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新年

2025-02-14彭四平

阅读时代 2025年2期
关键词:舞狮长者民俗

心里一直想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可是不知道如何破题。看到傅东华先生写的《父亲的新年》,突然想到这个题目也很适合写我的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过年的情景像永不褪色的胶片,时常在我脑海中萦回。记得在春节前夕,父亲就会买些白纸回来,分别给逝去的爷爷、奶奶及同宗长辈,同时也为那些对他有恩又不幸去世的长者写“袱包”。正月初一清晨,父亲总是带着我到一个孤坟上烧纸钱。事后得知,父亲年幼时,我爷爷在当地是有名的大富人家,有人想敲我爷爷的竹杠,5岁的父亲曾遭人绑架。当时绑匪收到银圆之后想撕票,是位长者力排众议,绑匪才收钱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位长者不幸病逝。于是,父亲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到这位没有子嗣的长者坟头焚香烧纸,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

父亲写袱包十分讲究,先是净手,朝神龛作三个揖,从容地坐在堂屋正上方,手握毛笔展开白纸。无论身边多么嘈杂,他总是一笔不苟、头也不抬地用小楷认真书写。写完之后,他会按照名单仔细清点一遍,生怕漏掉。

大年三十的上午,父亲用买来的红纸写春联,一般他会写个七八副,除了自家贴以外,其他的均送给左邻右舍。春联写好后,他找来梯子和米汤,用扫把的一角蘸好米汤,轻轻地涂在门框上,并站在梯子上贴春联。当过往的村民夸奖他的对联作得好,或字写得好时,父亲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三十的年夜饭,吃得颇有地方特色。家乡有句老话:“有钱无钱都要过个丰盛年。”第一道菜上的红烧鳊鱼,鱼放在餐桌上颇有讲究,要求鱼头对着神龛,表示财富游进家里来。这道菜,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允许动,要留到正月初一吃,寓意年年有余。第二道菜是烧鸡公(方言,雄鸡)。家里的成年男子要先吃鸡爪,寓意明年财喜旺。第三道菜是东坡肉,里面的配菜非常单一,除了红枣还是红枣。红枣和肉在锅里经过漫长的时光缠绵之后,炖得晶莹剔透。第四道菜是排骨藕汤;第五道是蒸筒蒿;第六道是鸡蛋卷,食材是鸡蛋和豆腐,那金黄色的鸡蛋皮包着鲜嫩的豆腐,轻轻一咬,滑嫩爽口。第七道是金针菇烧肉,第八道是米豆腐,第九道菜是红萝卜煨刀豆米,第十道菜是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

十道菜上齐后,父亲在祖宗牌位前点上蜡烛,手捧三炷香,带领着他的三个儿子站在祖宗牌位前。父亲三鞠躬作揖,我们三兄弟则向祖宗及神明磕三个响头。父亲念念有词地说:“平时孩子们对祖宗及神明如有不周的地方,请您郎(方言,对年长者的尊称)大人不见小人过,原谅他们!让他们来年健康平安成长。”说完,父亲将三炷香插在香炉中,拿起鞭炮到门外点燃,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表示我们的年夜饭开吃了。

吃完年饭,开始洗澡。农村没有热水器,大人们将锅里的水烧得沸腾。长辈中从年龄最大的开始洗,接着是父母,父母之间以母亲为先,因为当天下午母亲还要熬糖或打糍粑。尔后,轮到兄妹,仍以女性优先,最后才是男性,从小的开始洗,到父亲摆尾。洗掉一年的旧尘,昭示着来年鸿运高照。洗毕,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换上新衣、新鞋,全身焕然一新,这叫“新年新风貌”。倒洗澡水也颇有学问,一般不允许随便乱泼,要倒入自家的灰炕里,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夜晚来临,每个房间都要点上煤油灯,我们家乡叫作“达灯”。当时电还没有送到农村,只好用煤油灯来陪伴人们守望口口相传的守岁民俗。在我们老家,守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灶里要留有火种,平时主妇们把一些耐烧的树干悄悄储存起来,留置到大年三十这天晚上点燃后,用灰埋在灶膛里能够保持通宵不灭。此时,整个村庄已是灯火通明,让传说中凶恶的“年兽”无法靠近。

大年三十那天,父亲非常忙碌,他将炸好的麻花、苕果子及燕麦熬的糖用托盘端出来,放在堂屋的方桌上,供家人们守岁时慢慢享用。午夜十二点,屋外响起零星的鞭炮声,父亲连忙放下手中的零食,赶紧给神龛上的列祖列宗上香,并叩三个响头,拜托列祖列宗庇佑子孙平安。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我们要格外珍惜时间的宝贵。”说完,他打开大门,站在台阶上放起鞭炮。此刻,我看到的是一位长者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我想,所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非是看每个家庭的长者对传统节日的敬畏程度及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熏陶。

过完了正月初二,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玩彩船、玩蚌壳、舞狮、耍龙灯等,开始在乡村上演。父亲常被邀请到舞狮行列。舞狮是两人一组,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身强力壮,反应敏捷。舞狮时不许系皮带,他们的腰带是结实的布带,脚下一律要穿布鞋,这些穿戴是出于安全考虑而要求的。舞狮时是五人组合,留两个预备随时换下另一个体力不支者。还有一个人则要求站在舞狮者的右侧,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站在右侧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引“狮子”下一个到谁家门前玩耍;二是“狮子”无论舞到哪家,他要马上联系看到的人和物说出四句打油诗来,不仅要求顺口,还要能博得观众哈哈大笑。我父亲就有这方面的才能,他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够看见什么就能咏成诗,从不重复,皆是现场创作。譬如,看到一位中年妇女站在门口,刚好“狮子”玩到她家门前,父亲就唱道:“您郎擦的雪花膏,十里八乡都知道。听说姑父刚上门,一表人才人人夸,怎能躲在闺房中,请他来赏两包烟,好事成双比翼飞,香火旺盛出状元。”父亲的这种出口成章,不仅给“狮子”增添了几分人性,而且也让人们津津乐道。

父亲去世三十年,家乡的民俗也与时俱进了。如今回到老家过年,我丝毫感觉不到年味。我时常怀想父亲在时过春节的情景,可是这一切又在我们的手里慢慢地废除了。是民俗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无情地把民俗玩丢了,我不得而知。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人默默地怀念父亲的新年。那是我儿时最美的记忆。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舞狮长者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迷宫弯弯绕
民俗节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