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教母李飞飞

2025-02-14刘美楠

阅读时代 2025年2期
关键词:人生母亲

16岁以前还不会说英语的李飞飞,33岁却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终身副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长。她凭一己之力成为美国三院院士,被尊称为“带出了AI军团的AI教母”。她在人工智能领域站上世界顶端,是让世界承认华人女性在AI领域重要地位的第一人。

李飞飞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解答了很多人的好奇,书中描述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成长史。16岁前的李飞飞在国内还是中产家庭的一员,随父母赴美之后就沦为了美国平民。一家人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英语,李飞飞就是这样一个从洗衣店走出来的高材生,最终选择了漫长又艰辛却乐在其中的科学求真之路。书中除了一路升级打怪的李飞飞之外,一直有两个身影无处不在,那就是在这场自我价值的寻找和跃迁当中,李飞飞的父母。

01

李飞飞曾经反复提到她脑海当中的一个意象——北极星,她说年轻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那颗人生的北极星。在李飞飞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其实正是她的父母为她拨开迷雾,守护她仰望星空。她评价她的父亲“就像自己的同龄人”,完全没有为人父的压力和焦虑;他可以花好几个小时带李飞飞去野外捉蝴蝶,观察水牛,捕捉水牛。甚至在女儿出生那一天,他一时兴起去公园观鸟,结果完全忘了时间,后来他干脆给女儿取名就叫“飞飞”。

而李飞飞身上心无旁骛、自得其乐的探索精神与好奇心,正是来自于她父亲的影响,让她对世界充满了无数的,永不满足地追问。

李飞飞的母亲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祖母是晚清时期第一批上大学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中,李飞飞的母亲从小就自驱力十足,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但因为当时时局动荡以及对女性格外严苛的环境,她的博学和探索欲都被压抑了,曾经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李飞飞母亲,逐渐转变得尖锐、叛逆、对礼仪和约束嗤之以鼻。

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从李飞飞小时候起,母亲就鼓励女儿博览群书,自由发展。“我家有很多书,我妈妈特别喜欢文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妈妈就把我所有儿童书拿走,给我的书架填满了狄更斯、勃朗特、莎士比亚,我是在这种世界文化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书中还写道:“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不走寻常路。当时的社会沉迷于向孩子灌输‘尊重’的概念,衡量成功的标准与其说是成绩本身,不如说是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赢得老师表扬。但我的父母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不以为然,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对当时普遍的育儿目标进行了微调并引以为傲:我当然要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或者得到任何东西。母亲认为‘模范学生’和‘好居民’等提法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色彩。她教导我,我的努力不是为了迎合某种虚无缥缈的规则。虽然父母跟我之间存在文化断层,但他们真心爱我。”

02

在《我看见的世界》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李飞飞对父母的感谢与赞美。在她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父母为她所做的人生选择是独特而充满力量的。

李飞飞读中学时,老师在一次期末复习期间约谈了李飞飞母亲,因为别的孩子都在读书会上分享与学科考试相关的教科书、备考资料等等,但李飞飞每天在读的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世界兵器解码》《UFO》。老师非常担忧:“这简直是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不负责任啊,你总要学一点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东西。”李飞飞母亲很疑惑地抬头看了看老师,叹了口气说:“那是飞飞想要的吗?这是我对她的期望吗?”母亲没有理会老师的建议,礼貌地带着李飞飞离开了。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很无奈地对李飞飞说:“可能是我把你教得太好了吧。”多年后,在斯坦福接受采访的李飞飞说:“我的父母给了我学习任何知识的自由,和我的同学、朋友们不同,我被允许研究喜欢的内容,尤其是作为一个女孩,这是非常难得的。”

03

另一个更重要的人生转折时刻,是李飞飞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之后。一家人生活过得非常拮据,父亲在一家照相馆里为别人修理照相机,母亲做起了收银员,李飞飞也端过盘子,做过保洁,帮人遛过狗,日子几乎“一贫如洗”。而李飞飞母亲因为劳累身体一直非常不好,后来还得了郁血性心衰竭。在李飞飞读研究生阶段,母亲发病了,全家没有医保,幸好遇见一位好心的医生愿意为他们出诊,并把费用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才帮李飞飞母亲暂时度过了生命危险。有好几年的时间,全家人都挤在李飞飞极小的学生宿舍里生活。

李飞飞对物理非常着迷,对太空也充满了兴趣,她的偶像是爱因斯坦。至今李飞飞仍记得,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第一次见到爱因斯坦的半身雕像时,她觉得“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了,心灵无比之震撼,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这份对偶像的崇拜和追随,让她在饱受贫困和歧视逼迫的生活夹缝当中明确着自己的目标。但考虑到家庭的情况,已经被麦肯锡高薪录取的李飞飞萌生了放弃去大公司打工挣钱的念头,决定从事学术研究,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卧在病榻的母亲又一次向她发出了灵魂拷问:“飞飞,这是你想要的吗?”李飞飞说:“妈妈,我一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母亲郑重地说道:“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我了解我的女儿,她不是什么管理顾问,她是一个科学家。我们大老远来到美国,不是为了让你放弃的,你一直说走学术的道路是一条自私的道路,好像你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我们的牺牲之上。但这从来都不是你一个人的道路,不管你是不是注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其他的我没有办法想象的工作,不管你是否能赚到一点钱,当我们乘飞机从上海起飞的那一刻起,我们一家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在一起努力。我们大老远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让你来放弃的。”

一个又一个有冲击力的时刻,如同暗夜中的点点灯塔,指引着李飞飞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李飞飞感慨地说:“我的父母不畏黑暗,我才得以寻找光明。”

我们在探讨教育的时候总是说,我们要相信孩子,支持孩子,但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如此坚定不移地和他们站在一起,无论外界是怎么评判,都让他们能够不放弃内心的理想,陪他们坚定地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呢?这种爱是如此坚固稳定,这种无条件的精神坚守,这种家族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坚定和勇气托举着李飞飞,最终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北极星。

(源自“素心科教”)

责编:小叶

猜你喜欢

人生母亲
母亲的债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给母亲的信
独一无二的你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