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走出漫长的雨季
2025-01-15曾诗颖

人们常常怀念青春期的花季雨季,而高考失利的我仿佛错过了花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潮湿包围。被时间裹挟着走进大学校门,我依旧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明明读了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却感觉自己失去了表达的勇气。
茫然的我常常走进学校图书馆,在一排排书架间穿行,借阅名家著作,欣赏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在按索书号寻找书籍的时候,我意外发现了报刊区,并于其中找到了自己青春时翻阅过的杂志——《读者》(校园版)。纸页上的文字跃入眼帘,各种极具生命力的叙述把我拉回到那个灿烂的夏天。细腻的情感、有趣的内容、独到的观点、新奇的见闻,我从这些丰富的内容里找回了从前的热情。
我忽然产生了强烈的记录生活的冲动,我想重拾那个被时间掩埋的文字梦。不理想的成绩让我的世界下起一场没有征兆的暴雨,可青春里即兴写下各种文字的那些瞬间在我的记忆里猛然复苏。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写下投给《读者》(校园版)的第一篇文章——《为虾滑奔跑的30分钟》。灵感来源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我看到朋友分享的虾滑的图片时,我留下了“我也想吃”的评论,然后朋友就默默地给我点了一份外卖。为虾滑奔跑的30分钟,也是为友谊奔跑的30分钟。打下这篇文章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那是文字的力量,是表达自己所产生的快乐。
读了一遍自己写的文字并检查没有错漏以后,我才把文章投向了官方邮箱。在等待回复的那段时间里,我心中充满紧张和期待,但也没忘记坚持写下更多文字。习惯记录生活中的平凡瞬间以后,我也对生活有了更多感触。不管眼前发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是让人感到烦躁、失落的事情,我都会马上写到便笺上,当成写作素材。我尝试把回忆转化成文字,抑或是把现实扩充改写成新的故事。就这样,我描绘了友情、亲情、师生情、陌生人之间的关怀,乃至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故事,我还想写下更多平淡中也有诗的故事。
幸运的是,这篇稿子过审了。在之后的岁月里,我与《读者》(校园版)的缘分越来越深。《差不多姑娘》关注消费主义,倡导不要追求虚荣的“差不多”;《不会写诗的女孩》表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青春没有方向》鼓励自己找到不被定义的方向;《妈妈的错误清单》描绘了妈妈细腻复杂的爱;《循着心底的光》强调努力能让人闪闪发光;《抬头接力企划》提醒我抬起头,用眼睛去看风景;《夏天的在场证明》描写了我眼中热烈灿烂的夏天……
慢慢地,我意识到,过稿是我的追求但不是唯一追求,我并不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我只是一个努力表达的普通人。文字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表达即为一种幸运,享受过程就好。
当然,过稿是一种锦上添花。为了提升自己,平时我会分析其他作者的过稿文章,对比自己的原稿和出版稿,根据编辑修改的地方琢磨自己表达中的问题,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编辑对我的认可和建议,引导我将所有文字拼凑起来,构成一把简单而结实的伞。于是,我牢牢抓着伞柄,凭借文字的力量,得以走出那个冗长潮湿的雨季。
站在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视角,我与《读者》(校园版)同行,成功打捞起那个湿漉漉的自己。我相信,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正迎着新的花期,勇敢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