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大病不出省

2025-02-05简宏妮

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德金张杰儿童医院
2024年8月28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査晔军(右)为患者实施了左侧肩关节置换+肩袖修补+上肢血管神经探查手术

北京至郑州,距离约690公里,高铁2小时21分,从2023年12月至今,这是杨德金每周的“通勤路”。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一线城市医院的专家开启了“双城”模式,作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副院长,杨德金是其中一员。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是河南省1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也位列国家12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过5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覆盖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省份,1400多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跨省、跨区域就医明显减少,为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下沉

在中国骨科医生心目中,北京积水潭医院是骨科专业的学术高地。从北京到郑州后,杨德金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特色系统课程,全部向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免费开放。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为全国培养了2万多名骨科大夫,包括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等在内的课程培训。我们不仅向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开放,也向周边的医院开放,因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出发点,是将资源辐射到整个区域。”杨德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签署协议,后两者依托已规划建设的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院区项目,在创伤及骨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逐步实现“技术平移、管理平移、品牌平移”。

正式到郑州就职前,张杰平均1—2个月就要在两地间往返1次。2023年10月,张杰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成为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到任之后,张杰带领团队充分调研,着手建立了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和儿童实体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

“这两个诊疗中心的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我们已从传统的诊疗模式,变成以多学科融合为前提的诊疗模式,大大改变了思路和观念,建立起多学科共同协同的诊疗理念。”张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河南省儿童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单位,与北京儿童医院在平台、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让河南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截至2023年7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经发布了五批名单,总数达到了125个。从输出地的角度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输出了89家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分支机构。从病种上来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针对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输入省份中,河南、安徽、山东、福建和河北五省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多,这些地区受益也尤为明显。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数排名全国第三,医疗需求旺盛。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诊疗量约6.84亿人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四。

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
2024年2月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口腔诊室,来自北京的专家为患儿诊治(牟宇/ 摄)

在已布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河南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落地城市也是全国最多的。其中,省会郑州7个,省域副中心洛阳2个,南阳1个,人口大市新乡(2023年末,常住人口612.5万)、商丘(2023年末,常住人口766.02万)各1个。形成了东(商丘)、南(南阳)、西(洛阳)、北(新乡)、中(郑州)都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均衡布局。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消息,已在河南布局的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均已开展专家出诊、管理团队入驻等实质性工作。河南省儿童医院的“双主任制”管理模式已成为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典型经验。

所谓“双主任制”,即北京儿童医院专家担任临床科室“特聘主任”,承担河南省儿童医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发展、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任务;与河南省儿童医院各科室“执行主任”一同打造河南本土学科团队。

业内专家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在于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提升。无论是派驻专家,“技术平移”,还是“隔空”手术,都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疗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的体现。

就近看病

2024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张杰体验了一回“他乡遇故知”——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的走廊里,她和曾在北京治疗过的小患者琦琦及其家人迎面相遇。

2023年春天,琦琦因反复发热、左耳持续流黄色脓液、口角歪斜、左眼不闭合等症状,先后在当地及郑州的一家医院就诊治疗。体温控制后,医生建议琦琦父母尽快带孩子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于是,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厅,作为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知名专家、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的张杰,在进行爱耳日义诊时碰到了前来就诊的琦琦。

琦琦确诊为先天性重型粒细胞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症,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在此之前,首要任务就是控制感染。

当时,琦琦已出现面瘫,同时鼻塞严重,鼻腔堵满增生肉芽并伴有流脓,呼吸十分费力,气道梗阻明显。张杰当即开通绿色通道,直接领着家长到诊室为孩子做治疗,取活检,清理肉芽,送病理。随后,张杰联系感染科住院,进行抗感染和补充粒细胞治疗;又多次会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2次主刀手术。

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

在郑州再遇琦琦时,她已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做完干细胞移植,前来复查,各项指标恢复非常好,缺陷基因得到修复,感染得到控制。

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在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血液肿瘤团队的帮助下,河南省儿童医院建设了8间干细胞移植仓,且有北京专家长期进行派驻指导。目前,该院已开展儿童干细胞移植累计358例,琦琦便是其中1例。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儿童医院做到了“四引”,即引平台、引管理、引人才、引技术。在管理方面,全面引入北京儿童医院管理模式,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担任总院长,派驻院长及执行院长,实现两个医院的同质化管理。在平台方面,医教研三方共建共享。在人才方面,实行人才“双向交流”常态化。在技术方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包括疑难重症、少见病、罕见病诊治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和突破。

