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凤蔬菜食用芡实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具体应用分析研究
2025-02-16徐雨钡马泽松郑章祚翟子翔
芡实属睡莲目、睡莲科、芡属,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喜阳光充足,不耐寒也不耐旱,适宜在水面不宽、水流动性小、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芡实在东凤镇已有300多年种植的历史,是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东凤芡实是采收新鲜芡米作为蔬菜使用,不同于外地芡实作为药用的食用方法,因此,东凤芡实与外地芡实种植和采收模式不一样。
本文笔者在东凤镇开展芡实种植技术研究,从选用良种、科学育苗、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加强病虫防治、适时采收果实等方面入手,开展东凤芡实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研究,结合东凤本地芡实传统栽培习惯,形成一套芡实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在当地进行推广应用,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东凤芡实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应用效果
1、全生育期
东凤芡实为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当地一年一造,正常生育期从1月底-11月,如果天气条件适宜、栽培管理技术到位,12月初仍有可能采收到果实,只是产量和品种都会下降。东凤镇种植芡实,通常为1月底-2月初播种,3月底移栽,4月下旬开始开花,5月下旬开始采收,前期开花-采收约25天,气温升高后开花-采收约20天,正常采收期到11月中旬,肥水管理好的田块可以采收到11月底。
2、产量和效益
根据笔者调查,东凤芡实按照2023年田头价计算,平均价格180元/公斤,每亩产值1.8万元,扣除地租、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等成本,每亩纯收入达到0.5万-0.6万元。
二、东凤芡实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
东凤芡实品种主要是白花芡实和紫花芡实这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是从原来的迟熟品种“青藤”中选育出来。在生产上,现在推荐使用的品种是白花芡实,因为白花芡实种植相对稳产,抗逆性更强,在持续阴雨、夏季高温的恶劣天气下表现比紫花芡实更高产稳产,病害、虫害也更少,所以白花芡实慢慢地成为东凤芡实种植最优的品种。在生产上,经常会看到白花芡实里面混杂了紫花芡实,因此,在留种上一定要注意选择优良的白花芡实,要选择果大籽粒饱满的成熟果实,才能保障下一代的品种纯正,取得更好的收成。
白花芡实和紫花芡实的鉴定依据是芡实开花后花的颜色差别。白花芡实开花的颜色为白色,紫花芡实开花的颜色为紫色。非开花期,则这两个品种很难鉴定。
2、育苗
东凤芡实每年1月底-2月初播种,采用散播或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每亩苗床播种6公斤,可供应20亩大田用苗。播种前要把苗床整平,然后灌浅水,播种后田间要保持薄水层,开始水层的深度保持在5-10厘米,随着芡实长大,水层要逐渐加深,最深时可以保持20-30厘米。
3、移栽
在3月底-4月初,苗龄55-60 天、叶片4叶以上可以移栽。
①壮苗标准
移栽时,芡实壮苗要求无病、无虫,不带机械损伤,要带有3片以上的完整叶片,种苗上带有主、侧根5条以上。
②种植规格
目前常用的种植规格是株行距采用1.8米×1.5米。以前,芡实习惯的种植密度是每亩种植100株,规格是株行距采用3米×2米,由于芡实种植技术改良,目前推广采用株距1.5米,行距1.8米的规格种植,这样每亩种植就差不多有200株。在确定种植密度后,可以用小竹竿等来标记种植穴。
4、水分管理
①前期(移栽后-结果前)
前期的时间从4月初-5月底,这个阶段芡实以浅水灌溉为主,开始时保持水层深度20-30 厘米,随着芡实慢慢长大,水层要逐渐加深,一直加深到50厘米左右,如果环境条件许可,水层可以保持到60厘米。
②中后期(结果后-收获期)
5月下旬后开始进入结果期,水层深度保持50-70厘米,直到收获结束。
5、施肥
根据天气、土壤和芡实的生长情况来确定施肥量。正常情况下,基肥需要适当增加有机肥料,追肥要保证氮、磷、钾肥合理配合。
①基肥
移栽前2-3天,要在小竹竿周围进行松土,施少量的有机肥或者复合肥作为基肥。一般亩施15-15-15复合肥15-18公斤,根据土壤情况,适当增加腐熟的豆饼或商品有机肥,一般每亩用量不超过30公斤,需要均匀施用到种植穴中,再覆盖浅土层。
②前期(收获前)施肥
适当增加氮肥。芡实的前期是以氮肥加复合肥为主,每次可亩施尿素5公斤或15-15-15复合肥5公斤。这是因为前期要促进芡实的营养生长,要让叶片长得快,重点是要增加适量的氮肥。
③中后期(收获期)施肥
6月份开始,芡实逐渐进入收获季节,此时施肥方式也要跟着转变。因为这个阶段芡实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氮肥要适当减少,改为全部使用复合肥,每收获一次果实要追肥1次,每次可用15-15-15复合肥4公斤,满足芡实结果的需肥量。
