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陷阱的识别与防范
2025-01-20何军
不合理低价游陷阱
不久前,周先生和好友一起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零团费”港澳六日游。然而,这场看似性价比极高的旅行却处处暗藏玄机。一路上,导游异常热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叫个不停,不仅主动搬行李,还亲切地和大家拉家常。每到一个购物店,导游就积极介绍各种商品,说它们如何便宜,功效如何好,仿佛每一家店都是不可错过的购物天堂。等周先生一行人满载而归后才惊觉,大家在不知不觉间居然花了八九万元,而且购买的商品大部分质量与价格严重不符。感觉到上当受骗后,周先生等人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投诉。相关部门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家旅行社在组织此次活动时并未向地接社支付任何团款费用,而是希望通过旅游者的购物消费来弥补出行成本,谋取利润。这种运营模式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明确指出: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这一规定如同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旨在保护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旅行社为了一己私利,置法律于不顾,采取种种手段诱导旅游者消费。对于此类违法行为,法律赋予了旅游者明确的维权途径: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旅游者有权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防范建议
在旅游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避免陷入不合理低价游的陷阱,成为摆在每一位旅游者,尤其是老年旅游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些低价旅游团主要以价格低廉吸引一些想旅游又不想多花钱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因为子女多忙于工作而无暇陪同,所以只能选择那些看上去经济实惠的老年旅游团。但旅行社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做赔本买卖,低价游甚至零费用游是不可能维持旅行社运转的,这时,他们就会通过让旅游者购物等方式来赚取钱财。如何避免陷入不合理低价游的陷阱呢?首先,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旅游者切莫被低价所迷惑,而应深入了解该旅游产品大致的出行成本。其次,选择有良好口碑和丰富经验的旅行社,他们不仅能为旅游者提供合适的旅游线路,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再次,签订旅游合同时,务必认真阅读并了解各项条款,特别是关于购物安排和自费项目的内容。只有明确了合同细节,才能在遇到纠纷时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旅行过程中,如遇到导游强制购物或推荐不合理自费项目,应及时向旅行社反映并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当地旅游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非法经营陷阱
王女士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了一家旅行社的广告,广告里列出了好几条性价比很高的小众游玩路线,感兴趣的王女士填写了相关资料。很快,就有工作人员联系她,并热情介绍了相关出行细节。王女士很满意,于是支付了一部分订金。眼看出游时间就要到了,可是当初联系自己的工作人员却没了音讯,感觉被骗的王女士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投诉。经过核查,这家旅行社并未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正式许可,相关工作人员擅自在网上发布广告、招揽旅游者、从事旅行社业务。最终,文化和旅游部门对该旅行社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并做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28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若要设立旅行社,必须事先获得旅游主管部门的许可,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且应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必要的营业设施,有符合规定的注册资本,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如果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旅行社业务,根据法律规定,相关责任人将会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防范建议
出游前选择合法的旅行社,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维持旅游市场秩序的支持。合法的旅行社应当持有《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旅游者在选择旅行社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该旅行社是否具备合法资质。这样,在旅游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得到保障。
住宿陷阱
李先生在某网络平台上为家人预订了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套房。然而当他办理完入住手续进入房间后,却发现房间的实际情况和网上呈现的相去甚远。房间不仅设施陈旧、墙纸剥落、床品泛黄且满是污渍,部分电器还接触不良,甚至无法使用。李先生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认为该网络平台涉及虚假宣传,要求全额退还房款,并赔偿相关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在本案中,作为酒店信息的发布者,涉案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已经构成虚假宣传。李先生完全可以依法要求网络平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退还房款、赔偿损失等。
另外,如果消费者是通过酒店官方网站预定房间或购买相关服务,遇到类似情况后,可以直接向酒店要求退款,并且可以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防范建议
多渠道比较通过网络平台预订酒店房间或服务时,消费者最好查看多家平台,参考其他用户的评论和建议,综合判断酒店的真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全而做出错误选择。
核实信息预订前,建议消费者直接与酒店进行沟通,确认房间类型、设施等关键信息,确保预订的房间符合自己的期望。也可以要求酒店提供最新的房间照片,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房间的实际状况。
保留证据如果入住后发现实际情况与预订时的描述不符,消费者应该及时拍摄房间的照片或视频,记录不符合预订描述的具体情况,然后向预订平台或酒店进行反映,提出解决方案,如更换房间、退还差价、全额退款、追加赔偿等。如果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或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购票陷阱
一到节假日,热门景点总是人山人海,排队购票的队伍常常延绵数百米。王先生一家人已经排队半个小时了,眼见当天门票即将售罄,王先生感到越来越烦躁。这时,一名自称景区工作人员的男子走上前,热情地告诉王先生,自己可以帮他购买景区通票,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入园,还能享受优惠价格。王先生听信了这名男子的话,购买了三套景区通票。但当王先生一家人来到检票口时,却被告知门票无效,无法进入。刚才那个热情帮忙购票的男子已不见踪影。
除了上述情况,不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还会遇到多种形式的购票陷阱。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宣称自己有内部渠道,可以买到折扣票或特价票,诱骗旅游者转账购买;当转账成功后,不法分子又会以“保证金”“手续费”等名义要求旅游者继续转账。
防范建议
出游前,旅游者可以关注景区官方媒体账号,了解最新优惠活动,确保自己获取的票务信息是准确和可靠的。为了避免上当受骗,旅游者千万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蒙蔽,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最好通过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售票点购票,官方渠道通常会提供正规的发票和凭证,一旦出现票务问题,旅游者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投诉和维权。
另外,非法营运车辆、阴阳菜单、虚假景点、三无特产这些旅游陷阱也存在于旅游的各个环节。识别并防范这些旅游陷阱,既需要旅游者选择资质全、信誉好的正规旅行社,提高防骗能力、保持理性消费,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检查、建立投诉机制。只有多方合作,才能更好地抵制旅游乱象,维护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