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索0—6岁家庭教育中如何预防养成“巨婴”心理
2025-01-16肖玲向琼香
摘要:0至6岁被视为个体心理成长的黄金阶段,在此期间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具有长远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如果任务完成得不好,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巨婴”心理就是一种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过度依赖、自私自利、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等,其产生折射出的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预防“巨婴”心理养成的策略:(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二)培养与协助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三)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五)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作息;(六)避免唯智力论。
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6岁;家庭教育;“巨婴”心理
中图分类号:G78;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140-04
Exploring the Prevention of “Giant Infant” Psychology
in 0-6-Year-Olds’ Family Education
—Based on Erikson’s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Xiao LingXiang Qiongxiang
(Geely University of China, Chengdu 641423)
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0 to 6 years old is a critical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family education during this stag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one’s personality. Erikson’s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utlines various stages of psychological growth, each with distinct tasks that need to be completed. If these tasks are not well-completed it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unhealthy psychology in individuals. Among them, “giant infant” psychology is an unhealthy one marked by excessive dependence, selfishness, and lack of autonom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is psychological state reflects problems in the growth process.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iant infant” psychology include: (1) Providing children with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trust; (2) Fostering and assisti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3)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inter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4) Developing children’s resilience to setbacks; (5) Planning children’s daily routines reasonably; (6) Avoiding an exclusive focus o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Keywords: Erikson’s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0–6 years old; family education; “giant infant” psychology
人格是心理行为产生的基础,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幸福依赖于人格的健全和健康。0—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出生,便有了心理活动,也就有了人格。健康的人格应当从小抓起,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不正当的教育将导致孩子形成“巨婴”心理。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养成“巨婴”心理。
一、“巨婴”心理与家庭教育
近年来“巨婴”一词已成为网络的流行语,“巨婴”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武志红所提出,他曾提出一个观点:“多数成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等同于婴儿阶段”,这意味着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并未超出婴儿期的范畴[1]。对于“巨婴”的含义,根据《人民日报》的阐述,“巨婴”指的是那些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规则、不受道德约束的人群;他们面对出乎意料的情境时,往往无法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且非理性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目前,学术界针对“巨婴”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探讨了这一话题。有研究者描述了大学生中典型的“巨婴”特征,表现为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层面的不成熟,具体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规划不足以及挥霍父母辛勤所得等方面[3]。在实际生活中,“巨婴”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任何表现出情绪波动大、过分依赖他人、心理不成熟、缺乏理性判断、自主行动力弱等特征的人都可能被贴上“巨婴”心理的标签。
“巨婴”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非常紧密,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在成年后表现出“巨婴”心理。究其原因,0—6岁家庭中的不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一)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有些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完全进行满足,给孩子造成虚假的优越感,这不利于以后孩子自我价值肯定和实现。也有家长给孩子提供过多的便利,孩子没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孩子长大后形成自私、依赖的心理。还有些父母会为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孩子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无助感。(二)过度控制。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事情过度干涉,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以及交友等,以自己的意愿来规定孩子的所有。孩子没有自主权更没有选择的空间,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发展个性的机会,更不要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三)把智力放在第一位。家长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力,盲目地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不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孩子人格、习惯和健康情绪的养成。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四)忽视或虐待孩子。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顾,没有危险就是爱孩子,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无法和外部世界建立信任感。还有些家长会对孩子实施家暴,甚至以其他方式虐待孩子,孩子在成年之后会对外部世界充满恐惧和敌意。
从“巨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有“巨婴”心理状态的人往往过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而这些很多都来源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八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会对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人的心理品质为什么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可以从各个年龄段进行追溯,促人反思。埃里克森将0—6岁幼儿的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5岁)。此阶段标志着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在此期间,除了确保婴儿得到充分的饮食和保暖外,还需关注婴儿开始认知周围人群,尤其是父母。在此阶段,婴儿逐步构建起对世界的初步信任感。当婴儿有所需求时,父母的及时出现对于建立信任感至关重要。如果这一时期婴儿能从家庭中获得爱和温暖,孩子便能感觉到安全和信任,这种感觉会扩散到对周围世界,感觉到所有人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可以信任的。反之,婴儿如果不能从家庭中感受温暖和爱,他就会产生怀疑和不安,也会对外面的世界感觉恐惧和不安。这种不信任感会伴随儿童的整个童年时期,甚至对他整个成长都会有影响。但是,信赖型孩子由于勇于期待和充满梦想,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有着很强的方向感。反之,他们会因为不敢希望,时时担心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4]。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及怀疑的心理冲突(1.5—3岁)。此时期的孩子已熟练掌握诸多基本技能,如言语沟通、爬行及行走等,并能够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坚持或放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意愿,即决定自己愿意做什么或不愿意做什么。此时,孩子将经历首个“反叛期”,导致亲子间的矛盾加剧。在此期间,父母需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规范。例如,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使其对随地排泄的行为产生羞耻感;同时,还需教导孩子定时进餐,节约粮食,让他们对浪费感到可耻。此外,埃里克森认为在此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自主性。这是由于孩子在这一时段里,逐渐产生了独立的意识,他们不断地使用“我”“我们”“不”等字眼来对抗外部世界的束缚。而父母的要求通常和儿童的自我控制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选择袖手旁观而不加以引导,则可能会阻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反之,若管教手段过于苛刻,则会损害孩子的自制力及独立意识。倘若父母未能在适度保护与过度惩戒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孩子可能会对其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并且变得容易羞怯,这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埃里克森认为,只要掌握好“度”这个问题,就能在孩子的个性中培养出好的“意志”。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心理冲突(3—6岁)。此时期内,孩童的身体与心理持续成长,不仅追求自我掌控,还显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希望与外部环境交流互动。此时,他们的活动领域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通过模仿成人的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乐趣。在这一时期,若儿童展现出的自发探索行为得到成人的支持与激励,则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孩子日后成长为具备责任心与创新精神的个体至关重要。反之,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与独立行动加以嘲笑或过度约束,那么孩子可能会渐渐失去自信,并减弱其主动探索的精神,更可能倾向于依赖他人规划的生活路径。当儿童的积极性超越了内心的愧疚感时,他们便能够获得一种目标明确的特质。埃里克森认为目的就是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一种勇气,不会因想象的失利和恐惧限制。
