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及有效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实用方法
2025-02-16李新莉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广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小麦的种植过程需要注重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需要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便在关键时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本文旨在综合介绍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经验。通过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掌握小麦种植管理的核心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方法,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麦种植管理
1、品种选择
①品种选择需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耐寒性强、冬性好的品种,以确保小麦能够安全越冬;而在南方温暖湿润地区,则更适合选择耐湿热、抗赤霉病的品种。
②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状况也是品种选择的重要依据。在盐碱地或肥力较低的土壤上,应选择耐盐碱、耐瘠薄的品种,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③除了自然条件外,市场需求也是品种选择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选择品种时,需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高产、优质、口感好的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对于制作面包、饼干等食品的小麦,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筋度强的品种;而对于制作面条、馒头等食品的小麦,则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适中、筋度适中的品种。
④品种的抗逆性也是选择时的重要考量。抗逆性包括抗旱、抗病、抗虫等多个方面。在干旱地区,应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以减少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病虫害频发的地区,则应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小麦的食用安全性。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方式。
①物理处理主要通过筛选、风选、比重选等方法,去除种子中的杂质、秕粒和病粒,保证种子的纯净度和健康度。同时,还可以利用阳光、紫外线等自然因素,对种子进行晾晒和消毒,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②化学处理则是利用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拌种是将药剂与种子均匀混合,使种子表面附着一层薄薄的药膜,这层药膜可以在种子萌发和生长初期,对病虫害起到预防和抑制作用。包衣则是将种子包裹在一层含有药剂的薄膜中,这层薄膜不仅可以保护种子免受病虫害的侵害,还可以为种子提供营养和水分,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在化学处理中,药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应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气候条件以及种子的特性,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例如,在病虫害高发地区,可以选择具有广谱杀菌、杀虫作用的药剂;在干旱地区,则可以选择具有抗旱、保湿作用的药剂。同时,还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种子造成药害或影响种子的正常萌发。
3、整地
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促进根系的发展。
①需要进行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耕作层深度,有利于小麦根系向下深扎,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深耕深度一般要达到25-30厘米,同时要注意结合施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②整地还需要进行精细平整,确保土壤细碎、疏松、无大土块,这样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均匀播种和根系均匀分布。平整土地时,可采用旋耕机或犁耙等工具,将土壤细碎并均匀混合,同时去除杂草、残茬等杂质,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源。
③整地还需考虑土壤的水分状况。在整地前,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适当的灌溉或排水,确保土壤湿度适中,既不过湿也不过干,有利于小麦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对于干旱地区,可在整地前进行灌溉,增加土壤含水量;对于易涝地区,则需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土壤积水影响小麦生长。
4、播种
①要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至关重要。播种过早,小麦可能遭遇秋季高温,导致旺长,冬季易受冻害;播种过晚,则生长期缩短,影响籽粒灌浆,降低产量。一般而言,北方冬小麦区适宜的播种期为秋分-寒露之间,具体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及小麦品种特性灵活调整。
②播种量需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及目标产量进行综合考量。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反之则增加,以避免群体过大导致的通风透光不良或群体过小引起的产量潜力未充分发挥。一般推荐每亩播种量在10-15公斤之间,但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③播种深度也是影响小麦出苗的重要因素。过浅的播种易导致种子失水干燥,难以萌发;过深则可能使种子处于低氧环境中,影响根系发育。适宜的播种深度通常为3-5厘米,既能保证种子处于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又便于根系向下延伸,增强植株的稳定性。
④播种方式的选择同样重要。现代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机械条播或撒播后镇压的方式。条播可实现种子的均匀分布,便于田间管理和灌溉,同时有利于根系和叶片的均匀生长;撒播后镇压则适用于地形复杂或劳动力紧张的地区,但需注意后续的除草和间苗工作,以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
⑤播种前后还需注意土壤水分的调控。播种前,若土壤过于干燥,应提前灌溉造墒,确保播种时有适宜的土壤湿度;播种后,如遇干旱,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补充水分,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5、田间管理
①合理灌溉。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同时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病害发生。
②合理施肥。小麦生长过程中通常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小麦的生长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适时施用基肥和追肥。基肥的施用可在播种前或播种时进行,为小麦的生长提供长效养分;追肥则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适时补充,以满足小麦对养分的快速吸收和利用。
③做好间苗、定苗和补苗工作。做好田间管理还需关注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群体结构,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补苗等工作,以保证小麦的群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④还需关注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6、收获及贮存
①收获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小麦的成熟标志是籽粒变硬、颜色变黄,穗部呈现金黄色,且籽粒内部的水分含量降至适宜水平。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灌浆不充分,产量和品质下降;过晚收获则可能因风雨、鸟害等因素造成落粒和品质下降。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准确判断收获时机,确保小麦在最佳状态下收获。
②收获方式的选择也需考虑多方面因素。机械收获因其高效、快捷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小麦生产的主流方式。但机械收获时需注意调整收割机的参数,如割茬高度、收割速度等,以减少籽粒损失和机械损伤。同时,还需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进行收获,以减少小麦的湿度和杂质含量,提高收获质量。
