产量减少乃至植株死亡。为了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农户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病残体、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妥善处理种子。例如,在山东单县,农户们在种子处理时会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00-150mL,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35mL进行拌种,也可以选择9%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800-1200mL拌种50kg,以综合防治病虫害。这些防控措施不仅能有效预防纹枯病,还有助于预防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其他根部病害。同时,应避免过度施肥和灌溉,并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以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防控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药物,例如4%井冈·蜡芽菌800-1000倍液、24%噻呋酰胺2000-300倍液,以及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推荐的配比,并注意交替使用,以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此外,利用能产生抗生物质的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如枯草杆菌、木霉素菌等,通过生物防治对抗小麦纹枯病,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对环境更为友好,有助于优质小麦的健康生长。在喷洒药剂时,选择合适的喷雾器具至关重要,以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植物表面,提高喷雾效率。应按照药剂生产厂家的推荐剂量进行喷药,并合理控制药物使用量,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推广优质小麦种植技术和防治常见病害,是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保障。通过科学地推广和应用种植技术,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更佳的生长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同时,通过科学防控病害,降低病害对小麦生长的潜在威胁,进一步优化生产种植流程,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