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物候新
2025-02-14悦黛
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我国春节民俗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首个春节,意义非凡,值得格外关注与铭记。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春节沉淀出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它们承载厚重文化,是民族情感的寄托。许多春节符号与非遗紧密相连,宛如时光密码,打开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
寻迹“非遗”中的春节符号

春联、年画和剪纸
春联源于桃符,古人以画有神荼、郁垒(中国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的桃木板挂门驱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明代起,桃符变为红纸春联并沿用至今。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短短几字满含美好期许。书写春联技艺讲究,字体多为楷、行。如今印刷春联常见,但手写春联的墨香与人文气息更受青睐。
年画是春节装点居室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代,起初用于驱邪,后寓意吉祥。各地风格不同,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结合套印与彩绘,画面细腻;四川绵竹年画以彩绘为主,色彩对比强烈。现代年画在传承中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
剪纸是春节常见装饰,在纸发明前类似形式已出现。春节剪纸题材多样,如“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借谐音、象征,表达美好寓意。

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演变自“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目前仍旧是南方地区常见的节日庆祝民俗。家家户户的板凳首尾相连,凳上整齐地摆上花灯,仪仗队开路,什锦队压阵,龙虎大旗猎猎作响,百米龙身千人扛起,锣鼓震天,灯火通明,气势磅礴。
图片为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蜀源村板凳龙。龙,作为传统民间信仰,向来象征着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光辉摇曳之间,是一个古老农耕民族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祈愿,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同样是文化的凝结。

闹社火
社火,就是在节日中扮演的各种杂戏,包含了踩高跷、舞狮、扭秧歌、打铁花等,之前网上流行的“关公胯下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就来自社火集会。它最初起源于百姓对于土地和火的崇拜,由此产生的祭祀活动。后来衍生出了娱乐意义,规模愈加盛大,内容十分繁复。目前常见于西北地区,表演和曲调都热情豪放,一如西北高原人民的性格基调,朴实又痛快。

鱼灯
鱼灯起源于宋朝,最初意在保佑村落平安,避免火灾。至今,安徽地区每逢年节依旧会有热闹的鱼灯游行。由毛竹青片编织出骨架,上面覆盖韧性极佳的锦纸,纸上彩绘鱼鳞,内部点燃蜡烛。不同地区的鱼灯外形或许不一样,可含义却大差不差——吉祥与幸福。
游行时大扁灯开路,来往爆竹相送。鱼灯队从祠堂中鱼贯而出,像一条流光溢彩的长龙划破长夜,将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舌尖上的中国年
东隅之味,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同。如南京奇芳阁里嫩香出名的金陵桂花鸭,扬州城中桥河边上汤鲜肉美的狮子头,杭州那楼外楼里滑嫩多汁的叫花童鸡,肥而不腻的东坡肉,清香四溢的龙井虾仁。大年三十,凑上这一桌佳肴,家人团坐,围炉闲谈,配上西湖的潋滟水波,在口味交融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西金之味,在椒麻鲜香中体味热情。在中国烹饪中,麻辣既可以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因此,西部地区的年夜饭桌上当然少不了这一滋味。开胃爽口的夫妻肺片,肉质紧实的新疆烤全羊,外焦里嫩的葫芦鸡,一盘盘端上桌,在爆竹声中品尝美味。
南赤之味,在八珍玉食中展现精致。春夏秋冬,可以同时出现,对于南方人而言,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白切鸡、白灼虾、盐焗鸡、汽锅鸡等等,把鸡鸭鱼肉、虾蟹扇贝用不同的手法烹饪,配以精细的刀工,各色的佐料,还愁做不好一桌年夜饭?

