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的暖与冷
2025-01-18陈恒舒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在长平之战中,廉颇因为秦国的离间计而被赵括取代,失了兵权,门客纷纷离去。后来赵括兵败身死,廉颇被重新重用,原来那拨门客又回来了。廉颇很生气,说:“你们走,不想看见你们。”有个门客笑话他说:“天下人交往都是看利害关系的。您得势我们就跟着您,您失势我们就离开,这是人之常情,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司马迁讲这个故事,显然是有影射的——他触怒汉武帝被判处宫刑时,遇到的就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的窘境,与戴表元批评的“一经患难,反面如不相识”的情况如出一辙。而戴氏笔下这两位市井歌者的交往,却让那些趋利避害的“衣冠士大夫”汗颜。
乱世之中,个人命运变化无常,原本同为歌女的好姐妹,一个嫁给高级武官,一个嫁给普通百姓,境遇可谓判若云泥。这位官太太能够不忘旧友,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帮助旧友的方式,不是让她与自己同享富贵,而是让她教家中的婢女唱歌,按时结算学费,帮她补贴家用。这样既给予了实际的帮助,又照顾了对方的自尊——不是攀附权贵不劳而获,而是发挥所长自力更生。至于考核教学成果,学员学得不好还要问责,那意思是,我可不是让你做做样子,要教就得尽心尽力——同样是要打消对方以为自己在施舍的顾虑。境遇不好的那位,贫穷却坚决不蹭旧友的富贵,但念及旧情还是前往见面,并接受了对方给自己安排的工作,而且兢兢业业;受到责备时,虽然心里不好受,但她显然理解对方的良苦用心,因此终无怨言。两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肯实实在在为对方考虑,这样的情谊如何不让人心暖,令人羡慕?
文章末尾,戴表元还提到了两种“议者”的论调。一种骂“贵幸者”:你帮人家,怎么还苛求教学成果?真念旧情就别那么苛刻呀!一种骂“贱穷者”:你不是有志气吗?有志气怎么还迎合人家有钱人?这样的论调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冷嘲热讽,求全责备,鸡蛋里挑骨头的看客,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我仍然相信,人与人之间就是有这样真挚、朴素的情谊——愿意相信,它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