事实上,琦琦只是河南“大病不出省”的一个缩影。张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儿童医院2023年的门诊、住院河南患儿较试点前的2019年分别减少3.96万人次、1971人次,降幅分别为42.07%、44.05%,区域患儿外转率显著下降。

让优质医疗资源离老百姓更近,看病就医更方便,减少跨省就医,这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初衷。“家门口有名医了”“疑难病不用跑远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代表着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河南省开封市85岁的王大爷,长久以来被腿部的疼痛折磨,虽然知道病因是膝关节损伤,但高龄手术可能产生并发症,让他一直心存畏惧,直到他在郑州医院遇到了杨德金。

2024年1月30日,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张杰在诊室为患儿检查咽腔

作为关节外科(矫形骨科)的专家,杨德金擅长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在诊室里,杨德金通过详细查体和查看X光片、CT影像等检查结果,发现王大爷膝关节磨损非常严重,关节间隙几乎消失,每一次行走都是对身体忍受疼痛的巨大考验。针对这种情况,保守治疗已无济于事,需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然而,王大爷是高龄患者,加之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让手术和术后恢复都充满了挑战。

为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杨德金启动多学科会诊,邀请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多位专家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为确保王大爷体验更好、恢复更快速,杨德金建议尝试5G远程骨科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并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行政主任周一新加入会诊。

手术当天,周一新坐在计算机前,通过5G+网络,与远在700公里之外的郑州手术室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机器人反馈的数据,周一新向机器人发出控制指令,在线操作机械臂,结合骨的角度、厚度,完成远程手术规划调整,协同操控机器人进行手术三维定位,在杨德金和关节外科团队辅助下,截骨、假体安装一气呵成。

“从北京到郑州后,我第一个感受是收治的疑难病例变多了,同时,每一台手术都会变成示教手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恰恰是要实现‘大病不出省’,从这个角度,不论是疑难病例在本地的消化处理,还是人才和技术的平移,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杨德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8月1日,市民在海安市墩头中心卫生院挂号(季春鹏 / 摄)

生根发芽

在北京积水潭郑州医院,每周五都有一个特别“门诊”,叫“临床方法学门诊”。“听起来像是一个看病门诊,实际上也是,只不过这个病人不是病人,而是在科研上有困惑的医生。”杨德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临床方法学门诊上,北京积水潭郑州医院医生们会拿出自己的项目,请北京专家进行技术性指导。这一举措旨在帮助院内医生增强科研创新性,同时促进技术转化。

“希望我们的医生在临床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更关注临床研究能力,将来等派驻专家撤离时,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沉淀。”杨德金说。

在张杰看来,实现人才“本土化”,从人才角度打造“第二个北京儿童医院”,是她的一个心愿。“不论是科研型人才、教学型人才、临床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对于一家医院来说都非常重要,也很稀缺。具体到培养路径上,需要各家根据自身情况,大胆探索并形成常态。”张杰说。

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重点是培养医疗人才队伍,提高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在此目标下,各地均有积极探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与省内127家医院建立骨科联盟,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牵头成立神经疾病专科联盟,把更多经验分享给基层医生;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成立国家岐黄学者、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种子”作用日益凸显,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均衡布局、落地生根。

以“大病不出省”为核心目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向更高标准迈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好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已经设立的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坚决杜绝盲目扩大规模、举债建设、把设施建设视为能力建设等问题,聚焦发挥区域范围内辐射带动作用的初心,在政府投入、编制保障、薪酬分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制度性安排,推动国家和省级“双中心”(以下简称“双中心”)落实功能定位,努力建成区域内群众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派出中心、承担指令性任务中心、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首选中心、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中心、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的改革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中心、维护公益性和遵法守纪示范中心。

2024年10月29日,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柳小平在手术室为患者进行手术(陈斌 / 摄)

另一方面,新建的“双中心”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倾斜,避免资源过度集聚,削弱服务可及性。要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提升区域整体水平。持续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避免同一地区同一专业领域或建设方向重复投入、以硬件条件和规模大小代表专科发展水平、不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问题,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专业倾斜,如儿科、产科、病理、精神、麻醉、感染等,促进各专业协同发展。

在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建设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遇到的难点包括: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机制尚需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尚需细化;关键技术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建立等。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配套措施,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价格、用药、人才等方面推行更为灵活的政策,为建立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路子、摸经验。

猜你喜欢

德金张杰儿童医院
如此
这个老师有点“坏”
太空列车
观海有感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谜语两则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儿童医院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冬天是个淘气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