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科学合理和环保高效的绿色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2025-02-16石洋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整地养分作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绿色高产栽培管理技术,通过对土地整备、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各项技术要点的影响因素和互动关系,以期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环保高效的玉米栽培技术方案。

一、技术概述

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将秸秆还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管理手段,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减缓土壤侵蚀,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精确施用肥料,实现科学施肥管理。通过茎叶除草技术,合理利用标准喷头等工具,提高除草剂利用率,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扰。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二、土地选择

玉米种植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避免有害物质通过空气、水源或土壤进入玉米植株,进而影响其食用安全和营养价值。一般来说,玉米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适温在20℃—30℃之间。这一温度范围有利于玉米的快速生长和发育,促进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地块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地势平坦的区域进行种植。这样的地块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因为平坦的地势可以确保水分和养分的均匀分布,避免由于地势起伏造成的养分和水分流失。同时,平坦的地块也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土壤条件方面,应选择疏松、肥沃且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及排水条件的土壤,以沙壤土或轻壤土为佳。土壤的pH值应在6.5—7.5之间,以确保玉米能够正常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尤为旺盛。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要确保附近有稳定的水源供给,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

三、精细整地

在选定地块后,精细整地工作是基础。精细整地的2种常用的方法是深松整地和秸秆翻埋整地,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1、深松整地

通过深松整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溶水性,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深松整地的深度在30cm以上,这样能够确保土壤得到充分的疏松和混合,有利于玉米根系的扩展和养分的吸收。同时,在整地过程中,应施入足够的底肥,以提供玉米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底肥的选择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锌的化肥,以平衡土壤的养分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为玉米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2、秸秆翻埋整地

通过将秸秆还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湿度,减缓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秸秆的还田还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土壤温度,减缓土壤侵蚀,为作物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深松整地和秸秆翻埋整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注重土地平整度和土壤碎粒化程度,确保种子能够均匀发芽,根系良好发展。

四、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为了确保优质高产,选择种子品种至关重要。具有明显优势的裕丰303、中科玉505、郑原玉432等品种,因其出色的高产能力、抗病性、耐高温特性以及对多种环境的广泛适应性而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另外,经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农大372、京科968、陕科6等品种同样具有明显优势,展示出旺盛的苗势、整齐的生长特性,对抗寒、耐旱有出色的表现,而且根系发达、抗倒伏,既保证了丰产性,又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在选购种子时,应注重种子的质量,确保所选购的种子饱满、均匀,纯度与净度均应达到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0%,并且含水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3%),保证种子的质量和出苗率,为后续种植奠定基础。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幼苗抗逆性及预防早期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包括物理处理与化学处理两个方面:①物理处理。如晒种,通过在播种前15天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数日,有效提升种子活力,促进更快更均匀的萌发。②化学处理则更为多样,其中种衣剂的应用尤为普遍。种衣剂是一种含有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成分的复合制剂,通过包裹种子表面,能够在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阶段提供持续保护,有效防止地下害虫侵害和土传病害的侵袭。另外,针对某些特定病害,如丝黑穗病,可针对性地选择含有特定化学成分的药剂进行种子浸泡处理。通过这些细致且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作物的出苗率和整齐度,还能为整个生长季打下良好的开端,为实现绿色高产栽培奠定坚实基础。

五、适时播种

一般来说,4月中下旬是玉米较为适宜的播种时间段,此时气候条件适中,有助于种子在土壤中迅速发芽并建立强健的苗期生长。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温,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产量潜力。在播种时,确保在地表5cm处,地温稳定在10—12℃。这一温度范围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为玉米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播种效果,每亩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000—4200株左右。这一种植密度可以平衡作物之间的竞争,确保每株玉米植株都能获得充足的土壤养分和光照,从而提高每棵植株的产量。播种方法应按照种植密度的要求,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确保播深一致,覆土均匀。对于需要坐水种的地块,播种后需隔日进行镇压,确保不漏压、不脱堆,并保持覆土深度在3—4cm之间。这一措施有助于保护种子免受干旱、水涝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势,为玉米的高产高质奠定坚实基础。

六、科学施肥

考虑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生长需求亩施用复合肥25—30kg,追施尿素15—20kg。有机肥的施用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化肥则提供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主要无机养分,确保作物能够获取足够的养分来支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在科学施肥中,追施尿素的原则是在适当的生长时期和作物需求阶段进行追施,以确保氮元素的及时补充。具体的追施时间可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特点,通常在玉米苗后3—5叶期进行追施,确保氮元素的供应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匹配。

此外,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养分状况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的问题。通过提前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有针对性地调整施肥方案,以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这种施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施肥的精准性,还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绿色高效栽培的理念。

七、合理灌溉

全生育期内,计划进行11—12次滴灌,总灌溉量控制在每亩400—450m3。首次灌溉后,随着植株快速生长,其自身抗旱能力减弱,应紧密监测土壤湿度,及时进行第2次灌溉。后续各次灌溉的间隔时间应依据天气状况、植株生长状态及土壤含水量灵活调整,一般建议8—12天灌溉1次,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由于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急剧上升,应加强滴水施肥,大约进行2—3次,确保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占整个生长期的40%,且抽穗前后1个月是水分需求的临界期。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此时期的土壤水分状况,一旦发现干旱迹象,立即采取灌溉措施,避免“卡脖旱”导致的空秆和减产。授粉前后7天更是水分管理的重中之重,任何水分短缺都将直接影响最终产量。

