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应用的优化提升
2025-02-16魏敬华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发展和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营养价值丰富。水稻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钙、铁、锌等矿物质较高。但是,随着水稻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水稻减产,单产成为线下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保证水稻种植的质量,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种植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优化,分析精细耕地、品种选择、适时播种、水肥管理、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种植技术,可以实现水稻种植的稳产和优质,实现水稻种植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一、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技术应用的意义
现代化农业高产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品种选择、精细耕地、适时播种、水肥管理、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缓解粮食供需矛盾。其次,高产种植技术有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在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推动下,高产种植技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快递物流行业等,可以为安徽省芜湖市周围农民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增收渠道。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环保措施,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技术
1、精细耕地技术
精细耕地技术是现代农业背景下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土地进行深耕、轮耕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土地选择方面,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透气性强的土壤。通过深耕工作将土壤中的土块打碎,深耕的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确保土壤疏松、土壤透气性良好,以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将深埋在土壤中的病毒细菌翻至表面,通过暴晒杀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施以有机肥料作为基肥,然后辅助化肥,以保证为水稻生长提供全面的、均衡的营养供给。在耕地时将化肥均匀的撒在土地表面,随后通过翻耕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肥料利用率。耕地后,对田面进行精细平整,确保田面平整无大块颗粒,便于后期的追肥、灌溉和管理。
2、选择优良的品种
选择优良的品种是保证水稻种植实现高产高质的基础,只有种子优良,水稻的种植才不会受到影响。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全面评估与精心选择,从源头上确保水稻的高产潜力和优良特性。首先,品种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种子的表面特性,选择色泽光滑、颗粒饱满、不携带病毒、病虫害的种子,另一方面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以保证其生长稳定性和抗逆性。此外,还要选择米质优的品种,尽量选择熟期适中的品种,以迎合市场需求,确保稳产和高产。在水稻品种选择环节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品种的外观、环境适应性、抗病性、米质、熟期、产量、市场需求等,通过合理地选择品种,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和收成。
3、适时播种
适期播种是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中的关键环节,可以确保水稻种植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应根据水稻生长特性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为水稻的生长发育创造最有利的环境条件。水稻早产品种,在每年的3月下旬—4月中上旬种植,晚熟品种一般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种植,一般情况下,水稻种植在每年的4月到5月进行,播种过早,可能因低温导致种子发芽缓慢或烂种。播种过晚,会缩短水稻的生长周期,影响籽粒灌浆和成熟,降低产量。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既可以错开种植和收获的高峰期,保证种植质量,而且还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种植效益。水稻种植时,温度方面的要求,是日平均气温维持在5℃左右即可。在播种前,检查土壤湿度,确保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种子吸水膨胀和顺利出苗。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播种时间和方法,可以为水稻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4、水肥管理方法
水肥管理是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满足水稻生长中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水稻是一种对水分和养分需求较高的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肥的依赖较为明显。通过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可以精准的为水稻生长提供水分需求,结合肥料一起施入土壤中,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又能确保养分及时、均匀地供给到根系周围,促进根系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制定针对性的水肥管理方案。例如,在水稻幼苗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低,这时需要保持土壤湿润,施以适量的氮肥、钾肥和磷肥即可;在水稻的分蘖期,是需水需肥的高峰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应加大灌溉量,施以充足的氮肥、钾肥和磷肥来补充养分,确保水分、养分平衡供应;到了拔节孕穗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时要保证稻田水分充足,氮肥充足,并配合适当的磷肥和钾肥,满足水稻植株快速生长的需求;到了成熟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相对较少,这时要减少水分和养分的供给,避免过度灌溉影响籽粒质量。通过精准、灵活的水肥管理,实现水分与养分的协同作用,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5、科学合理密植
在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实践中,合理密植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植株可以更均匀的吸收光照,改善水稻质量,提高产量。首先,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使水稻植株既能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合理密植还能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制定适宜的密度,在土壤肥沃的土地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相反,土壤贫瘠、干旱少雨或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证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一般来说,水稻种植的合理密度为1.5万—2万穴/亩,如果是杂交水稻,适宜的密度为1.8万—2.2万穴/亩。水稻种植合理密植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通过合理密植达到水稻种植稳产、稳质的目的,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的品种特性、种植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植株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栽培管理措施,确保水稻的高产稳产和优质。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病害防治措施
