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新亭微型小说三题

2025-01-27马新亭

金山 2025年1期
关键词:冰糕放鞭炮天安门

马新亭,山东淄博人。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数百万字,创作文学评论16万字。以小说创作为主,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曾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齐鲁文化之星”等百余种奖项。作品入选《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多种选本。有作品被选入教材、课外读物,改编为微电影、电视短剧、小品、动漫,翻译为英文、德文。出版《人类起源》《未来世界》《谁的手》《好好活着》《百家争鸣》等15部作品集。

天安门

那时候的孩子虽然长得瘦,长得矮,却懂事早,干活早,能吃苦。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爱北京天安门》是萍萍唯一会唱的一首歌,不过就是这一首会唱的歌,她从来也没有出过声。有时候她也想张嘴唱出来,可是嘴未张脸先红心先跳,五音不全的嗓音,她害怕让人听见笑话。

“卖冰糕喽——五分钱一支!”她推着带有冰糕箱子的自行车大街小巷地吆喝,吆喝遍一个村再到下一个村吆喝。烈日当空,酷暑似火,她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从来舍不得吃一支冰糕。

村庄里没有人买,她骑着自行车到村南村北的田间地头,围着一堆休息的人群吆喝。她总有办法把满满一箱冰糕卖出去。她从小很听娘的话,娘说啥她就听啥。

回家的路上,她一边用脚尖蹬着自行车,一边哼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哼哼来哼哼去,她脑海里慢慢冒出一个念头,天安门啥样子呢?她努力想也想象不出天安门的样子。她头发很黑量很多,个头不高,每次伸直脚尖蹬自行车的脚踏,身体左右摇摆,脑后的粗辫子在瘦弱的背上来回晃悠。

有一天,村里的一户人家忽然买回来一个新鲜玩意——电视机。好多人都跑去那户人家看,电视摆放在院子中央,偌大一个院子挤满人。她从人群中钻到前面,想看看天安门是什么样子,连续观看几个晚上,她终于看到了天安门,黑白电视屏幕上,天安门城楼像山那么高,背后光芒四射!

一天,一个小伙伴兴冲冲地对她说:“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爸爸带我去的北京!”她惊讶地问:“电视外面的天安门啥样子?”小伙伴比画着说:“天安门城楼比咱县城的百货大楼还要大好几倍,前面的广场比咱村庄还要大好多好多,人多得密密麻麻数不过来。”

第二天去卖冰糕的路上,她脑海里忽然涌出一个念头:谁能带我去看看天安门呢?她想来想去,想到的只有爹。可她很快又摇摇头,爹早出晚归,干不完的活,干到大年二十九,吃完饺子又下手,怎么可能有时间带自己去看天安门呢?

不过,她想看天安门的愿望不是越来越小,而是随着她的年龄越长越大。这天,她刚要开口,却看见爹娘愁眉苦脸,一个劲叹气。她躲在边上听了听,原来爹娘为哥的彩礼发愁。哥在村子同龄人中年龄已经是最大的,好不容易有人给哥介绍一个对象,没想到人家要的彩礼很高。不拿吧,人家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拿吧,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她看到爹娘着急的样子,脱口而出:“我猛卖冰糕给哥娶媳妇。”爹娘扑哧一声苦笑,说:“等你卖冰糕攒够彩礼钱,你哥就老喽!”爹娘只好厚着脸皮,去亲戚家一家一家借钱。她更卖力地卖冰糕,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

哥结婚几年后,家里借的钱总算还清,那挥之不去的看天安门的念头又悄悄回来了。天有不测风云,母亲突然身患重病,为给母亲治病,瘦骨嶙峋的爹,只好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去看天安门的想法像一片云不知飘到哪里。

她是21岁那年的秋天嫁人的。在敲锣打鼓迎亲的路上,天安门再次浮现在她眼前,她偷偷抿嘴笑起来。蜜月过后,她发现丈夫人好又能干,可是,她想让丈夫带她去看看天安门的念头,再次悄悄打消。丈夫下面还有几个弟弟,丈夫恨不能从牙缝里抠出钱,帮爹给几个弟弟盖房子娶媳妇。

最后一次想起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年后的事。大闺女出嫁、小儿子结婚之前,她连想也不敢想,那时候她想的是怎么样攒钱给闺女置嫁妆,给儿子买房子娶媳妇。儿子结婚成家后,她想这回该了却自己从小就有的心愿,就在这时,儿子在网上当主播带货,被人告发有欺诈行为,被判刑好几年。泪水把她的梦想冲到了无边的大海,她从此也死了这条心。

