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标准数字化重构标准服务流程与应用方式

2025-01-31宋禹飞林正平吴建蓉韦嵘晖

品牌与标准化 2025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标准

摘要:传统的标准应用方式存在查标难、选标难和用标难等问题,限制了标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标准数字化实现了由“人找标准”到“标准找人”的关系转变,能够在处理企业业务的场景中提供标准规定的使用条件、操作规范、数据指标等信息,实现标准的智能应用。本文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标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了标准数字化对标准服务流程的改变,为企业标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数字化;服务流程;机器可读

中图分类号:F203;F49文献标志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977.2025.01.015

【基金项目】南方电网公司数字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期)项目(GZKJXM20210015)。

0引言

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副秘书长尼古拉斯·弗莱瑞(Nicolas Fleury)在“标准与数字化:拥抱变革”的报告中提出数字化影响下的未来标准化,包括通过内容结构化创建更具价值的产品,创建机器可读标准。ISO还成立了机器可读标准战略顾问组(MRS),制定机器可读标准实施路线图。ISO于2019年提出了“SMART标准”概念,以机器可读标准为方向推动标准数字化工作。2017年版《IEC战略规划》提出,鉴于产业数字化转型,IEC将继续对影响其核心运营的根本变革作出准备,如开源和开放数据趋势,以及通过机器直接使用的新型数字标准。ISO/ IEC将机器可读标准可划分为5个层级,如图1所示。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致力于开发机器可读标准,已经在建筑和石油领域开展了试点研究。

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标准数字化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标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出“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1标准数字化的内涵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任何不涉及流程重构的数字化转型都是浮于形式的。标准数字化的核心是标准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与面向数字化场景的标准智能应用。它不再是将传统纸质标准文本作为孤立的知识文献进行信息化加工处理,而是将这些内容视为相互关联的数据和概念集合。通过将这些由标准文献碎片化组成的知识点以图谱等形式相互链接,可以实现知识无缝传递。用户不仅能够轻松识别每个标准是否为最新版本,还能够洞察它们与其他数据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在企业及供应链中的定位和应用。

标准数字化是智能化地面向对象与具体场景的精益协同,它专注于企业的标准用户。在处理企业业务过程中,标准数字化可以及时提供用户所需的使用条件、操作规范、数据指标等信息。通过智能化的工具和系统,这些信息能够在正确的时间以精准的结果形式反馈给用户,实现由“人找标准”向“标准找人”的转变。

2传统的标准应用方式局限性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数据和技术重塑企业的运营模式。这一转型过程必须紧密围绕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和具体的业务模式进行。通过业务流程、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可以改变或重构企业的商业及业务模式。然而,在企业运营中实现各类数据和业务场景信息化、数字化的同时,存量标准的形式内容不统一、结构化处理困难、需求不明确等问题,使得标准的数字化应用仍面临较大挑战。

以制造业的零部件设计过程为例,设计人员首先要使用CATIA、ANSYS等软件构建零部件的3D模型,通过这些3D模型分析结构的集成性,并进行有限元仿真。然而这些模型并不仅限于设计仿真,还可被导入其他系统中。例如,数据管理人员可以将这些模型统一管理,并作为计划的一部分输入制造规划系统中供生产部门执行,同时将模型数据上传至采购系统中,以便采购部门能够准确知晓需要订购哪些零件以及相应的数量。数字化过程提高了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但在应用标准的过程中,研发设计人员仍面临着以下挑战。

1)在“查标难”方面。研发设计人员需要在企业文献管理部门提取出数量庞大的纸质标准,或者在各个标准服务平台搜索、购买所需要的电子版标准文件,然后通过浏览这些标准选出所需的标准段落,并将其定位到产品相关数据,再通过人工操作将数据录入工程设计软件或企业数字化系统,在这期间需要不断核实确保数据准确有效。如果遇到标准链,还应找到其他相关标准,并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2)在“选标难”方面。标准的持续修订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定期更新设计中所采用的标准数据。企业采用外部标准时,应尽可能将其广泛录入系统中,因为同一标准可能在多个产品和零部件中被重复使用。要确保所有标准及时更新,不仅人工成本极高,还存在出错和遗漏的风险。另外,不同标准之间数据相互“打架”的问题也给标准使用者带来了挑战。

