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腔

2025-01-20姚文冬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5年1期
关键词:花腔升旗韵味

听一位摄影家讲课,他说每年国庆都去北京看升旗,拍一些照片。但是,至今他还没拍出满意的照片。他的技术很好,每次升旗也都大同小异,为什么会不满意呢?他解释说,形式上的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拍摄者的感觉,感觉不到位,照片就没有灵魂,这是靠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须要持之以恒地去寻找这种感觉,直到真正领悟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内涵。所以他十几年不间断地去看升旗。

这让我想起程砚秋先生对“花腔”的定义。何谓花腔?程先生说,戏台上的唱,纵然有节奏,有腔,若没有意义,或不问戏情,只为讨好出风头,就是花腔。这里说的“意义”“戏情”,应该就是摄影家苦苦寻找的拍摄时的那种感觉,也就是照片的灵魂吧。没有灵魂的照片,技术再好,也只是一种“花腔”。

的确,有的演员唱戏浮于表面,对剧情、人物缺乏了解,一味卖弄嗓子、耍花腔,哗众取宠,谈何韵味?京剧的韵味,从技术层面有很多处理方法,比如吐字、归韵、辙口等,达到字正腔圆,但内里实则是一个“情”字,包括对戏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更要对人物有感情——演员要无比热爱这个角色。人物是活在剧情里的,演员要捕捉的就是这份鲜活,而不是记住一堆音符和唱词。

所以,京剧演员大多不爱清唱,因为清唱入戏太浅,而且素面、便装,在特定的场合如晚会之类的娱乐活动中,只演唱一个选段,缺乏整出戏连贯演出酝酿出的情绪,短时间内难以与人物合拍,非但唱不出“情”来,还要迎合现场的氛围,与剧情脱节,便极易唱成花腔。确实如此,我们听演员的清唱,和他演整出戏时的这个唱段,韵味有明显差异——前者如同白开水冲了一碗速食清汤,后者则是文火慢炖出的一锅鲜汤。

即便真是做汤这等俗事,也需以“情”入味。有一天,我的心情特别好,买了猪肚和青菜,给家人做一道酸辣肚丝汤。我有预感,这道菜做出来肯定会令家人满意,因为我做菜时感觉非常到位,喜悦中洋溢着对家人的爱,所以做工精细,用料毫不将就,火候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家人果真吃得津津有味,连连称赞。隔了些日子,我又做了一回这道菜,却扫了家人的兴,直言没有上次好。这也在我意料之中,为什么呢?因为那天我情绪不高,身体也有些疲倦,但又无法逃避下厨,只好当成一顿饱腹的饭菜敷衍。配菜时又听妻子在客厅唠叨,这又使我平添烦躁。如此心境下,做出的菜能好吃吗?虽然材料与流程与上次相同,摆上餐桌也挺有样子,但情绪不对,菜就没有“灵魂”,就像戏台上的花腔。

有形无情之人事很多,如衣着光鲜却没有内涵的人、没有营养的客套话、陌生人逢场作戏的聚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花腔”。

(编辑吹优/图雨田)

猜你喜欢

花腔升旗韵味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长白山的杜鹃花(花腔女高音独唱)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天安门前看升旗
中吕 山坡羊 升旗(外四首)
升旗
升旗
秋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