她住的生活区非常大,每天她都要在生活区里转悠。这天,她正在一幢楼下走着,突然听到头顶上响起炸雷般的哭声,她抬头一看,有一个孩子从三楼的窗户里爬出来,两只手紧紧扒着窗户,身体吊在窗户外,孩子怎么哭,窗户里面也没有大人出现。孩子力气越来越小,眼看见要坠落下来。她跌跌撞撞跑到孩子的下面,伸出双手接着。大约十几秒,挂在上面的孩子尖叫着掉下来,周围的人大叫着跑过来,孩子砸在她怀里安然无恙,她躺在地上昏迷过去。

这件事情引起轰动,孩子的家人感谢,电视台采访报道,当地政府授予她“舍身救人的好奶奶”光荣称号。她身体康复后,街道办组织一批“善行义举道德模范”去北京的社区参观交流。

这天,阳光灿烂,天高风暖,满头银发的她登上金光闪闪的天安门城楼,手罩在额前四面八方眺望,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长安街车水马龙,四周彩旗飘飘,花坛中央的巨型花篮上,“普天同庆" 祝福祖国”八个大字分外醒目。

她眼含热泪,感慨地对一个老姐妹说:“我从七八岁就想来看看天安门,今年我七十八岁总算圆梦了!”

她一边走一边观赏美景,不知不觉哼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

红灯笼

小时候,几乎是刚过完年,我就盼着过年了。盼着过年放鞭炮,我喜欢闻鞭炮爆裂时散发的火药的味道,我喜欢听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响声,我更喜欢瞧站在一闪一闪鞭炮火光中,父亲哈哈大笑的模样。我的大脑里一直保存着那幅画面。

那时候,我、二弟、三弟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过年的压岁钱就是一把花生和几块糖,别说孩子们,就连大人们也没有钱。鸡屁股,就是大人们的“钱包”,平时拿着几个鸡蛋去换点急需的生活用品。快过年时,推着几袋粮食去集上卖掉,挤出几个钱,买上两挂鞭炮过年。

总算盼到年三十晚上,我们哥仨迫不及待地缠着父亲说:“快放鞭炮吧,快放鞭炮吧!”父亲望望挂在发黑的屋墙上,我们够不着的鞭炮说:“年初一才能放鞭炮,你们早早睡觉,早早起床。”我们哥仨就到炕上躺下,想早早睡觉。闭上眼睛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你捅我一下,我捅他一下,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母亲走过来拍打我们几下说:“你们再不睡觉,明天早上不放鞭炮了。”我们才乖乖地老实下来,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好像是刚睡着,正在我们迷迷糊糊做梦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一边推一边说:“快起床,去放鞭炮!”我们一听到鞭炮,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揉着眼打着哈欠,说:“放鞭炮喽,放鞭炮喽!”母亲在厨房里下着饺子,一边在锅里用笊篱推着饺子一边说:“饺子快熟了,你们快去放鞭炮,回来吃饺子!”父亲拿着鞭炮,我们哥仨跟在后面,打着父亲亲手扎的红灯笼,蹦蹦跳跳来到院子门口。父亲把鞭炮挂在院子大门上,点上一支烟,扭着头说:“躲远点,躲远点,我点上鞭炮,别炸着你们!”我们哥仨不情愿地往后退退,父亲挥挥手,说:“再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又往后挪挪。父亲拿着烟弯下腰,把红红的烟头凑近鞭炮芯子,火光一闪,“噼里啪啦……”鞭炮炸响,感觉地动山摇。我们哥仨急忙捂上耳朵跳着脚欢快地笑起来……

日子好过点后,父亲不但给我们买鞭炮,还给我们买烟花。从年三十开始,我家院子里不时有飞上天空的烟花,绚丽多彩。我们哥仨有时拿着烟花棒兴奋地跑来跑去,在手中画着圈,烟火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冻得红彤彤的脸蛋。屋前屋后不时响起高低不等的鞭炮声。

时光慢慢地流淌,我们哥仨先后从小院走进大城市,像小鸟从鸟巢中飞向广阔的天空。

时光荏苒,转眼又快过年,我们哥仨商量,母亲过世一年多了,父亲一个人在家孤单,从今年开始,轮流把父亲接到城里来过年,先从我开始。年前,选一个比较暖和的天气,我和妻子开着车回老家去接父亲。到家还没坐稳,我把想法告诉父亲,没想到,父亲摆着手说:“不去,不去!”我爱人笑着说:“去吧,爹,城里有暖气,暖和。”父亲还是摆着手说:“家里不冷,不去。”我们软磨硬泡好说歹说,总算把父亲说动了心,跟着我们上了车。

