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先囤后付”火了,如何确保兑付
2025-02-14郜亚章
无需立即付款,不占用现金,过期自动取消,核销后产生账单……最近,一些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推出“先囤后付”的酒店预售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由于无需提前付款即可预订酒店,“0 元囤酒店”成为一些年轻人旅游住宿的消费新选择。
记者了解到,不少“先囤后付”类酒店产品的有效期长达数月,消费者预订时能享受到比日常挂牌价更优惠的价格,核销期限内也无需担心酒店涨价,即使行程有变,由于未付款也不用承担损失。这种新模式为消费者降低了决策成本,减少了提前预订的后顾之忧,因而也成为酒店行业招揽顾客的新“流量密码”。根据携程数据,2024 年“双11”酒店订单中预售订单占比超八成。
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其购买的酒店预售套餐在使用时遇到无法预约、不能升级房间、临时加价等问题。
“平台预售的套餐价格是两晚3288 元,但酒店要求临时加价800 元。”北京消费者孟女士向记者反映,2024 年10 月24 日,自己在第三方平台预订了某酒店12 月10 日和11 日的两晚套餐,而在兑付时酒店却表示一晚需要加价400 元。孟女士发现,该酒店同房型现订两晚的价格是3976 元,尽管提前预订了预售套餐,但她并没有享受到优惠。孟女士随即向平台客服表示,希望退掉购买的预售套餐后现订酒店,得到的反馈是只能先在该酒店下单,才能退掉之前预订的套餐,“退费流程很复杂”。
“先囤后付”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进一步发挥激发消费热情、撬动文旅消费的作用,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先囤后付”作为酒店行业的一种营销模式,能帮助酒店提升营业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对酒店的服务和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认为,酒店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公示或告知“囤酒店”产品适用范围、适用时间以及排除适用的情形,一旦销售,就应按照承诺履行与消费者之间的预售合同。
“对于平台经营者来说,应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向参与活动的酒店提示风险,加大对违约酒店的处罚力度,依法建立先行赔付机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并给予消费者合理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同时,也应加强对酒店和平台“先囤后付”产品的管理,杜绝个别企业为赚取流量而空挂超低价酒店套餐的行为,确保预售房间的供给,满足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产品的正常合理需求。(摘自《工人日报》1.7 郜亚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