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5-02-07朱慧雲任艳芳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校学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600余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学生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探讨了其内在需求及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实践引领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英语;中国故事;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110-05
基金项目: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20231778)。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中国故事”的传播有利于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当代大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的意识形态之争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国际社会对我国缺乏客观和全面的认识[2]。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人民必须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英语作为世界使用率较高的一门语言,高校学生应积极学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关于“高校学子如何以英语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深受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丰硕成果。如廖健蓉等学者提出,在叙事范式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学习和实践,提升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4]。尹丽等学者分析了大学生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如何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许多英语学习者在文化交流中侧重于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英美文化知识,并未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肖龙福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5]。因此,探讨大学生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限制因素、内在需求及可行的解决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不同院校大学生的605份问卷,结合访谈与文献资料,分析新时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及内在需求,并提出解决措施。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校且愿意参与的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针对不同年级、专业以及性别的高校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因网络问题无法提交在线问卷或因其他个人情况终止在线问卷的参与者,不符合本次调查的选取标准。
(二)调查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问卷,通过“问卷星”建立初步的电子问卷,随机抽取了150份样本进行问卷填写,并运用SPSS 25. 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二次修订,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修订后,再次发放问卷,以在线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内在需求及促进能力提升的措施。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610份问卷,经过严格筛选,剔除了5份无效问卷,确定了605份有效问卷用于后续分析。然后,围绕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设置访谈提纲,并联系问卷中留下联系方式且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结束后,依据问卷内容的各项指标对访谈结果进行拆分与归类,以辅助问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调查问卷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全面等问题。
(三)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涵盖了性别、年级、所学专业、英语水平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受访者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第三部分是受访者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第四部分是受访者认为制约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为面对面访谈。通过访谈了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困难,引导他们从自身视角思考应对措施,探究制约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四)统计学处理
首先,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为确保问卷结果的可靠性,采用SPSS25. 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测。经过信度分析,发现问卷涉及的四部分隆巴赫系数值均超过0. 7,这表明问卷具有显著的内在一致性,各因素间相互影响显著。随后,通过SPSS25. 0对KMO和巴特利特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均高于阈值0. 5,这证实了个案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值均为0. 000,显著小于0. 05,表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各维度中变量的公因子方差提取值均超过0. 5,数据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而变量解释的总方差即贡献率均超过70%,进一步证明了该问卷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在收集完问卷后,利用问卷星平台将数据导出,并借助SPSS25. 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者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人员结构分析如下: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受访者占40. 8% (共计247人),女性受访者占59. 2% (共计358人),男女比例约为0. 69: 1。从年级结构来看,大一至大五年级(大五特指医学生)受访者分别占比52. 40% (317人)、33. 22% (201人)、7. 27% (44人)、6. 45%(39人)、0. 66% (4人)。在专业分布上,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军事学、文学、农学、哲学、理学、医学、艺术学学科。
受访者在选择英语讲述水平时,选择“可以简单说出一句英语”的占36. 69%,“可以任意主题说出一段英文,但有较多语病”的占35. 54%,“可以任意主题说出一段英文,但有较少语病”的占15. 7%,“不能完整说出一句英文”的占6. 45%,“可以任指定主题说出一段英文,有较少语病”的占5. 62%。
在了解受访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程度时, 46. 12%的人选择“自己可以讲述部分内容,但并不流利”, 22. 64%的人选择“自己可以流利讲述部分内容,并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16. 86%的人选择“自己可以流利讲述部分内容,但没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14. 38%的人选择“自己难以讲述”。
由此可推断出大部分受访者的英语水平存在不足,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有一定了解。
(二)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
为了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在问卷中设置了子问题“我对中国故事感兴趣”,针对该问题,选择“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分别占41. 32%、47. 27%、8. 60%、0. 83%、1. 98%。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对中国故事感兴趣。
那么,高校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队伍里呢?调查结果显示,在“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传播中国故事”“我愿意用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我愿意参加英语活动来传播中国故事”三个问题中,选择“非常同意以及同意”的受访者分别为“91. 07%、70. 25%、67. 11%”。综上所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传播中国故事。
此外,根据研究需要,将“态度”与“能力”问题的选项中“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分值为“5、4、3、2、1”,对受访者选择的分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受访者态度与能力两个方面的得分,以此来分析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制约因素。结果发现,在态度层面,男生得分均值为15. 75709;女生得分均值为16. 80168;经独立样本检验发现二者显著性差异<0. 05,因此统计结果显著,男女生得分存在差异,女生态度上得分相对较高。
(三)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为了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问卷中设置了子问题“我有关于‘中国故事’的知识储备”,选择“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访者共占67. 11%,在问题“我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的成语与俗语”和“我能用英语介绍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中,选择“不一定”或“不同意”的受访者分别为63. 31%、62. 81%。这反映了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即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却有其片面性,仅仅加强了对英语文化的内容介绍,而忽略了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华文化的教学[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文化教学,但部分学生仍无法将英语作为媒介来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导致英语的教学与应用存在着割裂关系。
在问题“我了解英语的深层文化,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中,选择“不一定”的受访者占比为36. 86%,选择“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共占32. 56%。在问题“我能基本避免中式英语表达,运用英语思维方式组织语言表达”中,选择“不一定”的受访者占比为40. 33%,选择“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共占比26. 45%。由此可见,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是否了解英语的深层文化并运用英语思维方式组织语言表达呈现出不自信的状态。