年三十这天,二弟、三弟领着妻子、孩子汇聚到我家,陪着父亲过年。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里一向填满笑容的父亲,老是阴沉着脸,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没有在老家过年时的兴奋劲。他一会儿从楼上走到楼下,一会儿从楼下爬到楼上,好像有什么心事,坐卧不宁。我纳闷地问老父亲:“你想吃什么菜,喝什么酒?”父亲低着头说:“吃得好,喝得好,我挺高兴的。”二弟给父亲倒着茶说:“怎么看你不太高兴啊?”父亲抬起头说:“我总感到在这里不习惯,缺少点啥。”三弟说:“你习惯习惯,适应了就好了。”父亲勉强笑着说:“再适应也不行,就像啥地里长树木,啥土里种庄稼一样。后天你们把我送回老家吧。”

春节后,我们哥仨凑到一起商量,把父亲接到家里过年,与儿媳孙子孙女在一起生活,父亲可能觉得不方便,那就在城里给父亲买一套或租一套小点的房子,让他一直住在城里。

回老家把想法跟父亲一说,没想到父亲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不去不去,我觉得去哪里也不如在老家好。”我们哥仨苦口婆心地再三劝说,父亲最后一本正经说:“告诉你们吧,我不去的原因不为别的,城市里限放鞭炮,过年你们那里不放鞭炮,冷冷清清,没有个过年的气氛。我闻不到鞭炮味,听不到鞭炮响,就像掉了魂一样,感觉过年没滋没味的,一点意思也没有。”

我们哥仨这才恍然大悟。

多年以后,九十多岁的父亲临终之际,拉着我们的手说:“其实我不到城里去过年,不是嫌城里过年不放鞭炮,是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增加负担。房价那么贵,花那个钱干啥,我也知道你们有的有房贷,有的有车贷,还要供孩子们上学。我一大把年纪了,在哪里住不行。我也知道限放鞭炮的好处,不污染环境,不伤人,不会引发火灾……”父亲喘息着休息片刻,说,“其实,你们就是我最好的鞭炮啊!”

我们哥仨面面相觑。

父亲流着泪笑容满面地说:“老大金灿灿的奖杯,在我心里就是最亮的烟火,老二丁当作响的奖章,在我心里就是最响的鞭炮,老三胸前崭新的党员徽章,在我心里就是最美的红灯笼……”

蓝星星

自从妈妈出差后,女孩天天看星星。

女孩还经常想起妈妈给她讲的妈妈小时候的故事。

妈妈小时候家里很穷,姥姥白天出去种田、打工,妈妈在家里盼着姥姥回家。

妈妈小时候没有玩具,妈妈从来不跟姥姥要玩具。妈妈感觉最好的玩具就是满天的星星。浩瀚的夜空中,有三角形的、有四方形的、有勺形的、有河流形的,有一动不动的、有会跑的、有会跳的,还有会飞的……

妈妈最高兴的时候是晚上,姥姥不出去种田、打工,陪着妈妈玩。妈妈感觉姥姥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什么事都知道。

夏天的晚上,妈妈和姥姥坐在门口,凉风习习,星光灿烂,蝉鸣虫喃。

妈妈问:“星星是什么做的?”

姥姥说:“有时看着像石头做的,有时看着像水做的。”

妈妈再问:“星星是怎么飞到天上的?”

姥姥说:“地上长山峰,天上长星星。”

妈妈还问:“有人去摸到过星星吗?”

姥姥说:“听说外国人摸到过。”

妈妈问:“咱中国人能摸到星星吗?”

姥姥说:“将来,一定能!”

女孩在奶奶家吃完晚饭,下楼准备回家。爱看星星的女孩,一抬头看到天空的星星那么多那么亮,好像第一次发现新大陆似的说:“爸爸快看,星星好亮啊!”

爸爸一边发动汽车一边说:“是的,天空亮晶晶的。”

女孩眨巴着星星似的眼睛说:“好像无数的眼睛。”

爸爸倒着汽车说:“是呀,一闪一闪的,就像地上人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看了,我们回家吧。”

女孩还是望着夜空说:“我好想要一颗星星。”

爸爸驾驶着汽车,行驶中不停转动着方向盘,女孩坐在副驾驶座上,一直在看着星星,说:“爸爸看呀,有一颗很亮的星星跑到我们前面去了。”

爸爸哈哈笑着说:“是吗?它在给我们带路。”

女孩扭头问:“它是要送我们一程吗?”

汽车停在红灯的十字路口,爸爸说:“它要一直把我们送到家。”

汽车转弯,行驶在一条大街上,路灯像哨兵给他们行着注目礼。

女孩突然说:“爸爸,怎么看不到那颗星星了呢?”

