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寺前,可盐可闲
2025-01-19金义涵
密密的房檐、朴拙的青瓦、斑驳的白墙,这是历经风雨的寺前街留给我们的模样,质朴、自然、温暖……
我是龙湾永强人,来这里寻回一段旧时光。
有盐
漫步在黑石铺就的街道上,路面凹凸不平,两侧是用青砖白瓦重重叠叠堆砌的石墙,墙缝里生长着细草。目光顺着墙向上望,不禁惊叹古人鬼斧神工的建造技艺:屋脊高耸,飞檐翘角,雕刻精美。忽然,一缕淡淡香气吸引了我的注意,是一棵高大的香樟古树,树的旁边立着一面小旗子,上面写着篆体的“盐”字。我看得入了神,耳畔响起讲解员的声音:“我们瓯越先民‘煮海为盐’。这里曾是温州最早的盐场,宋时成为温州四大盐场之一,商贸频繁往来孕育出了寺前街……”正所谓“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来到寺前街,可少不了与盐文化来一场邂逅。很多上年纪的人还能回忆起盐场曾经辉煌的历史。蒸发、打花、结晶……对于那繁忙的晒盐场景与复杂的晒盐工序,他们如数家珍。
有咸
继续行走,两边是仿照盐田造的石子坑。我被路边的石块吸引住了,有的上面刻着不同字体的“盐”字,或灵动秀雅,或矫健雄浑;有的上面刻着永嘉俗语,比如“菜无盐没味,田没肥无谷”“嘴嘴淡起,盐摸把擦擦”……我们不由自主地学着用温州话念了起来,吴侬软语惹得大家忍俊不禁,一片欢声笑语。
永嘉自古产盐,口味上以咸鲜为基调,所以温州的特色小吃也是酱香四溢,令人百吃不厌。来到寺前街,一定要打卡百年老店——学林馄饨,颗颗馄饨圆润皮薄,鲜嫩多汁。这家在寺前街经过了四代传承的老店,如今呈现出满满的年代感,透过它,仿佛能窥见几百年来寺前街的兴盛与辉煌。听老师讲,那时的寺前街是一条三百八十米长的街市,南北走向,是旧时永强文化交流的中心,有包括鱼咸业在内的九大商业公会,能在这里买到炊虾、黄鱼鲞、咸鱼、目鱼鲞、鳗鲞、鲳鱼鲞、鱼生等,特别适合爱吃咸口的人到此一游!
有贤
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永嘉道德之乡,贤哲相踵,前辈虽往,风流犹存”,吴表臣、张璁、五都王氏、李阶等文化先贤的事迹至今仍在永强人口中流传。漫步寺前,我们能看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古迹:郑张尚芳故居、吴佐卿鱼咸行、何大生、何恒法古民居建筑群等。
就在前两天,永强举行了隆重的汤和信俗活动。永强的重大民俗活动,都要经过寺前街。汤和是朱元璋时期的抗倭名将,永强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会在中元节这一天举办“汤和出巡”“追悼倭难亡魂”等游行仪式。数千人的游行队伍,如长龙一般,浩浩荡荡,方圆几里的街市,铺着鲜红的地毯,逶迤相连,两旁插着鲜艳的旗帜,相映生辉。各色人物造型活灵活现。尤其是滚龙灯,龙头和龙身在滚动的过程中形成“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字样,令人拍手叫绝。
有闲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寺前街在几百年的风云变幻中也迎来了自己崭新的时代。
2020年,龙湾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发文并成立了“寺前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几年不断发展,如今的寺前街以传统水乡商贸街格局为重要载体,传承永嘉盐场千年文化。
岁月悠悠,午后的时光异常悠闲宁静,我们一行人走进新修的寺前街街史馆,墙上写着“千年市廛,中国禧街”几个醒目的大字,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证人生八大喜事。史馆的地面上是由石板拼成的“永嘉场图说”。墙上的壁画内容丰富:在盐艺图上,我们了解到盐的制作过程;在盐田图上,我们看到家乡的旧貌;在盐史图上,我们学习到了盐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在盐官图上,我们欣赏到了各朝盐官不同的服饰……我被这里的历史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永嘉场”。
在未来,寺前街还将继续打造六大场景,其中“滨水榕景小丽江”“书香升平繁光里”等板块,便是闹中取静,致力于打造城市休闲慢生活,给人们寻一方净土,于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觅一片安宁。我也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寺前街能重现昔日辉煌,发展为新时代“顶流”。
夜幕降临,复古的街市、热闹的灯火、熙攘的人流……很多事物会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但也有一些历久弥新,正如今天的寺前街!
发稿/庄眉舒
@指导老师/项静怡:小作者文笔细腻,构思巧妙,不仅描绘了眼前的风景,更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激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