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5-01-16梁佳王刚锋叶敏

西部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管理人员辅导员

摘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共同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与重要使命,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二者有效协调配合有助于整合育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意识不强、机制不畅通、形式单一和机制未健全等问题,其协同育人的路径在于:(一)强化育人意识,明晰双方责任;(二)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规范运行;(三)搭建育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四)积极创新探索,构建育人新模式;(五)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134-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双创指导能力提升体系研究”(编号:2023JSZ015)、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交通特色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GH22Y1274)、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改革研究”(编号:ZJJY2022ZD1)的研究成果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dministrators and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Liang JiaWang GangfengYe Min

(School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nd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r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significant miss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ituting an essential force in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can help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chie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form a synergistic force in education, thereby better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cultivating highly skill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awareness, inefficient mechanisms, monotonous approaches, and incomplete systems in thei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strategies for thei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clude: (1)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mindset and defin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sides; (2) Perfecting the system framework to ensure orderly operations; (3) Establishing platforms for education to boos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4) Making innovations to develop new paradigms in education; (5) Intensifying promotional guidance to create a conducive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 counsel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在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在治校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通过开展“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即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系统而又完善的“十大”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即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与指导,助力其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升[2]。

全员育人意味着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国内众多学者对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大量地探究,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工作路径和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3]。除了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外,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作为全员育人队伍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他们的培养对象相同,但工作方法和措施不同,工作内容相互交叉且相辅相成。辅导员负责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是学生的人生启蒙导师和良师益友[4];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高校党建、人事人才、教务、学科建设、实验室和后勤保障等党政管理工作,是高校运行的纽带和桥梁,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及协调能力;两支队伍虽然有明确的职责划定和界限之分,但双方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可有效增强育人力量。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深刻探讨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多角度提出协同育人的方法和路径,有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协同育人机制概述

协同理论认为,在复杂综合系统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要素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某一目标,使系统整体效能大于各要素之和,实现效能的最大化[5]。协同理论一经提出,学术界众多学者便将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开展大量地研究,并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文社科领域等方面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基于协同理论的认识和观点,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除了规范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外,还要不断加强和挖掘校内各类不同育人主体的资源和力量,汇集他们在全员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特长,凝心聚力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在育人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亲近和天然优势,具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可以弥补高校在育人方面的人员不足,有效地壮大全员育人的队伍,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达到1+1gt;2的育人效果。在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下,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配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将高校两大育人主体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创新教育机制,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培养一批又一批更优秀的大学生。

二、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在情感认同、思路方法及工作方式上更容易与辅导员达成共识。高校通过将两者资源有机整合,相互作用,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管理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6-7]。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各项政策和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思想政治觉悟较高,党政业务精通,服务于广大师生,其工作作风、言行举止和办事态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8]。在开展育人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各项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通过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校内育人环境。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一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掌握学生思想情况和学习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大学生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双方坚守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育人优势,通过内外配合,资源共享,融合贯通,实现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拓展了育人渠道,增强了育人力量。

(二)潜心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辅导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理应成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在信息化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从网上或自媒体获取信息较多,接受的知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广泛化,从而引起大学生个性化特征逐渐突出。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元化的知识影响下,大学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难免会受到各种思潮和不利因素的干扰,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或指导,再加上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思想上容易出现滑坡或迷失现象,势必会导致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受到影响。虽然高校学工部门、就业部门会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但是毕竟人力、物力和精力有限,难以说服学生,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共同进行引导教育。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思想觉悟高、社会经验丰富,双方密切对接、相互配合、潜心教育,全方面、深层次和多角度地做好大学生的关心关怀和指导工作,对其进行政治观念培塑、道德规范传导,帮助大学生度过人生迷茫期,解决心理困惑和学业压力,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立足优势,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是高校育人队伍的重要力量,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在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方面具有独特天然的优势[9-10]。辅导员则具有丰富的日常管理经验,能够以自身丰富的工作和学习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号召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大学生人生导师,在校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双方立足各自岗位优势,加强沟通交流,实现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让大学生在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又可以提升管理知识、实践水平和组织沟通能力,使大学生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迈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作为高校“三全育人”主体中不可或缺的育人队伍,各自承担着党政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等职责,两者之间协同配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式,然而,在实际开展协同育人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

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对协同育人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简单地将育人工作认为是专任教师或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忽略了自己作为管理者和人生导师对于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即使他们参与育人工作,往往存在各自为战,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效果也不尽理想。虽然会组织协同育人活动,也仅仅在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等方面,这些基础层面的活动,较难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主动沟通较少,被动交流较多,表现在只有当所带班级或大学生出现紧急问题时,双方才会及时互通信息、剖析原因、商讨对策,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业上的问题。

