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鄱阳湖
2025-02-14胡新波
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是一种生长在湖泊草滩岸边的野生植物。它的叶片细细长长,茎杆亦是如此,因独特的香气区别于其他野菜。藜蒿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只选择无污染的水边作为栖息地,不施农药,不施化肥,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无论是凉拌、炒食,还是腌渍,总能以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征服食客们的味蕾。
冬天后脚还没走,藜蒿前脚就偷偷跟了出来。天不亮,采藜蒿的人们带着镰刀、竹篮等工具,来到湖边或河滩上,一丛丛地寻找着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采摘回来的藜蒿需要立即处理,去掉根部和老叶子,只留下嫩茎和嫩叶。在处理茎时,人们会特别小心,因为藜蒿的茎杆细嫩,如果用菜刀切,会沾上铁腥味,影响口感。因此,人们总是用手将藜蒿折掐成寸许长的段,以保持原有的清香和口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藜蒿气味甘甜无毒,主治五胀邪气,风寒湿脾,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轻身,耳聪目明,防衰。”明人王磐著作的备荒农书《野菜谱》也收录了藜蒿,以菜名起兴的歌谣是:“采蒌蒿,采枝采叶还采苗。我独采根卖城廓,城里人家半零落。”这些记载说明了藜蒿药食同源的价值。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藜蒿也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多次提到蒌蒿(即藜蒿),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及《岐亭五首》中的“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藜蒿的生长环境,更表达了对藜蒿“草中贵族”的美誉。
藜蒿为何会遇见腊肉?这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在鄱阳湖周边激战。一年春天,朱元璋的军队被围困在船上,数日未食蔬菜,士兵们食欲不振,战斗力大减。伙头军在寻找食物时,偶然发现草洲上生长着一种碧绿的野草——藜蒿。他们采摘后去其叶,择其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朱元璋吃后连声叫好,精神振奋,重新找回战斗的力量。后来他一举挫败了敌军,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藜蒿炒腊肉这道菜肴便流传开来,成为了江西菜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赣菜“十大名菜”之一。
藜蒿炒腊肉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首先,得将腊肉在锅中煮15 分钟,捞出洗净后肥瘦分开切片。藜蒿则折成段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备用。接着,将腊肉放入锅中煸出油来,再放入蒜末和干辣椒煸香。这时再放入腊肉的瘦肉部分翻炒至熟。最后,放入藜蒿大火快炒至断生,加入少许的盐和味精调味后即可出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藜蒿炒腊肉就这样完成了。
腊肉金黄诱人,藜蒿青翠欲滴,腊肉的咸香与藜蒿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到鄱阳湖畔,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与生机。当春天来临,藜蒿从地下破土而出时,不妨涉江采藜蒿,与腊肉同炒,宽慰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