③收获后的小麦贮存同样重要。贮存前,应对小麦进行清理,去除杂质、破损粒和病虫害粒,以提高贮存品质。贮存环境需保持干燥、通风、防鼠虫害,并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过高会导致小麦发热、霉变,湿度过大则易引发虫害和霉菌生长。因此,应采用科学的贮存技术,如使用除湿机、通风设备等,确保小麦在贮存期间保持稳定的品质。
④还需定期对贮存的小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如发热、霉变、虫害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翻仓、通风、熏蒸等,以防止问题扩散,确保小麦的贮存安全。
二、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播种防治技术
播种前的防治技术在小麦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小麦的茁壮成长及最终产量具有直接影响。
①为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环境,田间准备工作是播种前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包括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深耕土壤,以破坏土壤中潜藏的虫卵和病原体栖息地,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初始基数,为小麦的播种创造一个相对清洁的生长环境。
②除了物理性的田间清理,化学防治手段同样重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喷洒农药对土壤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在未来生长季节中的发生风险。这一步骤需严格遵循农药使用指导,确保既能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又能避免对环境和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③更为精细化的处理在于对小麦种子的拌种技术。利用种衣剂或其他专用拌种剂为小麦种子包裹上一层“保护壳”,这层“防护衣”不仅能为种子提供必要的营养,还能显著提升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④还可以尝试将小麦种子浸泡在含有适量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溶液中,通过化学手段进一步灭杀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虫害,确保种子健康。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小麦生产中病虫害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为小麦的健康生长和最终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的核心在于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增强小麦自身的抵抗力。
①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是关键。通过轮作不同作物,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病虫害的基数。同时,间作小麦与其他作物,如豆类、蔬菜等,可以利用不同作物间的生态位差异,形成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天敌的繁殖和栖息,从而自然控制害虫数量。
②科学的田间管理也是农业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合理密植、适时灌溉、科学施肥等措施。合理密植可以确保小麦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适时灌溉和排水可以避免土壤湿度过大或过小,有利于小麦的健康生长,同时也不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科学施肥则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逆性,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③清洁田园和深耕细作也是农业防治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的秸秆、杂草和病株,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同时,在播种前进行深耕细作,可以破坏病虫害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降低其基数,为小麦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3、化学药物防治技术
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在小麦病虫害管理中非常重要,当小麦遭受白粉病和锈病等真菌性病害侵袭,且受害植株比例超过总植株数的5%时,必须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影响小麦的整体健康与产量。针对上述病害,喷洒农药是一种高效且广泛应用的防治手段。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将农药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具体而言,可以按照农药占25%、水占75%的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均匀喷洒于小麦植株上。这种配比既能有效杀灭病害,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于虫害问题,同样需要采取科学的化学防治策略。例如,辛硫磷药剂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虫害,它能有效减少害虫对小麦生长的干扰。通过在土壤表层均匀喷洒辛硫磷药剂,可以形成一层保护层,可有效阻止害虫对小麦幼苗和根部的侵害,从而遏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防治方法也需有所区别。以蚜虫为例,它们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和幼苗,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蚜虫,可以选用59%抗蚜威进行喷洒,这种药剂对蚜虫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而小麦黏虫则偏好啃食小麦成株的叶片,对小麦的品质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小麦黏虫,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喷施,通过精准施药,可以显著降低害虫数量,保护小麦叶片不受损害。
4、生物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中的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它侧重于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或其产物来控制小麦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天敌引入、微生物制剂应用以及植物源农药的使用等方面。
①天敌引入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通过人工繁殖或自然引入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可以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小麦上的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数量。这些天敌能够精准地捕食害虫,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②微生物制剂在小麦病虫害生物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能够产生具有杀虫或抑菌活性的物质。这些微生物制剂可以通过喷洒或土壤处理等方式应用于小麦田,能够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病害,以及蚜虫、麦蜘蛛等害虫。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制剂具有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③植物源农药也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植物含有具有杀虫或抑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被提取并加工成植物源农药。例如,某些植物的精油、提取物或汁液对小麦害虫具有显著的毒杀或驱避作用。通过使用植物源农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的病虫害,还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农业生产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只有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需要继续加强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对环境和土壤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