(二)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不畅通

在大学生的培养与管理等方面,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盲目开发、职责不清、责任不实、无人管理等具体问题,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关系,容易导致协同育人合力不足、成效不显著。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制度不规范、服务和保障不到位,从而导致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育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有效利用。当前我国高校对管理人员多侧重于日常考勤、党政重点完成情况及荣誉成果奖励等方面,导致管理人员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等环节指导欠缺,导致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三)协同育人的形式单一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管理人员以多年的党政管理经验能为高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如果没有辅导员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并给予提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管理人员与学生往往达不到真正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在开展育人过程中,双方仅仅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谈心谈话等形式进行,与学生沟通时间较短、交流不充分、载体不够丰富,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会导致双方在尊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方面存在不足,最终会导致育人实效不佳。因此,协同育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创新等显得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化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调动双方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精准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提供保障。

(四)协同育人的考核机制未健全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对管理人员年度考核时主要通过个人述职的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且根据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奖励性绩效分配,在业绩考核方面并没有体现参与“三全育人”的观测点,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导致其绩效工作量不能很好地体现。另外,高校对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奖评优等事关本人切身利益方面,未能将协同育人的因素进行考虑,这些都导致行政人员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高校对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方面的考核都认为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缺少了精神层面的宣传和物质层面的奖励,这就导致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激情和意识不强,从而导致育人合力不够。

四、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破解双方协同育人的现实难题,扎实推进育人工作走深走实。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坚持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效果导向,有机联动、并向而行,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形成育人的聚力合力,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育人体系。

(一)强化育人意识,明晰双方责任

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做好协同育人基本前提是双方要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上达成共识,才能为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1-12]。在目前的教育体系和环境中,协同育人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队伍,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养,认清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双方要树立大局观和全局意识,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责任,认同彼此工作,尊重对方想法,发挥各自育人作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内在动力。二是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践行“一线规则”,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全面而又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通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经验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诉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从理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求同存异,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共同来完成育人工作。

(二)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规范运行

完善的制度是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高校需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相关制度体系,来保证全过程育人的可操作性、长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并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持续推动协同育人的落地生效[13]。一是高校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各项管理、服务、教育制度中增加相互对接的制度要求以及相关标准,要求各单位、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育人职责,从而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合理、合力育人[2]。二是高校建立健全过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将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地位同等对待,并给予相同的资源投入,要以育人实效为导向,将双方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成效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奖评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在职称评定时为其开放绿色通道,充分调动双方开展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建立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定期会商或随机沟通制度,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收集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反馈与建议,为管理人员制定政策或者优化流程提供一些建议,双方在了解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后,共同研判形势,共同商议方案,共同制定措施,进而优化相关流程和政策,有效发挥各自在本部门本岗位本领域的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搭建育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

育人平台建设对于开展育人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高校应建立由管理人员、辅导员为主的协同育人工作队伍,搭建管理人员、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平台,如建立微信群、QQ群和“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工作室”等,促进协同育人团队交流学习规范化、日常化,方便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时,随时与管理人员、辅导员沟通交流,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实际困难。二是鼓励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任务后,与辅导员共同开展工作,如走访检查同一宿舍,关切大学生生活状况;共同上一堂课,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共同举办主题班会,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共同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等。通过搭建平台,共同开展活动,协助解决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得到提升。

(四)积极创新探索,构建育人新模式

高校应该积极创新探索,在协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要运用自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联动[14]。一是高校根据班级设置情况,聘任管理人员担任“思政班主任”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指导、帮扶帮困等工作,通过双方协同工作,以人格魅力和管理水平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协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聘请优秀校友和专家,开展校友大讲堂、论坛和学术讲座等,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分享人生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学术知识,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全程协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三是管理人员与辅导员在开展协同育人时,要不断拓宽思路和方法,开拓视野,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构建立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以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开展育人工作。

(五)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为了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高校必须立足育人的使命,发挥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做好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舆论引导,在全校师生中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一是高校要做到对育人队伍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每年及时更新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状况和发展情况,并在重大节日开展关心关怀活动,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厚植爱校之情,为育人工作提供坚强后盾。二是高校宣传部门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优秀事迹展示,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关怀,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进而能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协同育人当中。

五、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管理人员与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两者之间协同育人有着本质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指向,其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时,应不断树立全员协同育人意识,认同彼此工作,尊重双方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拓展育人方法与路径,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动态调整和完善,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蔺伟.高校“三全育人”的逻辑诠释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10-12.

[2]梁佳.积极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新机制[N].宁夏日报,2023-11-12(3).

[3]刘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3-65.

[4]马军,阳剑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功能及构建路径[J].高教学刊,2022(25):159-162.

[5]林美玫,刘梅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J]西部学刊,2023(2):133-136.

[6]杨卫东,孙舒悦.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92-93,96.

[7]段雪剑.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路径[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3(5):23-26.

[8]谢静琪.高校办公室行政人员协同育人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1(9):74-76.

[9]朱珠,刘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2(1):39-46.

[10]朱晓熠,储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提升路径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3(2):138-140.

[11]刘东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重点维度协同育人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29-32.

[12]张文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3(5):26-32.

[13]谢桂花,张正阳.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6):164-168.

[14]朱江.论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5):46-48.

作者简介:梁佳(198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单位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

王刚锋(1983—),男,汉族,陕西渭南人,博士,单位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

通信作者:叶敏(1978—),男,汉族,吉林磐石人,博士,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管理人员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