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绿色生态栽培和病虫害高效防控技术的创新研究
2025-02-16安然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创新,这些栽培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尤其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起到增产增质效果,而且还非常迎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降低玉米种植成本、巩固脱贫成果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也有一定帮助。基于此,本文将对玉米绿色种植技术展开分析,探讨玉米栽培中常见病虫害防控技术,旨在提升种植人员玉米栽培水平,在确保玉米产量同时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
一、玉米绿色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
在玉米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做好选择地块、整地与施用基肥等工作。第一,玉米叶片宽厚,属于喜温喜日照作物,玉米在22℃以上的环境中生长非常旺盛,且玉米种植萌发时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只有在6℃以上时才能够达到萌发条件。玉米是光合作用比较强烈的作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水分的支持,所以种植人员在选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所选地块的通风、向阳以及灌溉条件。第二,玉米绿色种植旨在确保玉米绿色属性,所以玉米种植区周边不能存在化工厂、交通线以及其他非生态种植农田,以此避免对玉米的绿色属性造成影响。在选地完成后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整地,整地主要是将底层土壤深翻至表层,剔除土壤中前茬作物茎秆、石块并平整土地,整地工作对玉米栽培意义重大,通过整地能够杀死土壤表层中的虫卵,且还能够提升土壤通透性,这对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在土壤整地后还需要施用基肥,通常情况下可以在玉米种植前1—2周时施用基肥,同时依据土壤肥力、玉米生长需肥规律确定肥料用量,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按照500kg/667m2的标准施用农家肥,在施用底肥后还需要施用种肥,播种前的基肥需要占据总施肥量的60%,以此满足玉米生长中的肥料需求。在施肥方式上,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撒施、条施两种施肥方式,撒施是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农田中,而后在耕作后将土壤和肥料均匀混合,条施则是将肥料施用在播种沟内,条施时需要确保玉米种子与肥料保持一定间隔,防止肥料烧种,无论采用哪种施肥方式,其均要保证施肥的均匀性,从而满足作物对有机质的需求。
2、合理选种
国内玉米种植区域较多,每一地区都有着特色玉米品种,在玉米选种时种植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市场需求选种,很多外地玉米品种虽然产量较高,但是却难以适应当地气候,所以种植人员应当谨慎选用外地品种;第二,选择产量高、品质高、抗逆性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很多种植人员在选种时片面追求玉米产量,尤其是在病虫害高发地区,由于某些高产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疫病影响。尤其是在绿色玉米栽培时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求较高,为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抗逆性较强的玉米品种;第三,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查看包装袋质量标识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即纯度不低于97.0%,净度不低于99.0%,芽率不低于93%,水分不低于13.0%。
3、种子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玉米种子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精选种子。种植人员需要剔除玉米种子中干瘪、残缺、虫蛀种子,保留色泽一致、大小均匀且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第二,做好发芽试验。通过发芽试验能够掌握种子的发芽率,这不仅是确定播种量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确保玉米全苗的关键,在试验阶段,种植人员应随机选取种子100粒,使用温水浸种2—4h后均匀放置在湿毛巾中,而后将毛巾卷起并放到容器中,待静置7d左右观察种子发芽状态,若种子发芽率超过90%,表明玉米种子适合栽培。第三,晒种。通过晒种能够杀死玉米种子表皮内的细菌,且还能够起到壮苗、齐苗作用,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晴天连续晒种2—3d,但是带有种衣剂的玉米种子不能晒种,以避免对种衣剂药效造成影响。第四,生根粉浸种。种植人员在播种前应当使用ABP生根粉浸种,选择ABP4号生根粉连续浸种6—8h,通过生根粉浸种能够提前玉米出苗时间,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研究表明经过生根粉浸种的玉米种子能够增产11.3%。第五,药剂浸种。针对病虫害高发区,种植人员在播种前1—2d时还需要使用药剂拌种,拌种时间不宜过早,以防止药剂失效,通过药剂拌种能够起到防控蚜虫、地下害虫以及黑穗病等病虫害的效果。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变化确定鲜食玉米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气温回升且温度稳定后播种。鲜食玉米应当选择宽窄行播种方式,其播种行距分别为90cm、40cm,株距保持在30cm左右,每穴播种2—3粒并控制播种深度。