④选择合适的肥料
在生产上,氮肥一般推荐使用尿素,复合肥推荐使用15-15-15复合肥,比如挪威15-15-15复合肥和近年来在东凤镇试验的美可特复合肥,效果都很好。
要优先选用大颗粒的肥料,方便肥料更好深入到土壤中,而不是溶解在水中。肥料进入土壤中,有利于芡实根系高效吸收养分,而且肥效更加持久。
经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得出,如果在芡实种植过程中使用易溶肥料,如水溶肥,养分则会溶解在水中,增加了水中的养分,会使得水中的浮游生物、绿萍生长,会影响到芡实的正常生长。
⑤适当增施叶面肥
适当增施叶面肥,能快速补充芡实的营养消耗,并提高芡实的免疫力,提高芡实对恶劣环境的抗性。尤其是在7-8月高温多雨的恶劣天气下,芡实能生长得更好,顺利渡过夏天,获得更好的产量。
⑥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施用追肥时,应适当减少用肥量,可以亩施复合肥1.5-2公斤,要避免偏施氮肥,尽量不施尿素,因为使用尿素之后,会导致芡实叶片变薄,抗逆性减弱,提早衰退,容易受到病菌感染而得病。在芡实进入生长后期,特别寒流到来之后,芡实的营养生长就会变得缓慢,这个时候,必须适当增加氮肥的用量,来促进芡实的营养生长。
三、病虫害防治
芡实主要病虫害有莲藕潜叶摇蚊、食根金花虫(长腿水叶甲)、莲缢管蚜、福寿螺、炭疽病、叶斑病和疫病等,通常芡实的病害重于虫害。
1、主要病虫害种类
①莲藕潜叶摇蚊
属双翅目摇蚊科,幼虫于4月-11月底为害,成虫在4-5月、9-10月有2个高峰,世代重叠。莲藕潜叶摇蚊主要为害芡实叶片,初孵幼虫从叶背面蛀入,潜食叶肉,虫道初线状,后呈喇叭状,并出现紫褐色斑块,严重时每1叶上有虫数十头至百余头,造成叶面上布满紫黑色或酱紫色虫斑,四周开始腐烂,致全叶枯萎。
②食根金花虫(长腿水叶甲)
属鞘翅目,叶甲科,1年发生1代,通常4月下旬-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5-6月间化蛹羽化,6-7月间羽化盛期,7月为成虫产卵盛期。幼虫孵化后即入水钻入土中危害芡实根部,被害处呈黑褐色斑点,叶片发黄。
③莲缢管蚜
属同翅目、蚜科,年生约30代,通常在 4月下旬-5月上旬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芡实上开始为害,一直为害到10月下旬。以成、若蚜群集于芡实嫩叶,刺吸为害,受害植株叶片卷缩,生长停滞,不能绽蕾开花,严重时可造成枯叶,甚至全株枯死。
④福寿螺
属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年发生2个世代,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多栖息在水域边缘或附着在浮水植物根部,对水温、水质的变化更为敏感,水温28℃以上时,活动最为频繁,而且繁殖得快。福寿螺是全球性的入侵水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芡实叶片,致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为害的幼苗被啃食造成缺苗,成苗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
⑤炭疽病
病原为真菌,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上,常危害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片枯黑死亡,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斑点,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现紫褐色或暗绿色,最后病斑转为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可形成穿孔,病叶易脱落。
⑥叶斑病
病原为真菌,7-9月发病较多。发病初期叶缘有许多圆形病斑,初为暗绿色,后转为深褐色,有时具轮纹,直径3-4毫米,最大者可达8毫米,极易腐烂穿孔。潮湿时病斑上生鼠灰色霉层。病重时病斑可连合成片,使整张芡叶腐烂。
⑦疫病
病原是低等真菌的卵菌,是东凤镇芡实种植区主要病害之一,当地俗称“硬煲(潮州音)”,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孢子随水流传播。主要症状是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新叶卷缩而不舒展,果实小而不沉入水中,剖开叶柄可见红色絮状小斑,危害严重时还能造成根茎部位腐烂。
2、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①技术研究基础
在东二村建立试验基地,设置综合处理区、常规对照区2个试验中区,每个面积0.17 公顷。
试验时间是2023年6月22日-2023年9月25日。
②病害防治研究
芡实种植过程中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叶斑病和疫病等。处理区防治药剂采用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5%氨基寡糖素水剂1500倍轮换使用,对照区防治药剂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轮换使用。
③虫害防治研究