三、预防“巨婴”心理养成的策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内心的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格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极为重视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醒家长重视孩子每一阶段的人格教育和培养,以形成积极良好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这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个体的人格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很好地化解上述“巨婴”心理的养成[5]。0—6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该时段家庭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婴儿刚出生时,是十分脆弱的,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他会感到不安,母亲作为首先与婴儿接触的人,一定要多拥抱和抚摸孩子,给予足够的爱和呵护,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父亲需和母亲一起保障他在一个温暖、安全、有人关心和呵护的环境中成长[6]。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不仅仅是只有生理上的需求,同时也有感情上的需要。孩子会逐渐从意识上认识与自己亲近的人,父母在孩子哭或饿时及时出现,会让孩子建立信任感。孩子能爬或者行走后,父母不能自己去看电视或者打游戏,应该在孩子的视力和听力范围内陪伴孩子。父母在对0—6岁的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当亲自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呵护,不要因为孩子不懂事或者年龄小就对他们进行忽视或者交给保姆,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发展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对周围人和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当父母带孩子到陌生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如果孩子感觉恐惧不安,父母需要了解原因,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地让他们适应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培养与协助孩子的独立自主性
当孩子长到一岁半左右,儿童越来越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也逐渐丰富,能够简单和他人进行交流。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想要掌握自己的行为,挣脱他人的束缚,开始有了自主性。家长应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上厕所等基本行为。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擦桌子和收拾玩具等。此外,家长还需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环境,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世界和发现新事物,和孩子一起进行各种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以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增加对自己的认可。
(三)鼓励孩子与外界交往
埃里克森强调,在儿童3—6岁这一年龄段,随着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人类特有的神经系统,它通过抽象的语言和文字符号来反映现实的事物或现象。功能的快速提升,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互动。此阶段的孩子们常常幻想自己能扮演大人的角色,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此,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并支持他们主动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增加与其他人的互动机会。在此期间,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机会来训练其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以强化其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其社交技巧。
(四)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在0—6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意识到挫折和失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父母可以适当地训练子女对挫折的承受力。小孩有麻烦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教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的生活中鼓励孩子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和体验,让他们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克服这些困难,他们的抗挫能力会得到提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这将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一些有关挫折的故事或绘本,让孩子了解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并且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克服。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抗挫能力。
(五)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作息
孩子身心健康离不开合理的生活作息,家长应该为孩子制订明确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就餐、午睡、游戏、洗澡和睡觉时间。当然,让孩子在白天保持适量的活动量也是必需的。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独自入睡,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主作息的习惯。另外,家长需要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要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特别是晚上,过多使用电子设备不仅影响孩子的视力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合理的生活作息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耐心,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六)避免唯智力论
0—6岁是儿童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的智能发展上。父母要重视儿童的综合发展,包括情感,认知,社交等方面;不仅是智商,还包括了全方位的体能开发。在0—6岁的年龄,游戏中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技能。家长可以陪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鼓励孩子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生活。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家长需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避免孩子将来养成“巨婴”心理,家长可以通过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重视孩子各个阶段的需求,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建立积极的人格,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好地适应社会,迎接生活的挑战。
四、结束语
0—6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未来发展。通过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健康的家庭教育应着眼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引导。避免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唯智力论以及忽视或虐待等不当教育方式,转而采用鼓励独立、培养抗挫能力、合理规划生活作息等积极策略,对于预防“巨婴”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们旨在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家长应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主、责任感强的人格特质,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武志红.巨婴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
[2]先睹为快!2018年十大流行语新鲜出炉[EB/OL].澎湃新闻网.(2018-12-03)[2024-07-10].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1133.
[3]陈萍,郑罡,杨江帆.大学生巨婴化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评论,2018(4):89-91.
[4]白梦妮,赵乐华.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谈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305-306.
[5]刘红.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探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30-34.
[6]白秀杰,雷丽.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4):82-86.
作者简介:肖玲(1985—),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吉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向琼香(1988—),女,汉族,四川通江人,吉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