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爱看我想让他看的书
2025-02-14楼夷
为了解决问题而阅读
在过去几年,闹闹每年听读100多本书,其中90%都是我推荐的,10%是他自己找的。
我选书的经验是,要让孩子爱看自己选的书,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孩子的喜好。然后把这两点对接在一起。能够对接的必然是我们想让孩子看的书,同时也必然是孩子想读的书。
第一步就是确定我们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
简而言之,阅读不应该只是为了语文学习而进行的文学赏析,也不是单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帮助解决孩子当下和未来的问题。
这个目标直接影响了我的书单。因为只有这样的书,才能成为孩子的工具。
那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据我对闹闹的观察,还是有效果的。有一次他和爸爸吵架,就回到了自己的桌子前,打开平板电脑搜索:
怎么应对一个坏爸爸?
和父母冲突,是每一个孩子都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这个挑战,闹闹既没有撒泼打滚,也没有找另一个家长来帮忙,而是试图在网上搜索解决方案。不管是否成功,至少他有了用阅读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时间利用率
当然,要让孩子愿意阅读以及习惯阅读,并不容易。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时间。
大家都知道中学时间紧张,但是很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时间,同样影响了我的选书策略——要么不选,要选了就尽量是孩子愿意读的。
另外我会特别重视“一鱼两吃”。
我会选择一本书针对多个科目的学习。闹闹的识字课本是《从小爱数学》,这样语文数学一起学了。还有一种是听书而不是读书,这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总之就是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关注孩子的三大需求
那么怎么样才能确保我选的书是孩子喜欢的呢?那就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孩子喜欢什么。
孩子主要喜欢三件事。一是幻想,就是有趣或者有意思的故事。二是多媒体的内容。因为大脑不喜欢费力地思考,而多媒体可以让孩子通过多感官来输入内容,理解起来更轻松。这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启蒙读物尤其重要。三是社交。以小学生为例,他们最重要的社交时间就是课间10分钟。选书的时候,我会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本书能不能帮他,在短短10分钟里一举成为班里的孩子王?
从聊天和观察开始
那么这些书是如何选出来的呢?
我一般会先确定孩子的兴趣,主要是通过和孩子聊天或者观察孩子。
比如最近闹闹经常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回家。我发现,回家路上他的朋友总是会给他讲历史故事。于是我就拿出了家里的《林汉达上下五千年》。
如果家里没有相关的书呢?
比如今年闹闹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我打算找点和足球相关的书。于是我就去知乎、豆瓣、小红书、百度、微信等平台搜索关键词:足球、孩子、书、推荐。
在浏览搜索到的信息时,我比较关注读者的个人体验。因为个性化的读书体验更为真实,也有关于书的各种“书透”。
如果搜到了我觉得不合适或者孩子不爱听的,我就不用买了。如果在喜马拉雅上搜到了,孩子爱听,我也不用买了。这就既省时间又省钱。
确认书不错,我就去网上平台购买。
坚持读书,重在父母的体验
那么,要如何坚持阅读这件事呢?
首先要安排一个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固定阅读活动。在我们家,一般周末会一起去家附近的咖啡馆读书,大概2个小时,一个上午就这么没了。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和固定项目,是很容易培养习惯的。
当然,每周阅读一次肯定是不够的。这种全家的活动比较有仪式感,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是认真的。阅读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关注孩子的同伴。孩子的同伴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读什么。什么能够吸引孩子的同伴,我们就读什么。哪里可以找到爱读书的同伴,我们就去哪里。
只要牢牢把握住同伴社交这个支点,就一定能撬动孩子的长期阅读兴趣。
第三个办法是长期记录。每个月,我都会把孩子读过的书放在地板上拍照留念。因为最近两年孩子的听书量急剧增加,我就改成了做PPT。
长期记录可以让孩子有成就感,也有数据来分析孩子的读书趋势,为以后的选书做判断。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不逼迫孩子,不累着自己。不逼迫孩子,除了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在具体阅读方式上则要注重泛读而不是精读。
比如家庭阅读就比较适合泛读。
不累着自己,就是在支持孩子阅读时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别人觉得应该的方式。因为让孩子坚持一项活动,前提是父母要能够坚持。所以父母的体验才是关键的。
(源自“BetterRead”)
责编(见习):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