爸爸笑笑说:“咱们的车顶挡住了星星,没关系,它跟在我们后面,它会一直把我们送到家的。”

女孩说:“那你要开慢点噢,要不,那颗星星会赶不上我们的。”

爸爸点点头:“好的,我开慢点,我们等等它。”

到达生活区,女孩下车,走到空旷的地方。

爸爸指着夜空中的星星说:“朵朵快看,那颗星星已经停在我们头顶!”

女孩笑起来:“真的哎,它一定是抄近路超过我们的。”

爸爸偷偷笑着说:“嗯,肯定抄的近路。”

这天,爸爸带着女孩出门,小女孩问:“爸爸,咱们干什么去?”

爸爸说:“咱们去接妈妈!”

女孩拍着小手:“我好想妈妈,接妈妈去!”

爸爸高兴地点点头,带着女孩走出家门。

飞机场人山人海,彩旗飘扬。

女孩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你说出差,到哪里去了,这么久?”

身着蓝色航天服的妈妈,从怀里掏出一颗亮晶晶的星星递给女孩,说:“给!这是我在咱们的神舟星星上给你做的蓝星星。”然后,妈妈又从怀里掏出一颗亮晶晶的星星说,“这一颗蓝星星是留给我妈妈的!”

女孩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说:“妈妈,你原来是到天上出差,天上是什么样子?”

妈妈亲亲女孩的脸蛋说:“天上是蓝色的。”

女孩又好奇地问:“从天上看,地球长的什么样子?”

妈妈笑笑说:“也是蓝色的,其实我们是一个蓝色命运共同体。”

女孩仰头看着蓝色的天空说:“我以后能到天上的星星上旅游吗?”

妈妈轻轻抚摸着她的头说:“好好学习,你的梦会实现的,就像我小时候就做过摸星星的梦,这不实现了吗?”

……

附创作谈:

提炼感动的瞬间

山东 / 马新亭

总有一些事令人感动,总有一些人令人难忘。有时眼睛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耳朵感动得振聋发聩,有时心灵感动得心潮澎湃。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那些生活中感动的瞬间,又会让人泪流满面。时间一去不回,可是有些感动哪里也没去,一直备份在脑海中,日复一日在大脑的硬盘上回放。如雷锋、张思德、张富清……他们曾经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后来他们成为不平凡而受人敬仰的人,其实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最终成长成惊天动地的道德楷模和好人模范。作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这些不就是最好的素材吗?有空时我就细细琢磨那些感人的瞬间,慢慢提炼那些感动的浪花,反反复复修改那些难忘的记忆,于是就有一片片雪花一样的微型小说洒落到人间。有时我还想,把生活中一幕幕感动的瞬间提炼成一篇篇微型小说,不也是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吗?自己也从中获得充实与快乐。

那些感动的瞬间,有的亲身经历,有的亲眼所见,有的亲耳所闻。

一天吃着晚饭,妻子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我还从来没去看看天安门。”我一边装模作样的狼吞虎咽,一边抑制住心里涌起的海水说:“这好办,抽空我们去看看!”多年以来,为了儿子读书、工作、房子、结婚,妻子方方面面照顾得周周到到。面对风风雨雨,无畏无惧。孝顺老人,操持家务,里里外外,转眼头发花白。可她竟然忘了自己。我也还记得妻子原来说过,她小时候曾经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冰糕箱子,冒着酷暑卖过冰糕。我又想起我们当地电视台播放的一段新闻,一个老奶奶站在楼下接一个从楼上往下掉的孩子。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几个原型合成的,我脑海中一个好妻子的形象慢慢形成,于是创作了《天安门》。

小时候,我们过年是在鞭炮声中度过的,虽然一年只放一次鞭炮,却让我们终生难忘。后来禁放鞭炮,过年时冷冷清清。现在又可以限放鞭炮了。生活中有多少含辛茹苦的父母,把孩子抚养成人,宁愿还住在农村简陋的老屋里,也不愿意去城里宽敞明亮的楼房跟着儿女过。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从脑海跃然纸上,我创作出《红灯笼》。

王亚平是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两次执行神舟飞行任务。去太空空间站出差半年后,她平安回到北京。电视画面上,彩旗飘飘,人山人海,她从众人的手中接过孩子,搂在怀里,眼含热泪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令多少国人泪眼模糊心潮起伏。感人的一幕我同样久久难忘,一位好妈妈的形象,从天边飞到我眼前,《蓝星星》是一支妈妈的颂歌。

猜你喜欢

冰糕放鞭炮天安门
天安门前留笑影
牧歌飞到天安门
有趣的“冰糕棍鞭炮”
过春节放鞭炮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看升旗
爆红朋友圈的绿豆冰糕
放鞭炮
我的春节日记
我的春节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