同时,也对受访者与外籍人士交流能力的一般情况做了调查。当问及“我与外籍人士交流时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时,受访者选择“不一定”的比例为39. 34%,选择“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访者共占39. 17%,选择“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为33. 72%。由此可以看出,当涉及到与外籍人士进行初步交流时,受访者对于其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的自信度呈均衡分布。在调查受访者能够“与外籍人士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主题进行讨论”时,选择了“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共占74. 05%。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受访者对自身与外籍人士交流的能力感到怀疑或表示仅能与他们进行简单的基本交流,当涉及到深层次话题时,难以应对。
此外,调查发现,在能力层面,男生的得分均值为22. 7166;女生的得分均值为20. 7179;经独立样本检验发现二者显著性差异<0. 05,因此统计结果显著,男女生得分存在差异,男生能力上得分相对较高。
(四)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制约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小范围(150余份)问卷调查,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制约因素分为:词汇量不足、口语能力不足、对中国故事了解较少、没有机会展示、临场表达能力较差、受现有教学模式影响、英语教师缺乏中华文化知识储备、英语教材涉及中华文化的知识较少、教师传授中华文化相关的表达匮乏、缺少积累与中国故事相关的词汇及表达的意识、缺少与外国人沟通的机会。
在问题“口语能力不足影响你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中选择“非常同意、同意”的受访者占比73%,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词汇量或口语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临场表达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受访者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6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此外,当谈及“英语教学、英语教材、英语教师对传播中华文化有影响”时,仅有30%-40%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由此可知,受访者对英语课堂上中华文化的普及教育满意度不高。
(五)现场访谈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围绕新时代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态度、能力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设置访谈提纲,并从填写问卷中“能力层面”得分为“7-14、15-27、28-35”的受访者中随机选取5位进行访谈,了解不同能力的受访者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制约因素,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从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与能力方面存在割裂现象。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更关注如何提高英语成绩,而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应用。访谈还揭示了其他几个关键因素: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动力不足、缺乏讲述机会以及英语环境的缺失,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他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的发展。同时,访谈还发现男女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态度与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女生学习态度较为认真,但不够自信,实践机会较少。因此,能力无法显著提升;男生心理素质较好,也更愿意抓住展示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男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实践得到了持续提升。
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针对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制约因素也设计了访谈提纲,并在访谈中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无法运用准确或地道的英语来表达“中国故事”;第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听、说、读、写等技能上有所欠缺;第三,主动用英语输出“中国故事”的意识与动力不足;第四,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时自信心不足;第五,学生不注重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第六,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环境;第七,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中国故事”中的深层文化传递出去;第八,难以熟练地用英语衔接中西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第九,传播“中国故事”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四、策略探讨
为应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限制因素,需从学生个体的视角出发,综合多方力量,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策略与措施。这些举措旨在为高校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加深对“中国故事”的了解,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内化于心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发现,多数高校学生对“中国故事”感兴趣,且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提及是否了解“中国故事”的内涵时,部分受访者却表示不够清楚。因此,高校学生应加强对“中国故事”精神内核的了解,主动吸收、内化“中国故事”,深挖中华文化的内涵。比如,多了解中国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观看央视外语频道关于中华文化的节目、阅读史书等方式积累相关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同时,也要了解西方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通过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
(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助力传播“中国故事”
如果说阐释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故事”的基础,那么使用英语去表达则是传播“中国故事”的形式。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来说,词汇量不足、缺乏地道的英语表达、专有词汇的匮乏以及口语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从长期来看,要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积累相关词汇与表达,并勇于开口讲述“中国故事”。同时,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历史和时事,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高校应将英语听力及口语纳入学期末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增强传播“中国故事”的意识,强化对外输出动力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中国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愿意用英语积极去传播和弘扬“中国故事”。然而,在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会将这种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受访者普遍表现出犹豫,甚至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本研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高校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动力不足,包括文化自豪感不足、文化传播氛围不浓厚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此,高校应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其当代价值,从而使他们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7]。
(四)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机会,推动文化多样传播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缺乏与外国人沟通的机会”和“临场表达能力不足”是限制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因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高校学生能使用社交App或者网站,与国外友人结交,有意识地传播“中国故事”与中华文化;通过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制作内容来宣传“中国故事”;借助AI辅助工具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增强交流自信;积极参与外语类文化传播竞赛,结交同道好友,以赛促学,共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应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合作,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助力文化传播。国内的外语教育机构也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举办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比赛,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力并提高竞赛含金量,以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参加,推动文化多样传播。
五、结 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是文化传播形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对于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将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行动落到实处,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响!
参考文献:
[1] 高天鼎等.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EB/ OL]. http:/ / qstheory. cn/ zhuanqu/2021 -06/02/ c_1127522386. htm,2024-12-15
[2] 孙雪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 52-62.
[3] 张程喆.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使命[J].大学(研究版),2020(6):92-94.
[4] 廖健蓉,覃浩婷,李佳.文化自信下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范式的实践与研究[J].海外英语,2023(16):196-199.
[5][6]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7] 付瑶,刘鸿.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2,32(2):86-89.
[责任编辑:宋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