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博物馆”,让藏品“走”到学生身边
2025-02-14张亚雄
最近,“一平米博物馆”正成为不少中小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热门打卡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设在校园里、占地极小的微型博物馆。近年来,一些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把校史馆、博物馆和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馆藏资源;也有一些知名博物馆把展览搬到学校,以“一平米博物馆”等形式在校园落地,帮助青少年科学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占地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博物馆,能有什么样的藏品展出?学生们又能在这一方天地里获得什么样的神奇体验?如何更好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让博物馆与学校联动育人?“一平米博物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走进校园 博物馆藏品这样“活”起来
走进上海松江四中初级中学的教学楼,一眼便能看见大厅里的“一平米博物馆”。这方小巧精致的天地里布设着栩栩如生的标本,辅以展板,帮助同学们了解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历程,还为大家澄清了一个模糊认知——翼龙不是恐龙;有着鸟类“祖先”之称的始祖鸟却可能不是鸟而是恐龙。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自2024年4月启动以来,“一平米博物馆”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为基石,融合中小学科学课标,利用校园现有空间,以“场景式、主题化”方式打造出小、微、精的特色主题式展览。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以下简称“华二松江”)的“一平米博物馆”位于该校科学楼2楼回廊大厅,首次展出的藏品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濒危物种朱鹮与滇金丝猴标本。
面对刚刚进驻华二松江的新“客人”,学生们生出很多奇思妙想——引入VR技术、制作AI视频、举办标本画比赛、从数学角度研究动植物标本、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创设实景观赏情境……
“‘一平米博物馆’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媒介、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窗口。”华二松江分校校长娄维义认为,“与去博物馆参观不同,在‘一平米博物馆’,学生不仅是参观者,更是策划者、创造者。除了从藏品的日常维护、艺术化呈现等角度展开思考,还可以从生物、化学、数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展开探索。”
小巧精致 探索博物馆藏品育人新范式
近年来,公众“打卡”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突破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为什么会产生“博物馆热”?“一平米博物馆”的初步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博物馆热体现了信息时代‘实物教育’的强势回归。”倪闽景说,“信息时代,公众反而更希望在博物馆看到实物展品。”
“博物馆热度回升,是社会对高质量科技文化、科普教育强烈需求的直观反映。”上海科技馆藏品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认为,“一平米博物馆”受欢迎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顺应了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二是小巧灵动有趣,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三是博物馆自身希望进一步做好科普。“我们一直想‘掀开’博物馆的屋顶,让更多馆藏精品与公众见面。‘一平米博物馆’最大化利用博物馆资源、积极加强馆校合作,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很好探索。”
“‘一平米博物馆’给了大家一个示范,其实,每个孩子都可以做自己的博物馆。”谈及选择“一平米博物馆”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的原因,倪闽景介绍,科学进化的历程有三个阶段:自然哲学、博物学以及由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等支撑的现代科学。其中,第二阶段特别适合中小学,“博物学研究关乎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都可以成为博物学家。而‘一平米博物馆’能较好承载并放大博物馆与学校合作育人的功能,让更多学生体验身边就有的科学奥秘。”
馆校合作 要形式更要实质
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受欢迎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如何避免走入重形式轻实质的误区?
张云飞介绍,为了避免陷入形式化,上海科技馆着力以“一平米博物馆”展览为基础,深化科学教育。比如,藏品入校前,上海科技馆会针对学校特色与其进行沟通并确定入校展品,策展人员会指导学校的“小小策展人”设计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内容;科研人员会以“一平米博物馆”的展品为基础进行科学实验,并进一步提出科学问题。
“展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性。上海科技馆一直强调,在标本选择、背景介绍等方面,必须真实科学。同时,要让学生接触到实物并动手实践和探究,他们才会产生好奇心。”张云飞说。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贞实也认为,要让微型展览真正吸引学生,最重要的是提升展陈质量,围绕优质藏品高质量策展布展,根据学生需求策划“走心”活动;此外,要探索灵活的展陈活动模式,开展有效的宣传推介,包括将观展与新生入学教育、党日团日活动以及历史、艺术、思政等学科实践教学相结合。
“科学教育要鼓励同学们从兴趣出发,以锻炼能力为支点,实现从兴趣向乐趣的跨越。”倪闽景介绍,“未来,我们将持续打开馆藏大门,让珍贵的藏品和标本走到青少年身边。同时,不同学校间的‘一平米博物馆’也将流动起来,让孩子们常看常新。我们希望通过‘一平米’博物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动手尝试,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