芡实种植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虫害有莲藕潜叶摇蚊、食物根金花虫(长腿水叶甲)、莲缢管蚜、福寿螺等。处理区防治药剂采用46.7%噻虫嗪·杀虫环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公斤、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每公顷0.30公斤、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每公顷0.75公斤+农用植物油(助剂)轮换使用防治莲藕潜叶摇蚊、莲缢管蚜等,用茶籽饼每公顷150公斤或6%四副醛颗粒剂每公顷0.38公斤防治食物根金花虫(长腿水叶甲)、福寿螺;对照区防治药剂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和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轮换使用防治莲藕潜叶摇蚊、莲缢管蚜等,用茶籽饼每公顷150公斤或6%四副醛颗粒剂每公顷0.38公斤防治食物根金花虫(长腿水叶甲)、福寿螺。
④技术研究效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试验期间每个处理区采收芡实次数为19次,处理区共采收芡实245公斤,即每公顷147公斤;对照区共采收芡实233.30公斤,即每公顷1399.50 公斤。处理区比对照区增产每公顷70.50 公斤,增产幅度达4.80%,按照同期芡实田头售价每公斤180元计算,每公顷增收12690元。
3、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①指导思想
病虫害防治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危害。
②病害防治关键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③实施水旱轮作
从11月份芡实收获期结束到第二年3月底种植的间隔期约4个月。要充分利用时间,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冬季种植蔬菜、绿肥、玉米等农作物,不但可以增加农户收入,还可以培肥土壤地力。同时,采用水旱轮作,还能够有效减少芡实越冬病虫源。
④防治福寿螺
芡实田防治福寿螺,前期是关键。要从进水口做起,可以在芡实田的进水口安装过滤网,过滤网要求密度较高,才能过滤掉外来的福寿螺,从而减少田间密度,有利于控制螺害。芡实生长期发生福寿螺危害,可每亩撒施6-12公斤茶籽饼防治,还能兼治长腿水叶甲等水里的害虫,也可用百螺敌、四副醛等农药进行防治。
⑤防控杂草
芡实田经过一个冬季之后,长出来的杂草大多数只适用于旱园生长。芡实田灌水之后,大多数杂草会自然死亡,不用采取防治措施。只有少量的杂草会适应水里生长,由于数量不多,一般可采用人工除草,尽量不使用化学除草剂。
芡实移栽后,由于芡实田使用肥料,养分溶解到水中,容易导致水面的浮萍生长过快,影响芡实生长。到目前为止,最好的防治方法还是采用人工打捞,确保芡实水体清澈透明,有利于促进芡实生长,减少病虫危害。目前,采用酵素来调节水体,达到抑制浮萍、杂草生长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
⑥化学防治
用化学农药防治芡实病虫害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在害虫达到防治指标、幼虫孵化始期时进行防治,可选用噻虫嗪·杀虫环、吡蚜酮、甲维·茚虫威、茶籽饼、四副醛等进行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氨基寡糖素、苯甲·丙环唑、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瑞毒霉、代森锰锌等防治,隔7天1次,连续2-3次。在使用药剂防治时,提倡农药轮换使用,适当添加农用植物油(助剂),达到减少农药用量、延缓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
四、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果实是保证东凤芡实食用爽口、有弹性的关键环节。在芡实收获季节,当果实顶部直立宿存萼片缩小,果柄开始软化,果实籽粒胚乳开始成熟时即可进行采收,收获旺季5-7天要采收1次果实。已采收的果实要放置在阴凉处晾干存放。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东凤芡实的产量和品质,推动产业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芡实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研究工作。通过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优良品种,进行科学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措施,不断优化种植工艺,提高产量和品质。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落地,东凤镇的芡实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在不断追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探索芡实的深加工和价值链延伸,为芡实产业赋予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