3)在“用标难”方面。对于传统形式的标准规范来说,技术指标信息只能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不能作为结构化的技术要求被产品需求建模人员直接使用,也不能作为模式化的“工程数据”嵌入产品数字化研发环境中,更不能作为参数化的“指标数值”支撑产品选型优化设计。

3标准数字化对标准服务流程的改变

未来标准将更多以数据、知识片段以及相关的技术数据包、模型和软件工具的方式被应用。标准数字化对标准的影响不仅改变标准自身的呈现形式,也让数字化标准成为机器可读、可信的数据来源,同时还让标准流程重塑,使标准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在这一过程中,标准能够根据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不同需求,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模型等形式,结合标准服务平台等载体实现“智能化”应用,利用标准推送、标准智能问答、标准在线编撰等功能,充分发挥标准数据这一技术资产的价值。实现标准数字化后标准应用服务的流程如图2所示。

数字化与标准化的融合主要重塑了标准与人、标准与标准、标准与机器的三大关系,这也是标准数字化最有彰显度的三个体现。标准与人的关系由“人找标准”转变为“标准找人”,标准与标准的关系由“静态独立”转变为“动态关联”,标准与机器的关系由“人工介入”转变为“机器可读、可用、可解释”。

从“降本增效”的角度看,重构标准与人的关系就是把“人找标准”的这个过程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重塑,将标准用户从烦琐的“选、找、读、用”过程中解脱出来,通过标准推荐、智能问答等功能实现了“标准找人”,显著提高了标准的使用效率。以重构标准与人的关系为目的促进标准数字化增效,是弥补传统标准化的短板,将标准化使用者从烦琐的选标查标工作中解脱出来的重要环节,也是标准数字化工作的一大愿景。

从“数据可信”的角度看,重构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版本更替、标准互相引用等过程。标准经常要被制修订,而标准之间相互嵌套引用又多。标准管理人员要保证一项标准更新后,所有的标准链实时更新,这对于采用传统纸质标准或者PDF分离式管理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重构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将孤立的纸质标准或PDF文本变为语义化、图谱化的知识网络,建立标准动态关联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标准数据的可信度,避免因标准数据更新不及时而导致的潜在风险,是标准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场景。

从“技术适配”的角度看,重构标准与机器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标准数字化的另一大愿景是未来机器替代人去“理解”和“使用”标准。随着企业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对标准知识实时性、准确性、快速响应的需求越发强烈。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手段来处理曾经难以实现“机器换人”的标准化工作,但由于标准文本的特殊性和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个工作会比较漫长。标准管理者需要在存量标准的获取、规范化处理、结构化处理、知识提取与存储、构建相关图谱、标准场景化设计与实现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与技术实施。重构标准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标准机器可读、可用、可解释”作为标准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内外达成共识的发展路线。标准机器可读使标准知识可以像其他数据一样,真正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发挥标准价值,防止科研和生产“两张皮”。

4结束语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生存出路。在各行各业都“数字化”的今天,一切能增强竞争力的手段都应该被合理地尝试和应用。标准数字化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抓手。通过标准数字化重塑标准化流程与应用,标准用户可以从烦琐的前期工作中解放出来,去进行更多有创造性的工作。当标准问答、标准推荐等功能真正嵌入工程设计、采购等工具软件中,标准将成为辅助业务的有力数据支撑,大幅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科研生产,标准先行”。

参考文献

[1]刘曦泽,王益谊,杜晓燕,等.标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147-154.

[2]刘曦泽,牛娜娜,王益谊.SMART标准用例分析与启示[J].标准科学,2022(12):63-67.

[3]张兰.电网企业标准数字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湖南电力,2023,43(1):95-98,10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EB/OL].(2021-03-11)[2024-06-10].https://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7.htm?eqid=b45c08a50001fb8 2000000066459a21e.

[5]伯哈德·提斯.CEN和CENELEC的数字化转型(英文)[J]. China Standardization,2018(2):63-67.

作者简介

宋禹飞,男,1983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管理、标准数字化。

(编辑:侯睿琪,收稿日期:2024-06-10)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