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霸主的轮替
2025-02-13裴亮
2024年,亚马逊的营业额预计会突破6000亿美元,成为全球销售规模超6000亿美元的两大零售商之一,与沃尔玛的差距已是伯仲之间。
自1992年取代西尔斯成为零售业老大,沃尔玛的王者地位无人撼动,直到亚马逊异军突起。作为线上零售的领头羊,亚马逊一直以比沃尔玛更快的速度增长。
2012年,沃尔玛的销售额是4470亿美元,亚马逊的销售额是480亿美元,二者有近十倍的差距。
2023年,沃尔玛的销售额是6481亿美元,亚马逊的销售额是5747亿美元,差距缩小到1.1∶1。2024年,亚马逊的经营规模逼近沃尔玛,净利润是沃尔玛的两倍,市值更是沃尔玛的三倍。
当然,亚马逊还有云服务和广告收入,其零售业务约占总营收80%,相当于沃尔玛的70%。
所有数字都显示出,未来两到三年,亚马逊超越沃尔玛,成为新的零售霸主,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动态博弈
沃尔玛与亚马逊的竞争,代表着两种零售模式的博弈。
沃尔玛是实体零售的标杆,它的增长模式和空间,既代表着实体零售的未来,也汇聚了实体企业的创新。亚马逊作为线上零售商和线上零售交易履约平台,过往的快速成长和未来的增长轨迹,则是线上零售发展趋势的缩影。
如果二者座次发生更迭,将促使大家重新审视零售的发展格局,重新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亚马逊追赶沃尔玛的步伐,就是线上零售平替实体零售的节奏,线上线下的此消彼长还在继续。
疫情之后,线上零售增速放缓,整体依然明显高于实体零售的增长。过去五年,亚马逊年均增速接近30%,沃尔玛大约是5.2%。
美国线上零售的市场份额,上升到14%左右。有机构预测,到2029年,美国实体门店受线上分流影响,将关闭4.5万个门店。
沃尔玛和亚马逊的座次之争就像神仙打架。关注行业变化趋势,明确企业战略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与美国、欧洲、日本相比,中国互联网零售的发展更加迅猛,线上零售以各种新形态持续渗透,对实体零售的挤出效应远没有结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美团、京东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中国的即时零售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5%左右。
由于技术的快速演进,线上零售本身也处于迭代和快速变化中。
首先,线上零售形式多样。
C2C平台、B2C平台、社交电商平台、纯线上综合零售商、垂直电商、前置仓运营商、实体零售的全渠道、品牌商线上直销,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其次,不同市场有不同特点。
中国是世界工厂,有产地直销的便利,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线上零售平台的市场份额更高,增长更快。京东、天猫、唯品会、朴朴等纯线上零售商的份额相对较小。
即时零售兴起,实体零售普遍扮演前置仓的角色,但都没有能力像沃尔玛那样主导自己的线上业务。
反观美国,纯平台企业只占线上零售市场份额的10%,线上零售商和实体零售商的线上业务占50%,亚马逊集自营与平台于一身,占有1/3市场份额。
第三,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AI应用都在快速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线上零售的履约效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降低,为线上零售再次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守住入口
沃尔玛和亚马逊的竞争态势表明,在美国,实体零售企业要保持市场地位,实现规模增长,必须强化其全渠道建设。
所谓“得线上者得天下”,亚马逊能否拔得头筹,沃尔玛能否守住阵地,制胜之地在线上。
目前,亚马逊占有美国线上零售1/3的市场份额,沃尔玛尚不足10%,但其线上零售有自身特点与优势。
其一,沃尔玛线上业务自营占比达到90%,平台业务仅占10%;亚马逊的自营业务占60%,平台业务占40%。如果从纯自营的维度比较,沃尔玛位列亚马逊和京东之后,已进入全球线上零售三甲之列。
其二,食品经营是沃尔玛线上业务的强项。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线上购买食品,亚马逊及其所属的全食超市分列第二位和第十位。
其三,沃尔玛线上业务的增速更快(与基数小有关)。2024年第三季度,亚马逊的销售增长率为11%,沃尔玛的全球电商业务增长率达到27%。
反观亚马逊,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沃尔玛、开市客等实体零售发力线上,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TikTok Shop、Shein等势头强劲,都会挑战亚马逊的优势地位。
实体零售强调商品力和顾客体验,线上零售强调流量、效率和购物的便利性。沃尔玛作为全渠道零售商,要和亚马逊争夺线上消费者,还要守住和扩展线下的势力范围。
近些年,沃尔玛在向全渠道零售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区别于亚马逊的履约系统,其全球10000多个门店构成了线上订单的履约基础设施。
亚马逊自建了1500多个不同功能的履约中心,使用了75万个机器人,75%的拣货由机器人完成。沃尔玛也不遑多让,配备了60万个机器人,在美国得克萨斯使用无人机送货。
中国的零售市场也迥异于西方国家,除了盒马、山姆、天虹等少数零售商,绝大部分企业把线上流量入口和“最后一公里”的履约,拱手交给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和抖音。
面对这样的零售格局,实体零售需要明确发展路径,不断强化商品力,培育不同消费场景的供给能力,守住线下流量的入口,参与线上市场的竞争,即使成为平台的前置仓,也要不断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作者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CCFA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