4、浇水灌溉
在播种后7—15d玉米已经基本萌发,此时玉米进入拔节期,拔节期时种植人员需要做好定苗、补苗等工作。在定苗时种植人员需要拔除分蘖较多的玉米苗,当玉米生长出3个叶片后每穴留下2株玉米苗,当玉米生长出5个叶片后每穴留下生长最旺盛的1株玉米苗。玉米对水分的要求需求量较大,水分将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为此,从播种后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生长状态做好浇水灌溉工作,当玉米出现萎蔫情况时要及时浇水,当遭遇长时间降水天气还需要排出田间积水,以此避免田间出现涝害与病虫害。为确保玉米绿色、生态属性,种植人员在浇水灌溉前需要做好水质检测,不能使用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的水源灌溉。苗期时玉米对水分的要求较低,此时仅需要将土壤水分控制在55%即可,进入拔节期后玉米生长较为旺盛,此时需要将土壤水分控制在70%,抽穗期后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下降,但是此时天气炎热,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较大,所以此时同样需要做好补水。在绿色玉米栽培阶段,通过科学的浇水灌溉工作不仅能够提升玉米生长速度,而且还有利于玉米授粉,这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加强施肥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施肥补肥工作。第一,通过播种前深耕与施用基肥能够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通常情况下播种前翻耕深度需要维持在15cm;第二,玉米生长环节对氮、磷、钾三类有机质的需求较高,种植人员应当通过施用底肥、种肥以及追肥等方式补充土壤有机质。在作物播种后以磷肥、钾肥为首选;而在玉米拔节期、孕穗期,对于养分的需求量变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阶段对土壤追加复合肥,以实现玉米小穗分化,促使玉米快速拔节。
6、生长期监控
在绿色玉米栽培管理中,种植人员需要做好玉米整个生长期的监控,常见监控内容包括土壤湿度、田间通风情况、田间病虫害与玉米生长状态等。此外,在幼苗期种植人员应做好对缺苗、弱苗以及病苗的管理工作。当田间出现低品质玉米苗时,种植人员需要选择播种密度较大地区的玉米苗补苗。若田间玉米幼苗缺口较大,种植人员还需考虑二次催芽培育。中耕除草也是玉米日常管理重要事项,绿色玉米对除草剂比较敏感,田间杂草不仅会和玉米争夺养分,而且还会传播病毒性病害和虫害。因此,当田间出现杂草后种植人员应当通过手工除草或者生物农药等清理田间杂草。
二、绿色玉米栽培中病虫害发病症状及防控策略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威胁,但是绿色玉米栽培要求要谨慎使用一般农药,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因此,种植人员在病虫害防控中需要掌握各类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染病表现等,并通过生物防控、物理防控等技术做好疫病防控工作,进而在确保绿色生态属性的同时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
1、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大斑病与小斑病均是玉米栽培中的常见病害,两者在发病表现上存在些许共性。大斑病主要会对玉米叶片造成损伤,感染大斑病的叶片叶鞘生长将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大斑病首先从下部发病,而后逐渐向上蔓延,染病部位多为灰褐色的梭形,其中长度约10cm,宽度约1cm。高温多雨的潮湿环境将会加快玉米大斑病传播,随着病情的加重,染病部位颜色转为灰褐色,病斑会随着玉米叶脉扩散。大斑病将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在大斑病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掌握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大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其中病原体会以分生孢子、菌丝体的形式越冬,待翌年春天时再次成害,当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原体进入快速繁殖阶段并借助风力传播,此时田间将会出现大斑病病害。在防控过程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选择抗病品种,严格控制田间玉米栽培密度,水肥管理时控制好田间的湿度,适当提升有机肥用量,当田间出现大斑病后可以使用可湿性多菌灵、退菌等药剂展开防治。
2、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小斑病多发生在玉米苗期时,小斑病同样会对玉米的叶片造成影响,染病初期受害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的圆形小斑点,而后病斑逐渐向外扩散,病斑多为椭圆形,且病斑周围还会出现赤褐色病纹。小斑病对玉米叶片危害较大,随着病情加重,受害部位的叶片将会直接枯萎,在潮湿天气下染病部位会出现黑色绒毛。病原体可以依附于残叶越冬,待翌年再次成害,当外界温度达到28℃以上时病原体将会快速繁殖。玉米小斑病的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其中每年7—8月是小斑病高发期,当降水频繁、土壤肥力不足时将会加剧小斑病危害程度。在小斑病日常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通过轮作倒茬、避免连作等能够有效防控小斑病。此外,由于病原体能够在土壤中越冬,所以在秋收后种植人员应当深耕土壤,同时在日常种植中确保田间通透性,降水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并使用多菌灵等药剂防控,以此降低感染小斑病的风险。
