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热”现象存在吗

2025-02-15罗振宇

读者 2025年4期
关键词:命中率硬币球员

篮球比赛中,有一种叫“手热”的现象,就是一个球员突然间如有神助,接连投中的现象。据说,篮球队中负责传球的后卫,需要具备一项技能——在比赛中及时发现哪个队友正处于“手热”的状态。一旦发现,就赶紧多给他传球,借着他“手热”多得分。

那么问题来了,球员“手热”的原因是什么?

像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优秀球员,年薪高达几千万美元,优秀球队的全年收入更是数以亿计。如果对“手热”现象的研究有突破,就意味着可以提升球员和球队的成绩,商业利益很大。

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比赛数据,用各种软件反复计算。有人猜想,如果球员连续命中,就可能引发后续的高命中率;有人认为,如果球员连续失球,会激发斗志,从而进入“手热”状态;有人推测,上一场比赛的命中率可能会影响下一场比赛的表现。

结果发现,毫无规律可言。

为了排除对手防守强度这一不确定因素,研究者还专门研究了罚球中的“手热”现象,结果发现,同样毫无规律——上一个球是否罚中,根本不影响下一个球的命中率。

至此,他们得出结论:“手热”现象根本不存在。

但球员、教练都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这属于随机现象。

这个结论让人难以接受。

很多资深教练和优秀球员都对这个结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些研究数据的家伙根本不懂篮球。对此,一个研究者无奈地说:“针对这一主题,我已经参与了不下1000场论战。尽管每一次都是我赢,可我没能说服一个人。”

说服他人为何如此困难?原因在于,人类大脑有一种本能,就是为各种现象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没有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的大脑往往难以接受。一个统计学教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他要求大家连续抛掷200次硬币,并记下结果。

教授特别提醒:“不要造假,我看得出来。”学生认为,不就是交一个随机数嘛,编一个没有规律的结果就可以了。结果,编造的记录被教授一眼识破。那么,教授是怎么发现的?

因为编造的记录是这样的:正反正反正正反正正反反反正……造假者认为,只有这样的“随机结果”才符合掷硬币这种“随机现象”的特征。他们会极力避免连续多次出现同样的结果。

实际上,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地掷200次硬币就会发现,真正的结果会像这样:正反反反反反正正反反正正正正正正正……

懂概率的人稍加计算,就能解释这种现象。

掷10次硬币,结果都是正面的概率很小,只有1/1024;如果掷710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就达到了50%;如果掷5000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达到了99.3%;如果掷上万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为99.99%,这时,几乎可以确定,一定会出现连续10次正面。

所以,掷200次硬币,就会出现连续六七次相同的情况。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篮球场上的“手热”现象。NBA每支球队每赛季仅常规赛就要打82场,加上季后赛,整个联盟一个赛季的比赛总数在1000场以上。每场比赛双方球员累计投篮超过100次,也就是说,一个赛季的投篮总数将超过10万。

因此,出现某名球员若干次连续命中,也就是所谓的“手热”现象,就像扔硬币连续多次正面朝上一样,是典型的随机现象。

人类的心智是模式化的,人们习惯于用某种理论来理解世界,因此很难接受一个毫无理由、无法解释的随机的世界。人总是难以遏制地想要去探索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心理机制很重要,没有这种心理机制,科学就没有办法产生和发展。

这个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们过去以为,迷信的对立面是科学,其实不是。迷信和科学都在找规律,只不过,科学讲究方法和证据,迷信则是胡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迷信和科学反倒是近亲,都符合人类要给现象找原因的本能。

迷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其实是承认不确定性,承认随机性,承认有些东西是不可解释、不可预测的。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认知能力不错,他得具备两个要件:第一要有科学精神,第二要学会接受随机性。

(希 合摘自文汇出版社《罗辑思维:认知篇》一书,张伯陶图)

猜你喜欢

命中率硬币球员
夜夜“奋战”会提高“命中率”吗
2015男篮亚锦赛四强队三分球进攻特点的比较研究
我不只是球员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
投篮的力量休斯敦火箭
试析心理因素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硬币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