同时要注意的是施肥应与灌溉相结合,使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有机肥料,确保营养供给的同时,避免肥料成分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维护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滴灌施肥技术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流失,确保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得到充足且均衡的营养。

八、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封闭除草和茎叶除草

①封闭除草:采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等草甘膦类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能够有效地控制单、双子叶杂草。施药时间在播种后3—7天,通过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这一措施有助于保持田间湿度,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从而提供有利于玉米生长的微气候环境。

②茎叶除草:针对苗后茎叶的除草,可以选择烟嘧磺隆、硝磺草酮等草甘膦类草坪除草剂。施药时可加入植物油或多功能喷雾助剂,以提高喷雾的均匀性和附着性。这有助于防控杂草对玉米的竞争,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2、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识别病虫害种类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前提。例如,玉米纹枯病、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典型病斑,而玉米螟、地老虎等害虫则直接危害植株生长点或地下部分。对于这些病害,初期诊断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井冈霉素、多菌灵等。生物制剂防治纹枯病和大斑病,对于锈病则可采用硫磺粉进行喷施。对于虫害方面,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或使用Bt制剂(苏云金杆菌)来控制玉米螟,对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则可在播种时混施辛硫磷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同时可利用物理障碍,如防虫网、色板诱杀等方法进行虫害防治。

九、田间管理

1、查田补栽或移栽

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检查是否缺苗,若发现缺苗情况,应迅速进行查田补栽或移栽。补栽或移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玉米苗进行补栽或移栽,避免使用弱小、病弱或生长不良的玉米苗,以免影响整体产量。②补栽或移栽后,应确保每块地的玉米植株数目达到预定的种植密度,这样有助于优化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③在补栽或移栽时,应注意植株之间的布局,避免过于密集或稀疏。④补栽或移栽后,应及时进行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以促进玉米苗的生长和发育。

2、及时定苗

在玉米长到3-4叶时,进行及时定苗,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依次等距定苗。通过及时定苗,可以优化植株分布,保证每株植株的生长空间,避免植株之间过于密集,有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养分吸收。在进行定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弱苗和病苗通常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或卷曲、茎秆细弱等,因此要准确识别弱苗和病苗,避免它们对整体产量的影响。②在定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根系。根系是玉米植株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一旦受损,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定苗时,应小心操作,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③在定苗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区域缺苗严重,应及时进行补栽。补栽的玉米应与主栽品种相同,以确保田间玉米植株的一致性。

3、铲前深松和及时铲趟

在玉米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在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中耕,有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松散度,促进气体交换,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此外,中耕也有助于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玉米的竞争,为作物的正常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在进行铲前深松和及时铲趟时,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玉米出苗后至拔节期前进行深松和铲趟效果最佳。此时土壤温度适宜、湿度适中,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②深松的深度应根据土壤质地和玉米生长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深松深度应在20—30cm之间。③在进行铲前深松和及时铲趟时,应保持土壤湿润。④在铲前深松和及时铲趟时,可以结合施肥进行。施肥可以为玉米植株提供所需的养分和微量元素;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⑤在进行中耕除草时,应彻底、均匀,避免漏除或重复除草。同时,还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十、适时收获与后处理

1、收获期的判断

收获期通常发生在玉米进入完全成熟阶段,此时玉米籽粒的营养累积达到峰值,口感和营养价值均处于最佳状态。具体判定标志包括:①籽粒乳线的完全消失,表明籽粒内部淀粉沉积完成,营养物质转移过程结束;②籽粒尖端出现明显的黑色层,显示籽粒达到生理成熟;③果穗外的苞叶由绿转黄并开始枯萎,这些直观的变化是判断玉米是否达到收获条件的重要依据。④还可以通过籽粒的硬度和干湿度进行辅助判断,一般籽粒含水量降至约25%—30%为宜,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最终产量和品质。

2、收获方法与储藏技巧

现代化机械收获已成为主流,不仅能大幅提升效率,还能减少收获过程中的破损率。机械收获时,应根据作物成熟度和田间条件调整收割机的作业参数,如切割高度、喂入速度等,以确保果穗完整无损。同时,对于秸秆可通过粉碎还田或作为生物质能源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相对于小面积、分散种植的地块,可采取人工收获。

收获后的玉米储藏是延长其货架期、防止霉变的关键步骤。首要条件是确保玉米在入库前彻底干燥,通常要求籽粒含水量低于14%,以抑制霉菌生长。储藏场所应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10—15℃,并定期检查湿度和温度,以防虫害和霉变。同时采用现代储藏设施,如气调储藏或低温储藏,进一步提升储藏效果。对于即将加工的玉米,还需根据加工需求进行分类存储,确保加工品质。

综上所述,玉米绿色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成功实施,需要多环节紧密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此技术体系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范例。今后,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继续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将是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整地养分作物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养分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