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味

2025-01-18陈蔚文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5年1期
关键词:在世木槿花凉皮

山东寿光的文友苏抱琴曾在文章中提到,将槐花连穗摘了,洗净煎饼——这样的阅读经验我倒不陌生,常有北方的作家写槐花的烹饪方法——我从未亲尝。在南方城市,连槐花都少见,更别说用它做饼了。抱琴还写,贫瘠年代没什么新鲜之物可吃,祖母夏日常摘了南瓜橙红艳丽的大花入烩。一盆子南瓜花洗了,拌上面,做成面疙瘩,下到有油花的开水锅里。读这段文字时,正是南瓜的开花季。这种做法我从没试过,却让我想起年少时在父亲工作的空军部队,有炊事员家属也采了一箩金黄的南瓜花,炊事员裹上面糊油炸给我们吃。那是我头一回知道植物的花可食。

在沪工作时,有位北方女同事,她很少吃米饭,再忙也要抽空自己擀面、烙饼,周末做凉皮。她和我们说起拌凉皮和制作油辣子的方法,聊得兴兴头头。我当时有点儿不解,一份凉皮而已……后来想,她聊的是乡情,吃的是乡愁,如同父亲常两眼放光地向我们说起金华的诸种食物一样。

吃什么,怎么吃,透露着一个人的习惯,一个家庭、一个地域的习俗。我想起每年春天,南昌的菜场会有栀子花出售。不是那种洁白的鲜花,是焯烫过变成褐色的花朵。论斤称,半斤花搭配韭菜,可炒两盘。买回来洗净,起锅倒油,最好加一点儿猪油,放入栀子花炒,再加韭菜,吃辣的也可加一点儿青红椒。翻炒均匀,起锅前淋一勺米酒,有奇特的香气。花香与春韭的味道交融,于我那是每年南昌春日气息的一部分。如买鲜栀子花,可挑小朵,去掉花蕊,清洗,沥水,再焯水,炒食。或许是我寡闻,在其他地方我没见过这种吃法,包括有着食花风俗的云南。

前阵子去赣南客家地区采访,上来一道臭豆腐,当地叫盐蛋豆腐,与我故乡金华的臭豆腐形貌相似。我怀着期待品尝,却是另一种味道,颇感几分失落。童年暑假,回爷爷奶奶家,奶奶常带我们去豆制品店买臭豆腐,青灰色的小方块,配兰溪本地产的白辣椒与虾皮炒。那个味儿,起初别说吃,闻起来也避之不及。逐渐习惯后,我竟爱上那种特别的味道。爷爷奶奶过世后,我久未吃过。有一次特地向老乡前辈请教这种臭豆腐的发酵工艺。他替我问了几个“吃货”,都答不出。又请常买菜的老婆舅去向做豆腐的小商贩请教,说豆腐要用头道新鲜的豆浆煮,再加炒盐和花椒发酵,才能制成这种特别的臭豆腐。

有一次在南京会好友,我在她住的小区采了木槿花炒蛋,她讶然这还能人烩。我说这是与我外婆有关的记忆。外婆说木槿花可食,清热利湿。她在世时会采木槿花烧蛋汤,起锅时撒一把青葱,红红白白,煞是好看。南方木槿丰茂,外婆去世后,见到木槿,我便会想到外婆和木槿花蛋汤。

外婆去世前,冬天,身患沉疴的她几乎吃不进什么。然而有一次我去看她,她突然说起想喝河蚌汤,要那种细长的河蚌,不要扁圆的,搁几块排骨,加一些萝卜。外婆在此前从不提可能麻烦儿孙的任何要求,仿佛对自己好点是种罪孽。但这次她提出了,并说:“你外公在世时做过的……”我恍然,在临终的日子里,外婆终于逾越她一贯的隐忍,借一道食物把对丈夫的思念说了出来。

外婆在世时,常提到外公在世时的种种:他为邻人开的方子,讲过的古,做过的饭食。习中医的外公擅烹饪——清寒岁月,他仍会勉力为一大家子做好吃的,其中有道薯粉丸子,那是他的家乡江西抚州的风味吧?红薯粉调水捏成扁丸状,关键得用滚热的土鸡汤下丸子,吃来鲜美、筋道。外公去世后,逢春节,外婆必做这道菜,袅袅热气中,弥漫着这个大家庭特有的味道。

86岁的外婆去世之后,一家子即使聚餐也是在餐馆。这道菜从此匿迹。

一方食物养一方人。岁月与记忆,最终会以柴米油盐的方式定格与传承。不论多么宏大的历史,其深处也会传来汪曾祺先生笔下“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选自2024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点击

你如何理解文末画线的句子?

猜你喜欢

在世木槿花凉皮
木槿花开开满夏
开放的花朵(组诗)
木槿花
夏日里不可慢待的那碗凉皮
海德格尔“在世”学说对解决环境危机的启示
当我不在世的时候
乡村旅游不再是“门票+凉皮”
黑凉皮
毛主席在世时两次拒上人民币
2招巧辨色素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