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麻醉更精准
2025-02-05骆晓昀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LYJrfuhqcTgZjWFvm5AoH3.webp)
“我心目中的大医,应该是完美主义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王昊时常教导学生:认真就是对细节的重视,对学习的不懈,对思考的执著。而“认真”两个字本身,是成为名医、成就事业的根基。
王昊从医生涯并非坦途,但面对每次困难、挑战,他总能凭借对完美的追求,走出新天地。
“意外”成为麻醉科医生
“很多人认为,将患者麻醉,让他们睡过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麻醉科医生更要保证的是他们在手术后能够顺利苏醒过来。”王昊介绍道。
2022年,一对父母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然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肺动脉瓣狭窄。家属决定保住胎儿,待出生后再行手术。
2023年,他们带着孩子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暨大附一院”)就诊。超声显示此刻的肺动脉瓣重度狭窄,还伴有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症状,病情复杂,非常棘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2hCCX5khPXqhKx4hPJMv2F.webp)
暨大附一院组织大型多学科会诊,由王昊带领的麻醉科团队,与新生儿科团队、心内科团队、心脏超声团队一起讨论,医生们决定为孩子进行介入下肺动脉瓣扩张治疗。
医生们都知道,手术中发生意外很难抢救。尤其是仅有11个月大的婴儿,心脏极度脆弱,一旦心脏骤停,时间窗口极其短暂。
婴儿动脉细,穿刺难度大,麻醉诱导如履薄冰。整个手术过程中,由王昊带领的麻醉团队紧紧盯着监护仪,随时准备心肺复苏,手术医生们凭借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快速精准地确定最佳位置并打开扩张器,成功地完成了狭窄肺动脉瓣的扩张。术后三天,孩子的情况逐渐稳定,顺利出院。
“很多人认为麻醉科在外科手术中处于辅助地位,这与大众的认知偏差有关。麻醉医生最重要的是自我要求。”王昊要求团队成员要具备给主刀医生提建议的能力。
1976年,王昊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学时他就表现优异。高中考上东北师大附中的他,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至汕头而转学。转学后由于听不懂老师的粤语教学,曾旷课40多天,成绩一落千丈,但他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奋起直追,最终在1995年进入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
“我的叔叔是口腔科医生,我的第一志愿是口腔专业,但因为服从分配去了麻醉专业。”他无奈地谈起学业经历。
在业界,有一种说法是,每个麻醉医生都有个外科梦。2000年,王昊本科毕业后进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暨大附三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工作,较强的动手能力和1.83米的身高,让他深得当时骨科主任的喜爱。“骨科需要敲敲打打,个子高有优势。国内对麻醉科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我当时曾想过转行。”王昊说。
时任暨大附三院麻醉科主任乔瑞冬是王昊的师傅,得知徒弟被“挖墙脚”后,出面“阻拦”了骨科主任。
在乔瑞冬的坚持下,“意外”成为麻醉医生的王昊,却在麻醉之路上越走越宽。
“意外”成为麻醉医生的王昊,却在麻醉之路上越走越宽。
“赢了”日本同行
2006年,王昊成为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方向的硕士;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攻读了博士学位,2015年,获得临床医学(麻醉学)博士学位。
求学期间,王昊坚持工作。2011年,他从位于珠海的暨大附三院调任至广州的暨大附一院。2013年,他成功实施了暨大附一院首例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术中唤醒麻醉。
成为合格的麻醉科医生易,成为优秀的麻醉科医生难。很多手术要用七八种麻醉药物,特别是一些心脏手术,麻醉药物多达十余种;各种管子“盘根错节”,麻醉科医生需要非常细心地厘清和操作。
手术中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麻醉科医生要马上进行急救。如遇到大出血,或患者呼吸、心率等出现问题,麻醉科医生都要果断采取措施,比如插管抢救,甚至使用“人工肺”等。
成为麻醉科医生,王昊一心追求卓越。2015年,他以39岁“高龄”进入日本国立千叶大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成为博士后。“当时日本实验室负责人是日和佐隆树教授,他认为我年龄偏大,去日本不过是镀金。到日本后,我又感觉到‘不被重视、不被信任’,因此压力很大。当时,查找‘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抗体标志物’是实验室的重点项目之一,我的研究是从血液样本中找到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分子。实验分三组独立推进,我不被导师看好,也没得到直接指导。”王昊回忆说。
憋着一口气的王昊成为实验室里最辛苦的人。每天出门,他都带两套衣服,“路上需骑行1小时,到达时全身已湿透。我不仅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人,也是最认真、细致的研究者。”他说。
实验中需要添加缓冲剂、培养溶液等,但凡有一个步骤出现与实验设置0.1微克以上的误差,王昊就会从头再来,而每一次推翻都会浪费四天的工作量。3个月后,他的培养皿中首次出现单克隆显影,半年后第二批噬菌体实验再次成功,就此他成为实验室里的“关键人物”。
“跟日本同行比认真、比细致,我赢了。每次实验我都认真记录,至今这些笔记都在我的电脑里,成为我最宝贵的医学研究财富。”王昊自豪地说。
肩负使命
2017年,王昊从日本学成归国。2020年,他走上了管理工作岗位。
“更精准”是王昊对自己的要求。麻醉用药量会影响病人血压以及术后反应。精准的麻醉技术,不仅能缩短术后病患复苏时间,还能降低药物使用量。
比如,对于足踝部手术的病人而言,常规方式是“腰麻”——下半身整体麻醉。在研究思考后,王昊将麻醉时间提前,采用高比重药物,通过调整患者体位,达到术中药物沉积于患者小腿一侧的效果。手术完成后,主刀医生评价道:“你的麻醉非常精准,指哪打哪”。正是基于一次次精准的“射击”,王昊成为外科医生争相合作的对象。
至今,王昊已独立完成2000多例心脏外科手术麻醉,包括全腔镜下心脏微创手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及大血管手术等。
2023年10月,王昊出任暨大附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在临床和研究之外,新身份赋予他新使命。
暨大附一院又名广州华侨医院,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其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参加国际临床医生执照注册考试。
培养医学生,也是王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侨生,是我们最近考虑比较多的事情。”在王昊看来,港澳学生的优点在于求知欲强、善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王昊发现澳门学生对中医、中药非常感兴趣。“他们特别愿意学针灸麻醉、镇定。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经常会忽略中医传承,如果能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在中医教学同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提升学生的素养,可一举两得。”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为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王昊说,暨南大学的校名中天生就饱含着深刻的文化使命。作为暨大附一院的一员,自己深知肩上责任之重,不仅要传承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更要将文化融入日常的医疗实践之中,继续践行暨南大学的文化理念,心系国家、拥抱世界,将医院打造成无数身在海外的华人侨胞与祖国大地之间的连接纽带。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GCyKXM6iAJ6uTseqyb8ejK.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