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阅读如何给我们精神养料
2025-01-18黄西蒙
经常有朋友问我,是否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古典文化。我的回答都是:“若能做,尽量去做。”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感到古典阅读对于塑造一个人精神底色的意义。
好的古典阅读,确实应该从小抓起。因为人在孩童时,模仿能力强,记忆力也好,很容易学习新东西。孩子不可能对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如同形成“肌肉记忆”,如果能有初期阅读的记忆,在长大之后,就能更加轻松自然地深入学习。更何况,兴趣是最关键的。如果孩子从小就对唐诗宋词、历史风云感兴趣,长大了也会进行自主学习,而且那些远隔干百年的信息——历史朝代、事件、人物或经典古诗文的句子,都如同熟悉的朋友,会让其真正爱上古典文化。
还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何故,我对街边的报刊亭里摆出的一本《史记》产生了兴趣,大概是之前从其他什么书上知道了这本经典名著,就总想找机会看看。拗不过我的要求,父母只好买来,但这本厚重的《史记》全是文言文,且字又小又密,我当时根本看不懂。父母见我有阅读兴趣,就去专门买了一套少儿版的《史记故事》,图文并茂,阅读就简单多了。我后来时常想起这件事,如果当时因为看不懂而产生畏难心理,就会错过《史记》这部经典了,甚至会在后来的学习中产生心理阴影。可见,合适的古典阅读方式,乃至合理的接触时机,都是必要的,过早或过晚都是不妥当的。
甚至在阅读经典的顺序上,也是有讲究的。前不久,我与广东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交流,问她如今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是怎样一个顺序。她给出的顺序是:初中读《西游记》《水浒传》,高中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然而,我的看法与她不同:《红楼梦》是最后读的,这算是多数人的共识;但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应该是最早阅读的,而《水浒传》应该放在后面,至少要在《西游记》后面。我认为,《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里价值观最为传统的,也可以说是最保守的。它没有其他三部中那种很强的反叛性,而是呈现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忠义精神乃至正统叙事等。这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或许,一个人在成长之后,特别是接触到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晦暗后,会认为《三国演义》的精神内核太“简单”或“传统”了,但我们仍需延续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也符合一个人从天真走向成熟、从简单转向复杂的自然过程。若孩子在不够合适的年龄和阶段去直接阅读四大名著,反而容易失去对经典的感知直觉,甚至造成误读与伤害。比如将水浒故事简单看成“江湖道义”与“打打杀杀”,将红楼世界肤浅地理解为“儿女情长”与“才子佳人”,就可能是在不妥当的时机阅读造成的后果。
成年之后的阅读也是如此,读书越多,涉世越深,就越能体会到古典阅读对促进一个人成长的后劲。
在读研之后,我的学习方向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且需要浸润在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世界里,在知识信息与思维方式上,受到更多来自西方哲学特别是20世纪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我对西学涉猎越广,对当代的文学、文化问题关切越深,就越发意识到拥有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的重要性。没有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深切之爱,没有在国学世界的基础学习与漫长修行,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的,也无法在喧哗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获得扎实的精神之根。
拥有比较文学的视野与思维,就能寻找到古典阅读与西学学习的“连接点”。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就以脑洞大著称,她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小说里呈现的写作灵感与文本结构,乃至文学气氛,都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故事有相似之处。每次阅读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我都会想到蒲松龄。或许在文学世界里,他们会是跨国的知音吧,都是善于用超自然元素来写现实的高手。甚至在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作家的小说设计里,也有类似“聊斋”这个“元宇宙”的框架,虽细节不同,但整体结构与思维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西方文论时,这样的中西参照案例就更多了,甚至有些西学经典的灵感直接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曾经深受弗洛伊德影响、后来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终身服膺于中国道教文化。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与过去不少西方哲学家过于看重逻辑与理性不同,他的思想更加超越,也更加逍遥。我在阅读柏格森的作品时,就经常想到庄子。或许,在精神的天空下,这对相隔万里、相距千年的思想家,都曾仰望浩渺的星空,随着自然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心灵的悸动。
可见,探索越深,就越发现中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合流的,而有国学的基础,也能帮助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时具有更强的洞察力。
从文学创作来看,优秀的当代作家也是需要古典文化打底子的。不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民俗文化,都能给作家带来灵感。比如,莫言在纸上构建的“高密东北乡”,显然不是对福克纳或马尔克斯的简单模仿,也结合了不少具有古典意味的“地方性知识”。哪怕这些知识和信息是他从家人那里听来的,也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而具备较为深厚的国学底子的作家阿城,其创作风格与文学内涵也不同于多数作家。在名篇《棋王》里,他展现出道家思想的精神超越感。哪怕是在知青文学、寻根文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其创作也能超越时代局限,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可以说,不论是创作者,还是阅读者,不局限于某种文化视角,才能更加从容地漫步于人类精神文明之林。古典阅读提供的丰富视角与精神养料,让人受益终身。它或许不会突然呈现出什么功利意义上的“价值”,却能“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之中让人汲取前行的动力。
(选自2024年11月8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阅读点击
古典阅读对于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