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动物细菌性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和生物安全
2025-02-16李白薇徐艳慧
2024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甘政发〔2024〕50号)发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储岳峰主持的“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关键产品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近些年来储岳峰在动物细菌传染病防控科研攻关中取得的又一个新成果。2020年至今,在前期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储岳峰在动物细菌病防控工作中取得系列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甘肃省专利奖一等奖、甘肃省发明人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科技奖励,并入选农业农村部、甘肃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
二十年持续攻关,
创制产品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格氏病)是2002年开始流行于我国规模化猪场的一种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死亡率最高可达50%,由于当时对这一疾病的了解有限,防控技术缺乏,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现代养猪业。
2003年,储岳峰刚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以“科研小白”身份进入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所在动物传胸课题组专门从事动物细菌病防控方面的研究。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危害,课题组敲定了研发方向。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已报道的血清型众多,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流行优势血清型搞清楚。“因为不同血清型不提供交叉免疫保护,因此必须有血清型定型技术,而我们国家当时技术不成熟,那么想做这项技术就必须先拿到参考株,再用参考株去做定型技术。”储岳峰主动请缨,积极联系国际相关实验室并办理进口相关手续,及时引进了副猪嗜血杆菌全部15个血清型和2个不能分型参考菌株,并建立了临床菌株分型技术,利用相关技术鉴定了我国副猪嗜血杆菌流行优势血清型,使兰州兽医研究所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该病原菌分型鉴定技术和相关生物材料的单位之一,继而率先成功研制出覆盖广泛血清型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继而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模型,筛选了优势疫苗菌株,先后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研制成功2种多价灭活疫苗,成为我国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力工具,为健康养猪、减抗替抗提供了“绿色”防控科技支撑。
产业需求就是科研方向,
务实求真才能解决难题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引起的山羊和野生羊类的传染病,在我国是二类动物传染病,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要求通报的动物传染病。这一疾病在我国流行历史久远,1922年即有“山羊烂肺病”的记载,曾经在西北、华北一带给养羊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在1958年研制过一种组织灭活疫苗,对控制这一疾病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养羊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羊场增多,临床上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类似的疾病越来越多,传统防控技术已难以奏效。针对这个产业现实需求,储岳峰下了很大功夫,厘清了国内长期对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的误解,明确了国内流行病原与国际上普遍流行病原为同种。从最早的1922年文献,到犄角旮旯的小刊物文章,所有中文发表的公开信息资料,储岳峰都查了个遍。“当时我就发现,大家对于这个病原的认知很混乱,甚至连教科书上都写得模棱两可,于是我就想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原——支原体。它属于细菌域,但又是一种“特殊的细菌”。支原体很小——无论形态学还是基因组,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在世界范围内支原体的认知都落后于细菌。也因为这种认识上的不充分,加上过去落后的支原体鉴定技术方法,以至于1988年我国在鉴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时,将其错误鉴定为丝状支原体,而这种错误认知则被沿用了20年。通过一系列技术优化改进和试验,最终储岳峰于2007年分离出1株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并在同年与另一家单位同期发现20世纪50年代分离的3株“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也是这一病原体,证实了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我国的长期存在。这个发现指导了我国此后的羊支原体肺炎防控技术研发,储岳峰与当时课题组成员一道,据此先后创制了一种针对这一病原的菌体培养物灭活疫苗,获批了新兽药证书并转化应用。而这项研究也为储岳峰从事动物支原体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方向至今仍是他团队的主要工作之一。
从2003年到2021年,储岳峰等人先后建立了5种支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和诊断检测技术,明确了我国流行的羊支原体肺炎优势病原种类,建立了实验室感染模型,筛选了优势疫苗菌株,并攻克了支原体疫苗抗原纯化和制备技术瓶颈,先后研制成功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山羊支原体肺炎二联灭活疫苗等防控技术产品5种;制定了《山羊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技术》《传染性无乳症诊断技术》等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4项。研发的羊支原体肺炎疫苗等动物细菌病防控产品先后转化多家企业,技术转让费达1600万元,其中羊支原体肺炎疫苗年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是当前我国羊支原体肺炎防控的主要技术产品,服务了当前我国畜牧健康养殖需求。
这些成果不仅证明着储岳峰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也让他更加从容自信地迈向新的研究征途。
服务国家需求,
坚定走向科研下一程
科研的意义在于不断发现、不断挑战、不断创新。科研应当永远活在新世界,而绝不沉溺于旧的功劳簿。从不知科研为何物,到如今已行至高处,储岳峰深知科研要紧跟国家需求,更要勇于突破。
2019年年底,兰州布病事件的发生及紧随其后的新冠疫情暴发,让储岳峰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2023年3月,储岳峰领导草食动物细菌病团队,与研究所平台管理部门一起,积极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人兽共患病实验条件改造和制度体系建设,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和行业主管部门行政许可,获得布病和结核病的操作资质,其团队成员分别担任实验室布病和结核病技术负责人,整个团队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一新的事业中。储岳峰说:“团队是一个组织,团结协作非常重要。我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的团队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进步,一直在为国家不同时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和产品升级。”
专家简介
储岳峰,汉族,安徽岳西人,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动物医学学士,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博士。主要从事细菌性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及防控技术开发工作。曾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和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国际家畜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研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食动物细菌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反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西部)主任(兰州),甘肃省病原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16项,以主持或主要完成人获新兽药注册证书9件(成果转化2575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26件,参与著作6部(主编/译2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毕业博士生5人、硕士生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