北朔之味,在浓醇细爽中感受豪迈。春节除夕夜里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是北方人世世代代的传承。加上一锅猪肉炖粉条、酸菜排骨、小鸡炖蘑菇,地三鲜、拔丝地瓜、烩酸辣干丝也不能少,荤素搭配,才能让归家的游子大快朵颐,享受家乡的味道。

中都之味,在口齿留香中探索历史。因古都的特殊地位,京菜以及周围的鲁菜都留有岁月的沉淀,吸收了各地饮食精华。色泽红艳、味道醇厚的北京烤鸭,咸甜适中、酱香浓郁的京酱肉丝,外挂黏汁、入口香脆的抓炒鱼片,酸甜可口、香味扑鼻的糖醋鲤鱼,壳酥肉嫩、甜香鲜美的油焖大虾,伴着春晚的歌舞声,和家人共享盛宴。
新春文化活动集锦
一、文博展览类
1.“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
国家文物局组织、各地博物馆聚焦春节文化推出系列特色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和民俗体验活动。深入挖掘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2.中国“非遗”馆及各地“非遗”馆活动:
举办春节主题展览,展示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提供“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二、“非遗”体验与民俗活动
1.“非遗”大集与灯会:
各地纷纷举办“非遗”大集,集中展示和销售“非遗”产品。灯会活动也各具特色,如阆中古城灯会等,为游客带来视觉盛宴。
2.民俗表演与活动:
舞龙舞狮、划龙船、高跷、蹴鞠等传统民俗表演在多地举行。一些地区还举办了猜灯谜、飞花令等新春游园活动。
三、文艺演出与公共文化服务

1.迎新春文艺晚会与展览:
各地纷纷举办迎新春文艺晚会、美术作品展等,展演展示优秀文艺作品。如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
2.“村晚”大联欢:
全国各地开展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以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主场,带动各地举办一系列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
1.新春旅游休闲活动:
各地推出新春旅游休闲宣传推广、研学旅游主题推广等活动。如冰雪旅游季、“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等,丰富春节假期旅游产品供给。
2.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等活动。推广中国春节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当春节非遗遇上现代潮流
在现代社会,传统春节积极求变,融入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以全新面貌走进大众生活,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活力,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和发展。
打破次元壁,非遗庙会“云”上游
传统春节庙会曾是最具年味的活动,可承载着众多欢乐记忆的庙会,受时空限制,无法让所有人参与。如今,数字技术打破这一壁垒。北京厂甸庙会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线上虚拟庙会,借助3D建模、全景展示,逼真还原庙会场景。朱红的庙宇、熙攘的人群、热闹的摊位,尽在眼前。舞龙舞狮等非遗表演,通过高清视频、直播呈现,激昂的鼓点、灵动的身姿,让人如临其境。观众在评论区互动,分享感受,拓宽了非遗传播面。数字平台还展示剪纸、糖画等作品细节,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精妙。
国潮新风尚,非遗“穿”在身上过年
当春节元素非遗与时尚设计结合,碰撞出奇妙火花。设计师将传统刺绣融入现代服饰,苏绣传承人携手时尚品牌,把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绣于连衣裙、西装上。为适配现代面料,他们改良针法,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传统图案与现代剪裁相得益彰,让服饰在传统节日和日常场合都能穿。曾经只在博物馆展示的非遗服饰,如今走上时尚前沿,成为彰显个性与文化品位的选择。

宫灯“智能化”,传统年味“潮”起来
传统宫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是春节的经典装饰。如今,传统宫灯与智能科技结合,带来全新体验。有团队研发出智能宫灯,内置LED灯与智能调光系统,通过手机APP,能轻松调节灯光颜色、亮度与闪烁模式。融入传感器后,人靠近宫灯自动亮起,还能设置定时开关。外观上,保留传统榫卯结构与雕花工艺,材质选用现代轻质材料,既保留文化内涵,又兼具科技便捷性。无论是日常家居装饰,还是营造节日氛围,智能宫灯都能完美适配,让传统年味以更潮的方式融入生活。

就地过年成为新潮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工作地过年,而不是返回老家。这既可以避免春运的拥堵,也能节省时间和开支。同时,城市在春节期间也会推出各种文化活动和留岗福利,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
线上互动成为主流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线上互动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重要交流方式。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实时互动,分享节日的喜悦。线上红包、电子贺卡等也成为了新兴的节日祝福方式。

旅游过年备受青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在旅途中感受不同地区的春节氛围。
极简过年成为新风尚
一些年轻人开始追求简约、环保的过年方式,减少繁琐的仪式和不必要的消费。他们更注重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享受宁静、温馨的节日时光。
组稿:方可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