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字幕的那些事儿
2025-01-15陈欢欢
随机打开一个国内的网络视频,你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字幕,而国外的网络视频大多数是没有字幕的。如果说,看外语视频需要字幕是因为语言不通,观众需要翻译;那在普通话早就普及的中国,即便是看中文视频,大家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观看字幕呢?
字幕以前长什么样?
字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产业的早期阶段。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的,也叫“默片”。当时的“字幕”实际上是影片各个画面之间的插入文本,用于解释情节或展示角色对话。这些文本通常被印在硬纸板上拍下来,也被称为“字幕卡”。
1903年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就首次尝试以在影片中插入字幕卡的形式来展现角色的对话。

有声电影逐渐普及之后,制片商们遇到了新的问题:语言翻译。对此,他们有两种不同的应对方法:一是把相应的台词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录制一遍,然后替换掉原来的音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配音译制电影;另一种方法则是为电影配备当地语言的字幕。配音译制的成本大约为字幕译制的20~25倍,因为电影重新配音的成本太高,制作字幕便成了一种高效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随着1927年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推出,字幕卡逐渐被淘汰,有声电影开始普及。法国于1929年开始发行配备字幕的电影,成为最早接受字幕电影的国家之一。1929年1月26日,配有法语字幕的《爵士歌王》在巴黎上映。字幕逐渐成为观众观看跨语言电影的桥梁。
中国早期的电视节目和电影都是没有字幕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节目和影视剧中才陆续出现中文字幕。


字幕,可不止你看见的这一种
按照内容类型、显示方式等的不同,字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按内容类型分类
对话字幕:直接提供影片中角色对话的文字表述,是最常见的字幕类型。
听障字幕:听障字幕主要服务于听障观众,显示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话,还包括背景音乐、声音效果以及重要的非语言声音信息,如电话铃声、敲门声等,帮助听障观众“看到”声音。
2. 按显示方式分类
开放字幕:指永久显示在屏幕上、观众无法关闭的字幕。它可以在多语言环境下为观众提供翻译,或者在声音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提供辅助。开放字幕需要重点考虑字幕的清晰度和易读性,避免干扰观众的观看体验。
隐藏字幕: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开启隐藏字幕。这种字幕不仅包括对话文本,还包括声音效果的描述,如音乐、笑声和其他重要的背景声音等。与开放字幕相比,隐藏字幕的设计更加精细。
中文字幕的独特优势
我们常说的语言,实际上包含了语音与文字两个部分。而中文虽然一直有大一统的字形,却没有统一的发音。2000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广泛的普通话教学,所以早期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字幕,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观看并理解节目内容。
汉字在语言学上属于表意文字,文字与意思直接联系,与读音关系不大。所以,当中国观众在观看一段有字幕的视频时,字幕能够通过字形,帮助大家快速地了解对话的含义。得益于表意文字与意思的强相关,即使在仅有字幕、没有声音的情况下,观众也能投入进去。
以英文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文字属于表音文字,它主要记录的是文字的发音,而不是意思,其发音才对应具体的含义,而不是文字本身。于是,在外国观众看来,听声音本身就能直接理解意思,观看字幕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这样的区别,中文在字幕表达上有着英文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更离不开中文字幕了。
(飞也摘自《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年第12期)