3、玉米圆斑病防治手段
圆斑病主要会对玉米果穗造成威胁,果穗感染圆斑病后受害部位会变成黑色,且玉米果穗会出现变形等情况,所以将会对玉米籽粒品质造成严重威胁。除此之外,圆斑病还会对玉米叶片造成影响,受害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病斑多为浅绿色或者淡黄色,此时若不加防控,病斑将会持续扩大为圆形大斑点,且病斑内还会出现黑色霉层。圆斑病与玉米栽培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在防控过程中需要确保田间光照与通风条件,尤其是在降雨后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在圆斑病频发地区选择抗病品种,且在玉米吐丝盛期时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控。
4、玉米纹枯病防治策略
纹枯病主要会对玉米叶鞘造成影响,染病叶鞘首先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病斑中心部位为白色,边缘为褐色。高温高湿是引发纹枯病的首要因素,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纹枯病菌丝将会产生褐色菌核,染病植株整体非常松软。纹枯病病原体能够在土壤中越冬,在抽雄期时对玉米作物造成影响,若不加防控,在灌浆期时将会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引发玉米纹枯病的因素较多,除了温度湿度以外,播种密度过大、过量施用氮肥等也会增加发病概率,此外纹枯病还与玉米品种存在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植株低矮、杂交、矮穗以及阔叶品种感染纹枯病的风险较大。在农业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应当选择豫玉26号、浚单18号、济单7号等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叶片适中且向上倾斜的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防控能力较强。其次,种植人员需要控制玉米栽培密度,可以通过宽窄行、扩行缩株等栽培技术提升田间通透性。在田间管理中,种植人员可以通过配套田间沟系控制田间湿度,通过培土壅根能够提升作物抗倒伏能力,进而抑制病原体菌丝生长。通过中耕除草也能够提升田间通透性,进而降低纹枯病发病可能。最后,种植人员应当适当提升有机肥含量,多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以避免玉米植株徒长。
5、玉米锈病防治措施
锈病主要会对玉米叶片造成影响,受害部位首先会出现黄褐色病斑,染病部位会散发出铁锈味道,随着病情加重,受害部位会出现黑色孢子。玉米锈病多发生在降水充沛、热量充足的地区,高温高湿是引发玉米锈病的首要因素,此外,氮肥用量过多也会引发锈病。玉米锈病病原体能够通过气流、雨水等传播,在温度达到20℃以上、相对湿度达到95%的阴雨天时发病概率极高。在日常防控中,种植人员首先要确保田间通透性,增加有机肥、控制无机肥用量,尤其是要控制氮肥用量。玉米锈病只对玉米产生危害,对蔬菜或豆科农作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种植玉米的田间,建议采取轮作方式,在下茬种植蔬菜或豆科,这样可以降低病菌对玉米造成的损失,并且豆科作物还能够固定大量的氮肥,给玉米健壮生长提供大量的肥料。当田间出现锈病后可以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展开防控,此外通过地膜覆盖技术也能够有效降低锈病的发病概率。
6、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是玉米、水稻以及高粱等作物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玉米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极强,且不受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春季时气温回暖,玉米螟进入快速爆发期。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三类:第一,在农业防控中,种植人员应当选用抗虫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且在玉米收获后需要科学处理玉米秸秆,通过粉碎发酵还田或者堆沤肥料等能够有效降低田间害虫基数。第二,在生物防治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控玉米螟,或者通过投放赤眼蜂消灭田间害虫,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可以投放性诱剂,每年6—7月是玉米螟羽化期,此时可以在田间安放水盆诱捕器,使用水、乙醇、白砂糖、醋酸等调制诱捕剂,水盆要高出玉米植株顶端至少10cm,定期检查并补充盆内混合液,将诱杀的玉米螟及时捞出;第三,种植人员也可以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等物理技术诱杀害虫。
综上所述,种植人员需要在绿色栽培程序下,开展玉米种植工作,同时掌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发病表现以及防控方法,做好种子处理、中耕除草、水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满足绿色玉米精细化管理需求,从而推动玉米栽培朝着绿色、生态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