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工匠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5-01-24李婵

标准科学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耦合逻辑;实践路径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5.01.002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新时代新征程,加快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1 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新时代工匠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元素和时代呈现;新质生产力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与新质态的生产关系共同构筑起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二者在起源、价值、目标三方面具有耦合性。

1.1 起源耦合: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系列探索与实践的产物

(1)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动展现的理论成果。自古以来,我国就推崇工匠精神,从庖丁解牛、百工之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如今的大国重器、载人航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久弥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土壤。从劳动价值理论与工匠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看,劳动价值理论是基础,是工匠精神的衍生土壤;而工匠精神则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实践中的转化与升华。于新质生产力而言,其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赋予了时代新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3]。

(2)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深化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是工匠精神形成的理论之基,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征途中、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实践中、在意气风发的改革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书写着中国奇迹,促使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匠精神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工匠精神更是作为第一批伟大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立足中国现实、解答时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彰显。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全面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

1.2 价值耦合: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都以“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中国品牌”为价值追求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即是打造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中国品牌”的转变,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赓续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4]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助力中国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精心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1.3 目标耦合: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都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民族复兴为终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装备制造业也好,大国重器也好,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新质生产力面向技术创新和知识快速迭代,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诸多强国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赋能;二者共同构筑成了国家经济战略变革跃升的关键要素,其终极目标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首过去、审视现在,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间的有机互动;展望未来,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工匠精神和新质生产力二者亦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2 新时代工匠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工程,伟大工程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新时代工匠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情感意志和思维行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勇毅探索。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精神支撑、注入人才动能、营造良好生态,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1 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精神支撑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其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工匠文化的基础上,在大国工匠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凝练而成,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助推新质生产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新时代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便是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依赖于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鼓励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工艺和技术的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坚持从各个方面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新时代工匠精神执着专注、注重传承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在于一时,在于久久为功,这就需要执着专注、注重传承的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内在品质是执着专注,择一事终一生,讲求专注投身的领域与技艺,不断磨练,永不言弃,进而取得卓越的成就。此外,传承精神意味着对前人智慧和技艺的代代相传,并在发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执着专注、注重传承的精神,确保了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忘根本,保持对技艺和文化的敬畏之心,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新时代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大国工匠的极致追求,正所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上,还体现在对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不断探索中,这种态度使得我们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精度和效率。

2.2 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当然是人才。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创新,本质是人才驱动。

(1)以工匠精神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的科技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其以新技术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大要素的变革,是技术赋能的高效能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5],为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高水平、高素质、高精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因为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助推生产力质态跃升水平。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激励人才创新创造,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2)以工匠精神催生把握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规律的领军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6]。当今时代,领军人才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力,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以工匠精神激活驾驭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的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产生新动能新优势,客观上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必须尽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这就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动手实践能力的能够驾驭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的专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其推动先进科技创新由理论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真正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而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2.3 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

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劳动、严谨细致、创新驱动、持久专注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生态。

(1)营造崇尚劳动的美好风尚。从“慎之劳,则富”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再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回首过去,是劳动谱写了时代的华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历史,展望未来,劳动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立足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由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只有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价值导向,笃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2)塑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到“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严谨细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各行各业都要把生产高精尖产品和提供精细化服务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就需要我们传承严谨细致的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弘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3)倡导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从“日新之谓盛德”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进取也,故日新”再到“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创新,不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四大发明,都折射出了创新之于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创新就像是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是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

(4)激发持久专注的敬业精神。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到“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到“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再到“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自古以来,专注细节一直都是中国工匠所秉持的精神。工匠往往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某一领域,这种持久专注和敬业精神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弘扬持久专注的敬业精神,以助推新质生产力的稳步提升。

3 结语

大国崛起,匠心筑梦。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传承工匠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良好氛围,从而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工匠精神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