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一个字看久了,为什么就不认识了
2025-01-15佳遇秋杨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着看着好像不认识这个字了。比如,小时候被老师罚抄一个字,抄的次数多了这个字会变得陌生,或是越写越不对劲,不知道怎么写了。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眼睛在欺骗我们吗?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叫作“饱和现象”,指的是面对文字、照片,或是容貌、地点等画面,时间长了就会陌生起来,觉得不认识它们了。就像我们平时照镜子,照着照着,越看越觉得镜中的不像自己,甚至还会问自己:“这个人还是我吗?”
这种情况同样困扰着外国人,并且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1907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就曾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过相同的看法:“如果注视一个单词久了,它会变得奇怪而陌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莱昂·詹姆斯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语义饱和”。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复杂数据时,神经系统的活跃度是相对较高的。但如果我们的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到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产生疲倦,从而使部分神经活动被暂时抑制。
说白了,“语义饱和”就是我们大脑同一个部位一直高强度工作,疲倦之后会出现的短暂“罢工”现象。
也有研究人员提出,我们所看到图形的整体轮廓和细节元素是同时被感知的。不过,当注视超过一定时间,对图形的整体轮廓感知就会变得相对迟缓。
因此,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会导致相关神经元产生疲劳,使大脑不自觉地关注到文字的某一部分细节,这会使我们对文字的整体感官变得陌生而奇怪。
不仅如此,我们有时候还会将看到的东西默认为脑海中想象的事物,这也是由于“饱和现象”。
比如,墙上的一团污渍,看久了就会觉得它像一张人脸;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朵,看得久了也会与我们记忆中的物体联系起来。
同时,这种“饱和现象”也发生在嗅觉、听觉与味觉上。
比如,在刚踏入一间屋子时,我们的鼻子能在第一时间闻到房间里的气味。但如果在这个房间里待一阵子,可能就闻不出味道了。而我们走出房间再回来,又能很快闻到先前的味道。
在听觉上也是,如果习惯了周围嘈杂的环境,就不会特别在意各种噪声,但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发出一丁点儿声音,耳朵会听得特别清楚。
同样,在味觉上,适应了一种味道也会使我们对味觉的感知产生“麻痹”。
所以,如果感觉到不认识某个字了,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再回过头来就能恢复正常了。
(梁衍军摘自微信公众号“有趣冷知识”,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