在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中,病害防治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目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这些病害不仅影响水稻的叶片功能,还可能导致整株水稻生长受阻,严重降低产量。稻瘟病主要危害的是水稻的叶片、茎部和穗部,会使片上初现褐色小点,后扩大为梭形斑,严重时叶片枯黄。茎秆变褐色,易折断,穗部秕谷增多,米质变劣。针对稻瘟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三环唑、稻瘟灵等药剂。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叶鞘上初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椭圆形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暗褐色,叶片出现云纹状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针对纹枯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纹枯净等药剂进行喷洒。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叶片上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条斑,严重时叶片枯黄。叶鞘呈褐色,易腐烂。针对白叶枯病,在发病初期选用叶枯宁、噻菌铜等药剂进行喷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初现深绿色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卷曲,枯黄脱落。针对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农用链霉素、叶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在进行水稻病害防治时,一方面要做好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田间环境,确保水稻高产稳产。
2、水稻虫害防治手段
水稻种植中虫害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虫害包括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严重威胁着水稻的正常生长,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二化螟主要危害稻株,造成水稻枯鞘,严重时还会造成水稻白穗。三化螟主要危害的是水稻的茎部和秆部,通过啃食内部导致水稻枯心白穗,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最为严重,尤其是田间湿度较高,更容易爆发。针对二化螟和三化螟,一方面是种植时选择抗虫品种,另一方面利用天敌赤眼蜂、蜘蛛等控制虫源,或者选择杀虫双、杀虫单等药物进行喷洒消灭。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嫩叶,造成水稻白叶或卷叶,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是危害严重且难以防治的虫害之一,针对稻纵卷叶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措施,早发现,早治疗。稻飞虱主要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斑痕,会在叶片肥厚的地方进行产卵,尤其会危害水稻的孕穗期和抽穗期。针对稻飞虱可以选用生物防治技术,利用蜘蛛、寄生蜂等天敌控制种群数量,或者选择吡虫啉、噻嗪酮等药物进行化学防治。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
四、水稻田间管理与生长调控技术
田间管理与生长调控技术,是组成现代农业高产水稻种植技术的重要部分,贯穿从水稻种植到生长再到收获的全过程,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优化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田间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灌溉排水、施肥管理等方面。中耕除草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避免杂草丛生争夺养分和水分,确保水稻获得充足的养分和光照。灌溉排水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及时补水,在连绵雨季要适当补水,如果是连续干旱,土壤水分较低,则需要通过灌溉加大土壤湿度,避免水分的缺失影响水稻生长。施肥管理是根据水稻的肥料需求,在不同阶段施以不同比例的磷肥、氮肥和钾肥,一方面,是补充生长养分,保证营养均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施肥追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其次,生长调控技术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调节和优化,改善水稻品质,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多效·唑等调节水稻的生长速度,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同时,合理密植也是重要的生长调控手段,它们能够优化水稻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无效分蘖和空秆率,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和穗粒数。在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下,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也逐渐应用到生长调控过程中。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精准施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状况,为田间管理和生长调控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生长调控措施,可以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高效收割以及储存方法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效收割技术已成为水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现代收割机通过集成先进的导航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精准作业、高效收割。这些收割机不仅具备大割幅、高速度的特点,还能在复杂的地形稳定工作,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此外,智能化收割机还配备了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收割进度和机器状态,确保收割作业的安全、高效。水稻储存技术的关键在于保持其品质、防止霉变和虫害。首先,在收割后,应及时对水稻进行干燥处理,将水分含量降至安全水平以下,防止霉变的关键。其次,应选择通风良好、干燥、无虫害的仓库进行储存,并定期检查仓库内的温度、湿度和虫害情况,确保储存环境的稳定。此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储存技术,如气调储存、低温储存等,延长水稻的储存期并保持品质。在储存过程中,要合理堆放,避免水稻堆积过高导致发热霉变。定期翻动,防止底部水稻受潮。使用防虫药剂或物理方法防治虫害,确保水稻储存安全。通过采用先进的收割设备和科学的储存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水稻种植一方面要保证种植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种植效益。随着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水稻种植在选种、密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更加精细化。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推动下,高效收割与妥善储存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成为确保水稻产量与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在未来发展中,应继续优化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不断优化水稻种植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